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3295篇,主要集中在教育、常用外国语、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61篇、会议论文34篇、专利文献504921篇;相关期刊1440种,包括学理论、求索、文教资料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第十二届沈阳科学学术会议、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4年学术年会、第15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会议等;主体间性的相关文献由3309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春时、王伟、冯建军等。
主体间性—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04921篇
占比:99.35%
总计:508216篇
主体间性
-研究学者
- 杨春时
- 王伟
- 冯建军
- 简圣宇
- 康伟
- 张玉能
- 何静
- 刘佳
- 廉永杰
- 张宇
- 梁冬华
- 卢冰
- 吴岳军
- 尤肖南
- 杨敏
- 江洪明
- 王慧
- 王雅君
- 聂长建
- 苏宏斌
- 萧红梅
- 葛勇义
- 葛续华
- 赵平
- 陈倩
- 魏泓
- 于欣宜
- 俞学雷
- 刘华景
- 刘欣然
- 单波
- 周家荣
- 唐桂馨
- 孙肖宾
- 孙茂华
- 安玫
- 张振亭
- 张斌
- 张胜难
- 张莉
- 张锦智
- 徐世甫
- 朱玉江
- 李辉
- 梁德友
- 王冬桦
- 王庆卫
- 王荔
- 石青环
- 章瑾
-
-
夏月
-
-
摘要:
新形势下高校社团蓬勃发展,作为学生活动的重要平台和载体,社团同其他政治社会化路径一样,对于塑造学生公民意识、落实教育理念乃至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主体间性理论的哲学意蕴、高校社团的发展现状、高校社团发展背景下公民意识的培养途径三方面,对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社团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塑造进行探讨,指出要做好以下几点:创设良好宽松的运营氛围,改善高校社团的内部环境;将教育理念融入社团发展,丰富社团活动内涵;规范社团管理和运行机制,提高对高校社团的监管力度.
-
-
李纯;
安艳琴
-
-
摘要:
交往理性要求交往主体以生活世界为背景展开平等对话,彰显自我反思的精神,这为解决课堂话语互动问题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思考的路径.在交往理性视域下,课堂话语互动强调主体间性,内容贴近生活世界,以对话方式展开互动,凸显批判反思的特征.因此,从话语互动的组织、主体、内容与方式四个方面提出实现理想课堂话语互动的有效路径:建构话语互动为基础的师生共同体,提高师生的自我反思力,加强与生活世界的关联性,以及加强话语互动的对话性.
-
-
周瑞珍;
杨秀宁
-
-
摘要:
居家学习模式下小学英语教学主体的内涵需观照线上教学、小学生及英语学科的特点。从实施情况看,居家学习下小学英语教学中最主要的内部主体为:学生、任课教师、家长。因而,优化学生—任课教师—家长这三主体交往就是主体关系重构的重点,其中,加强学生-任课教师的交往尤为关键,居主导地位的任课教师则是整个交往关系重构的主要影响者。所以,居家学习下小学英语教学主体重构的旨趣就是促进学生—任课教师—家长等内部主体的发展及其主体间性的优化,即促进各主体间的交往和对话,表现为学生发展、教师成长与家长进步。
-
-
刘洁
-
-
摘要:
当下,中国的跨文化传播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形势,迫切需要建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提高国际话语权.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塑造了一批洋网红,其国别特性和自带"他者"属性,无形中扮演了跨文化传播的角色.本文以哔哩哔哩海外UP主"我是郭杰瑞"的短视频为研究对象,以"主体间性"的视角分析传者、受众与内容三大主体间的"对话"关系,以期为全球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实践活动提供可行性路径.
-
-
赵平
-
-
摘要:
议题式教学是对教学理念、方式、目标,尤其是对师生伦理关系的全面挑战,主体间性师生伦理关系的构建是议题式教学健康发展的前提。现状不尽如人意的根本原因是主体间性师生伦理关系的缺位。主体间性师生伦理关系的主要矛盾是学生和学法研究滞后。提升学生主体意识,完成平等意识到平等能力、批判意识到批判能力、探索意识到探索能力、权利意识到权利践行能力的转型是构建和谐间性伦理关系,进而强化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效能的可靠理路。
-
-
邵娜
-
-
摘要:
师生互动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实现形式,改善师生互动需要从强化认知教育,让学生成为具有自主性的“行动者”和完善互动模式,建构全方位的师生互动与交往关系等维度入手,实现师生互动关系的全面发展。
-
-
方锦涛
-
-
摘要:
人工智能艺术不断挑战着人类艺术,因涉足人类独有的精神领域,使人类不断产生危机感,这是人工智能艺术给人们带来的人文焦虑,而这种人文焦虑来源于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后人类主义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以人作为评价人工智能的尺度,而提倡消除人与人工智能的二元对立,进而形成两者之间的博弈。人类中心主义或极端的后人类主义都是一种主体性思维,与主体性思维不同,主体间性思维则强调诸主体双向敞开和对话。人类与人工智能进行对话,可以丰富艺术创作的视域,且不会湮灭人的独特性质。
-
-
崔芃昊
-
-
摘要:
在新作《一日三秋》中,刘震云的笔触再次回归故乡,并在魔幻现实主义的框架下建构了一个关于生存与命运的延津神话。作者在"一日三秋"的隐喻中,展演着人物在"故乡与他乡""虚幻与现实""欢笑与严肃"多维存在维度中的生命体验,并在其中展现出建构主体间性与人性本真、聚焦生命关怀、以"笑谈"突围荒诞的精神向度,让小说在魔幻、荒诞、幽默的叙述外衣下,呈现出别有意味的包容与悲悯。
-
-
陈永国;
徐行
-
-
摘要:
政府行政决策协商转向是行政决策发展的重要向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政府行政决策各主体的不平等现象影响行政协商的实效。主体性困境阻碍了行政决策协商民主进一步发展。通过构建行政决策主体间性协商关系,破解政府官员“经济人”困境,建立服务型政府;促进专家主体回归“价值中立”,做理性知识的提供者和传播者;帮助公众主体摒弃“他者”意识,提升民主素质、行政决策协商意识和协商能力,使其走出行政决策协商“边缘化”和“形式化”困境,能有效破解行政决策协商民主中主体性困境,促进政府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和有效性,保证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高国家治理效能。
