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第三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命教育高峰论坛
第三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命教育高峰论坛

第三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命教育高峰论坛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杭州
  • 出版时间: 2014-09-26

主办单位: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浙江传媒大学

会议文集:第三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命教育高峰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慈济大学开设一门必修之“慈济人文暨服务教育”课程,期望该课程能透过理论的教授与实践,以及教师的身教与言教,潜移默化,形塑出的蕴含慈济人文及志至工服务精神的学生。本研究的动机在探讨“慈济人文暨服务教育”课程的实施,对慈济大学学生的慈济人文素养、服务学习态度及生活态度的影响,以了解该课程是否达成其预期的教育目标?研究发现,学生在修习“慈济人文暨服务教育”课程之前,在慈济人文素养及对服务学习的认知的得分即高达四分以上,因天花板效应,虽修习本课程,但对其慈济人文素养及服务学习态度的提升十分有限。学生在上过本课程后,自认在服务学习的“知识”及“人际关系”上都颇有收获,但对“服务学习课程的看法”之平均分数,仅3.8分,尤其在“服务教育活动的时间安排”的适当性上给分最低,仅3.64分。至于在上完本课程后,是否会继续参与服务学习活动的意愿仅有3.92分,以及生活态度的平均分数为3.71分,都不算高。上过课后,学生对慈济志业的了解有显著的提升,但对课程教学的看法却明显却下降,显见教师在教学方法及活动安排上,仍有精进的空间。不同学院在修习过本课程后,在各个向度的得分上虽略有差异,但都未达显著水平。而女生在各向度的得分都较男生为高,也都未达显著差异。由此得知,本课程实施在不同的学院及不同性别学生上,其结果并无明显的差异。有慈济因缘的学生在前测的“众生恩”、“感恩”、“自爱自重”、“爱地球”、“大爱”、“对服务的认知”皆显著高于无慈济因缘的学生。分别比较各系的前后测发现,多数的系在各个向度上并无显著差异。数班级学生在上完“慈济人文暨服务教育”课程后,在“慈济人文素养”及“服务学习态度”上的改变,十分有限。推论可能是因为情意教学目标的达成,需经由“接受”、“反应”、“评价”、“重组”、“内化”的过程,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孕育,成效不易在短时间内呈现。加上本课程是通识课程,多数学生并不重视,教师虽努力的教学,但学生并不领情,只想轻松混过即可,因此教学成效有限。但为学生播下善的种籽,期待经由时日的酝酿,有朝一日能开花结果,仍是本课程全体教师努力的方向。
  • 摘要: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蕴含人们的生命态度、思想情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宝贵的生命教育资源.传统节日正面临刻写实践向体化实践转化的时代境遇,本文意在抓住转型机遇,挖掘传统节日文化中贴近学生共同体生活的优质资源,提炼出系统鲜明的生命教育主题:和谐生命、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精彩生命主题,通过生命教育年历的实施为生命教育搭建生态的体验平台,通过传统节日仪式的展示以及经典节令诗的主题教学等方式为生命教育提供良好的实施条件.以此,引导学生增进对传统节日生命特质的日常性感知,促发个体与生命之间根源性的联通,最终实现传统节日文化与生命教育相辅并行.
  • 摘要: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目的,旨在发展以正念减压课程作为大学生生命教育之教学模式,透过四学期的课程行动研究,期望发展更优质的授课方式与华人文化正念生命教育的教材.研究方法:以研究团队的方式进行量化与质性研究,针对课程问题进行重复循环的计划、执行、观察、评鉴、分析与改良等行动.研究结果:本文为此行动研究的一小部分成果,以身体扫描为例,展现正念授课的多元策略,以诠释正念减压课程作为大学生生命教育之实务方法.结论:正念教学方法须灵活具弹性,可尝试不同授课策略,才能活化正念生命教育之精神.
  •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平台,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感受生命、体验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不同社会实践内容对生命教育的不同作用:志愿服务让大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专业实习让大学生锻炼个人素质才能,提升生命的高度;社会调查让大学生知道生命表现的多样化;生产劳动让大学生明白劳动的光荣和生命的意义;勤工俭学让大学生体会自立自强自尊是生命的根本;创业创新活动让大学生懂得创造生命价值更美丽等。总之,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为他们提供体验生命的条件。当代大学生在各种适合自身特点的实践活动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在各项活动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发现生命的真谛,主动实现生命的价值。
  • 摘要:对于人生价值,每个人都可以进行思考,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体验和看法,这种思考使思考者有自己的价值观,并主动地以自己的价值观为导向去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思考人生价值的人是自觉的人。但不思考人生价值的人,其价值仍然是客观存在的。所以笔者愿意带着一份自觉,进行一次人生意义与人生价值的追问。要明晰人生价值及其实现,首先要对人生价值的内涵与结构做一番深入的考察,然后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阐释人生价值实现的路径与条件。人生价值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创造性等特点。大体说来,人生价值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人生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人生的现有价值和应有价值。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人们以开放的思维状态、积健的生命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及其超越的精神状态去适应各种社会环境、对待各种社会关系、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取得各种社会认同,进而建立起内心的核心价值体系,从容、淡定地应对各种人生挑战。除此之外,个人的自我意识必须适应社会的价值导向,个人的生活要与社会生活相融合。个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应当建立在社会主体价值目标之上。只有把个人的人生价值追求融入到社会需要的洪流中去,在不断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启发自己内心向善、向真、向美、向圣的意愿和动力,从而超拔人生和社会的负面状态,获得生命的安顿,迎向幸福人生,创造出人生的奇迹与不朽,使自己成为把握自己生命方向的自我实现者。
  • 摘要:生命化自主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实效性的学习方式,追求的是富有生命活力的教学境界.生命化自主学习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让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体验成功的快乐.这种新的学习方式非常适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中进行运用和推广.
