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后实践美学

后实践美学

后实践美学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16篇,主要集中在美学、文学理论、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76081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新华文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等;后实践美学的相关文献由84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春时、张玉能、朱立元等。

后实践美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5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6081 占比:99.85%

总计:76197篇

后实践美学—发文趋势图

后实践美学

-研究学者

  • 杨春时
  • 张玉能
  • 朱立元
  • 章辉
  • 吴时红
  • 黄健云
  • 吴炫
  • 吴玉英
  • 席格
  • 张奎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王芳
    • 摘要: 三本代表性的美学原理著作见证了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学学科的建立到逐渐成熟的历史进程,其中,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代表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中崛起的实践美学;杨春时的《美学》在学术上走向现代,代表的是20世纪80年代向西方开放所取得的后实践美学的成果;张法的《美学导论》代表的是全球化时代的美学。中国的美学原理著作,以美学问题的方式重新表述既往美学思想,仍然是美学史研究。这种学术模式利弊共存,利在融会贯通过去的经典,弊在并非是面对当代艺术审美现象而提出的新命题。
    • 杨春时
    • 摘要: 发生在20世纪50、60年代的第一次美学论争,主要讨论美的主客观性问题,没有形成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自觉.它们分别依据物质本体论和社会存在本体论,得出了认识论的结论.在方法论方面主要是采用了演绎方法,即从物质或社会存在来推导出美的主客观性.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第二次美学论争,主要讨论美的本质问题,其中反映论美学坚持物质本体论,而实践美学提出了实践本体论.在方法论方面,蔡仪一派主要是依据经验归纳方法,提出了"美是典型"的论断,而李泽厚则采用了逻辑-历史的方法,提出了"美是人的本质对象化"观点.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展开了第三次美学论争,主要是后实践美学与实践美学包括新实践美学和李泽厚后期美学的论争.后实践美学提出了存在本体论,而新实践美学也转向了本体论建构,如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李泽厚则建立了情本体美学.在方法论方面,后实践美学提出了现象学方法论,建立了审美现象学;而新实践美学还没有形成方法论的自觉,还是采用了逻辑-历史的方法.李泽厚依据中国文化传统,建立了情本体美学,属于经验归纳方法.
    • 江飞
    • 摘要: In the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esthetics,the debates among"practical aesthetics"," new-practical aesthetics"and"post-practical aesthetics"lasted for 30years approximately and mainly fell into two parts:the debate between"practical aesthetics"and"post-practical aesthetics", and that between "new-practical aesthetics"and "post-practical aesthetics"which influenced the pattern of Chinese aesthetics and its development directions.Through a historical review and theoretical introspection,it can be concluded that"new-practical aesthetics"and"post-practical aesthetics" not only inherited,criticized and remolded"practical aesthetics",while promoting its pluralistic development negatively or positively,but also broke the dominancy of"practical aesthetics"by taking advantage of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The complicated tripartite pattern of the Praxis School,the New-Praxis School,and the Post-Praxis School has been formed after the downfall of the"aesthetic craze".Meanwhile,the three schools could not overcome the obstacle of incompatibility concerning the basic concepts,nor could they avoid their theoretical defects and limitations. They had obvious controversies o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modernity"and"Chineseness".These debates have the following enlightenments:we should get rid of the absolute thinking mode which puts China and the West,the classical and the modern,the old and the new on the opposite sides and gives priority to the latter.Modern Chinese aesthetics based on practical aesthetics relies on the stance of localization,the fus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pluralistic existence,equal dialogue, practical attitude,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with practice.%在新时期中国美学史上,"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间长达近30年的论争主要包括"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争"和"新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争"两部分,二者共同影响甚至决定了当下中国美学的格局和发展方向.通过历史回顾和理论反思,可以发现:"新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不仅实现了对"实践美学"的继承、批判和改造,从正反两方面共同推动了"实践美学"的多元发展,更利用西方现代哲学、美学思想资源,打破了"实践美学"一统天下的格局,在"美学热"退潮之后形成了"实践派""新实践派"与"后实践派"三足鼎立的复杂格局;同时,三者始终无法摆脱基本概念使用上的通约障碍,也无法规避自身的理论缺陷和思想局限,在如何理解和处理"现代性"与"中国性"的关系问题上也存在着根本差异.这场论争启示我们,在新时代,只有摆脱将中国与西方、古典与现代、旧与新(后)等相对立并以后者为尊的"非此即彼"式思维,坚持立足本土、融汇中西、多元共存、平等对话、面向现实、联系实践的立场,才可能在"实践美学"基础之上真正建立起"现代中国美学".
    • 张玉能
    • 摘要: 1993-2005年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展开了一场论争.它是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史上一次转折性的重要历史事件.这场争论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中国当代美学界的结果.在这次论争中实践美学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产生了新实践美学.这场争论造就了中国当代美学多元共存、百家争鸣的格局,使中国当代美学朝着对话、沟通、融汇的共同发展方向进一步发展.中国当代美学各个流派应该珍惜现在这种多元共存、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广泛开拓,深入开掘,共同推进中国当代美学走向世界,全面自由发展.
    • 张玉能1
    • 摘要: 1993-2005年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展开了一场论争。它是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史上一次转折性的重要历史事件。这场争论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中国当代美学界的结果。在这次论争中实践美学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产生了新实践美学。这场争论造就了中国当代美学多元共存、百家争鸣的格局,使中国当代美学朝着对话、沟通、融汇的共同发展方向进一步发展。中国当代美学各个流派应该珍惜现在这种多元共存、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广泛开拓,深入开掘,共同推进中国当代美学走向世界,全面自由发展。
    • 黄定华1
    • 摘要: 新时期以来,实践美学作为主流成为“众矢之的”,中国美学在多元对话中不断发展,其中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主客体二元思维与反映论问题、人本主义美学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关系问题是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从实践美学的观点来看,美的本质是开放的动态生成过程,美的本质讨论是美学学科永恒的话题;主客观二元的思维模式是美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坚持辩证地理解主客观关系,反对二元对立论;人本主义是新时期中国美学的总体特征,我们应该坚持美学的人文主义精神,反对人类中心主义。
    • 张泉
    • 摘要: 主持人语:在中央民族大学举办的第二届“国家想象、地方经验与文学形式”研讨会(2018年10月27日至28日)上,得知上海学术月刊社编辑的《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中国第三次美学论争论文集》刚刚出版,便找来先睹为快。改革开放初期,席卷全国的美学热是学界也是读书界的一大景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