-
-
-
韩祥伟
- 《环渤海高校本科教育质量提升高峰论坛》
| 2017年
-
摘要:
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通常都带有很强的时代烙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90后"大学生的思想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精力旺盛且富有求知欲,追求自己的独特观点和解决问题方法;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反对传统的灌输式强制教育,追求自由平等的教育方式.而思政课教学异于其他学科课程,带有鲜明的思想教育特点,加之沿袭千年的尊师重道传统儒家思想,使得思政课教学一直难以摆脱灌输说教之嫌.基于此顺应当前新时期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改变,针对市场经济环境下“90后”大学生的思想新特点,探索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任务。借助主体间性视角,重新审视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最核心的元素—师生关系,以期帮助当前社会转型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走出困境。
-
-
陈麟辉
- 《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201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历史名人作为时代的精英和表率,其巨大的人格魅力和重大贡献,以及其所集中体现的精神特质,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人们爱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和生动内容.借鉴主体间性范畴的宽阔视野,促进共建、共赢、共享互动局面的形成,必将有助于提升名人纪念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推动名人思想和精神更广泛地传播.
-
-
-
张春晓
-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作为中国当代美学的重要流派,以杨春时先生为代表的后实践与实践、新实践美学的差异不在于对"实践"概念的改写和争夺,而在于以主体间性范式改造主体性美学.本文将回到胡塞尔的"主体间性"概念和海德格尔生存论的基础,指出后实践美学对于现象学概念理解的偏颇之处.也正是由于体系根基上的矛盾和对于"间性"的拟人化理解,后实践美学非但没有完成反人本主义的范式转换,而是最终回到"审美救赎论"的主体性窠臼.
-
-
曹钺
- 《2018年广东省新闻与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18年
-
摘要:
社交媒体时代假新闻泛滥成灾、影响恶劣,但它并非是一个横空出世的现象,而应该被纳入到人类交流失败的历史语境中予以审视.本文将其视为一种“交流的症结”,通过思辨的研究方法聚焦假新闻生产过程,从主体性、主体间性和人机关系三方面进行批判,揭示出假新闻文本对社交媒体读者爱欲的操纵,假新闻规模产业对数字劳工的剥削,以及机器人假新闻对人存在地位的威胁.并且,文章认为问题的根源恰在于社交媒体的“中介化”属性上,这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
-
-
Qu Shutong;
曲沭同;
Liu Songfu;
刘松茯
- 《2017第七届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当代建筑艺术不断发展,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为建筑的形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催化了建筑艺术与美学的嬗变,改变了建筑师对建筑艺术的理解.面对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学者更多的反思现代性的恶果,使美学理论向如何处理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个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并掀起了国际性生态环境与美学的热潮.生态美学是区别于“以人类为中心”的注重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当代性理论,在人与自然关系、主体间性和“人类中心主义”等不同层面丰富和发展了以往生态理论,更加尊重人之外物的独立存在性,又着眼于人类生存的审美状态.本文以生态美学理论为基础,结合日本建筑师坂茂的建筑实践,主要从生态美学的视角讨论建筑艺术的转型.
-
-
李一如
- 《第二届全国民族生态学大会》
| 2017年
-
摘要:
民族传统知识蕴涵每个民族的智慧结晶和知识技能,包含民族历史记忆及创造社会价值的理念,是民族精神的灵魂和智库的集成部分.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传统知识保护迫在眉睫,其已有经验模式和措施面临各种考验和危机,需待改进和完善,由此重新思考的是民族传统知识保护及惠益主体问题.本文拟从知识主体和调控主体的政府之间的相互行为出发,借用主体间性理论,结合哲学人类学视角,重新思考民族传统知识保护的路径及惠益主体的确立,以期更为有效的理论与措施供各方参考.
-
-
梁湘梓
- 《2016年第三届中国认知传播学年会》
| 2016年
-
摘要:
作为认知科学和传播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认知传播学在形成之初就从认知角度研究一切传播现象,以破解传播效果形成的认知结构和过程.在学科发展过程中,认知传播学将被影视、文学、新闻等不同领域的学者和业界人士运用,以丰富传播内容,优化传播效果.而后现代哲学从三个方面给认知传播学学科的发展提供营养,即研究对象去中心化、研究本质的主体间性以及研究方法的多维化;其开放的时间观也为其学科的理论构建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为传播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大门.
-
-
徐世甫
-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生态文明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创新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由官方、媒体和公众三方舆论场建构的网络舆论生态系统中,存在着政府把公众看作客体,在舆论引导中遭到整体性困境;媒体的舆论受到过度的政治经济干预,公信力递减甚至缺失;公众生产的网络谣言满天飞,影响社会正常秩序等危机.为此,政府应实施主体间性理念,推动网络舆论生态和谐发展;媒体应实现结构化转型,以增强媒体的公信力来提升舆论影响力;公众要提升自己信息素养,以言论自律形成人人把关的和谐舆论生态,最终实现网络舆论生态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