  • 摘要:每当社会上出现个体生命受到严重戕害的危机事件时,人们总是会提到生命教育.而且,越来越多的学校也在关注和实施生命教育.那么,什么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价值何在?如何来实施生命教育?本文力图作出扼要的回答.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是课程开发的重要领域,它涵括了丰富的学习主题,如“生命的起源与演进”“生命的结构与功能”“生命的出生与死亡”“生命的安全与健康”“生命的规划与成长”“生命的权利与责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生命的尊严与幸福”,等等。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生命至上”的价值观,有利于倡导和形成“生命化”的教育过程。生命教育的实施,可采取以下路径:即要建设充满生命情怀的校园文化,打造生命化的课堂,开发生命教育校本课程,提升教师生活的幸福指数,引导和鼓励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学习,深化家校合作,助力家长的生命成长。总之,如果教育能够让学生学会热爱和欣赏生命,提升着他们生命质量和生命尊严的意识;如果教育能够让教师更多地感到精神的充实和生活的愉悦,并总是信心满满地投入工作;如果教育能够让家长感到信任、自觉地支持学校的工作并由此而获得成长,那么教育就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之为生命教育。
  •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生命教育教师作为生命教育的追梦人与实践者,其自身生命教育的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直接决定着生命教育的健康发展.长春医专生命教育教师的生命化培育,是在对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研究学习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2+2+N"研究性学习型团队的建构方法,探寻并创新着生命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育途径.遵循其生命发展的内在规律,尊重其独特的生命品性,特别关注"生命化"的过程,通过"2+2+N"研究性学习型团队的力量去沟通、去协调、去合作、去影响,形成目标、使命、价值;关系、制度、愿景等诸多方面的集体认同,以促进生命教育教师新角色的建构与生命品质自动成长与成熟.
  • 摘要:两岸因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先后致力于生命教育的推动,希望让青少年及民众提升生命的质量,获得更美好的生命发展.在台湾地区也有许多不同单位投入,其中南华大学一向积极在校园中推动生命教育,不但做好生命教育的落实,而且采取适当的推动策略,以深化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伦理思辨的能力及知行合一的统整.具体而言,多年来南华大学在生命教育理念、正式课程的规划、学术研究及实务经验推动等方面,已有不错的成果.因此,本文针对南华大学推动生命教育的现况与模式进行经验分享,本校办理生命教育工作的特色包含:以品德与生命教育为办学目标,实践星云大师倡议之三好校园理念,创立哲学与生命教育系所与佛教生命教育学程,推动生命教育学术社群之发展及研究,成年礼仪式融入通识教育课程,全校性服务学习制度推动,培育珍珠学生计划,青年圆梦计划,高中职学生生命教育倡导计划。期望本文能提供海峡两岸大学生命教育推动之参考,提升大学师生对生命教育的了解与关怀,并有助于海峡两岸共同努力推动生命教育的目标。
  • 摘要:生命书写既是生命的在场,也是生命的成长;生命教育摆脱其文本内在困境的根本出路就是走向生命与文本互构,寻求始源文本.生命教育始源文本可以有不同的建构方式,其中通过言说展开生命叙事便是最重要的一种建构方式。“语言是存在的家”,生命需要通过语言来展现。因此,生命教育课堂完全可以两种途径来建构始源文本:生命叙事与聆听、生命书写与阅读。相应地,一旦立足于生命的始源文本,师生之间必须完成说听、写读的身份转换。
  • 摘要:教师教育,无论是职前培养还是在职培训,都应包括生命教育。但目前有关师范生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还十分匮乏,本文结合笔者十年实践探索就此问题作如下初步阐释。师范生的生命教育,既体现大学生的生命特性,还体现教师培养的特性,是生命性与师范性的结合。本文主要依据生命教育意涵、教师职业需要、师范生生命状况,大学生生命教育目标,尤其是师范生的生命教育特性等,确定师范生的生命教育目标为两个维度、三个层次。其中,两个维度是指个体生命之维、教师角色之维;三个层次分别是,知晓生命和生命教育的意涵,具有初步的生命教育意识与能力,改造个体生命经验与提升自我理解。针对师范生的生命教育内容,可以从有关生命常态与非常态两个方面选择与设置。结合生命教育的内涵,这方面的内容可以表述为生命之真、善、美的教育。课程建设则包括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主要是生命教育课程和各学科课程中体现生命教育,活动课程包括生命教育科研课题与毕业论文、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以及体现生命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等。
  • 摘要:慈济大学自创校之始即实施"慈济人文课程",迄今近二十年.本文借由文件分析与回顾,了解慈济人文课程的缘起与演进;透过访谈多位授课教师,探讨该课程的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设计与实施成效,以及对该课程的展望.综合研究结果,供本校及其他大学实施相关课程之参考.慈济人文课程的教育目标以落实核心价值"感恩、尊重、爱"为主轴.课程内容包含共同课程、服务教育及一般课程.课程的教材取材广泛.教学方式多元,主要是借由生活礼仪教育,教导学生在行住坐卧间庄严自己;经由介绍慈济的人事物,传递慈济人文的核心价值;以服务教育的实践,培养学生"慈悲喜舍"的胸怀.从学生对教师的回馈中,看到慈济人文课程对学生的影响.目前,整体人文境教的营造仍需协同教学单位的协助,教师借由组成社群,透过相互支持、集思广益、精致课程设计,降低教学负担,并吸引大学现有职志合一的教职员,经由培训,投入慈济人文课程的教学行列.
  • 摘要:上学期研究者为南华大学学生开授"从视听媒体赏析探讨生命关怀"课程,计有35位学生选修,分别来自哲学与生命教育学系、生死学系及幼儿教育学系等,其中还有大陆交换学生.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探讨生命关怀内涵、从电影赏析培育珍惜人生、关爱他人、关怀大自然之情怀.本文分享教学方法、心得与学生学习回馈.所谓"视听媒体"包括电影、微电影、纪录片等,依生命教育内容分为典范人物欣赏、临终关怀及悲伤辅导、生命意义、灵性健康、性侵害防治、环境保护、还有微电影和广告欣赏等等,各单元选取适当影片播放并讨论.在教学上除了观赏及讨论视听媒体也实作生命教育体验活动,来触动学生心灵深处以及提升身心健康;并且让学生选取最喜欢的微电影和广告各三则作为作业.电影能反映人生.综观一学期之教学,视听媒体赏析课程,能帮助学习者增长见识、开拓视界.从学生的响应中我们得到肯定.本课程对学生之影响综合如下:学习到不同方式的关爱生命;对生命意义有更深入的认知与确立;能看到生活中所未经历的事情,丰富学养;从观赏学生之微电影及广告中,可看到帮助学生的创意、心胸开阔及视野的宏观.
  • 摘要:在讨论生命教育目标之前,宜先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生命教育的内涵包括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大自然,有关教学单元包括品格教育、伦理教育、安全教育、服务教育、生态教育及生死教育,主要是探讨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及人与宇宙的和谐关系。生命学乃探讨人生之学问,由谁来教?希望达到的教学目标为何?笔者据各学者专家所要求之教师能力,将之分为自身修为、专业学识、教学及沟通三项。在生命教育具体教学中,可采用活泼生动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元教学资源,进行体验活动。生命教育的推动除教师、学生及教育行政领导者的投入外,家长的同步成长也是不可或缺的。另外笔者就特殊事件的处理进行介绍。
  • 摘要:云南高校"三生教育"实施6年来,进入转型期,本文采用统计法、行动研究法和个案法,面、点结合,统计云南省高校"三生教育"说课大赛的43份课件,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3个角度分析,获取课程与教学面上的现状,发现存在的共性现象和问题;立足具有典型个案意义的普洱学院"三生教育"课程与教学的转型发展,获取点上的认识.并根据在教学实践中的行动,在课程教学、实践教育、师资队伍三个方面提出反思和改进措施.
  • 摘要:医学院校生命教育的过程势必是一个需要医学生理智和思维参与的过程,必须抛弃传统说教、灌输和强迫执行等方法,要最大限度地借助于教师在课内充分采用的"体验式"互动教学方式,构建"体验式"互动教学平台,采用开放式体验教育模式,崇尚"仁爱"、善待生命的思想和生动有效的"三生"教育,注重全方位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促使学生将仁爱、关怀等人文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拓展生命视野,培养出良好职业精神.
  • 摘要:教育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与"学生"这两种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人"的因素.任何对学校教育的完整关照都离不开对师生关系的审视.本文以身心灵全人生命教育理念为视角,聚焦师生关系,指出新型师生关系特征应着眼于人化、主体间性、功能性的转变;其功能应落实在"安身"、"育心"、"通灵"三方面,其建构路径借由"对话"、"感通"与"关怀"得以实现.
  • 摘要:台湾大部分的大专院校都重视生命教育,但做法不一,各有特色。研究发现各级学校的生命教育虽然强调伦理思考、终极关怀与实践、人格与灵性统整等议题,但是,整体而言,这些生命教育或服务学习课程的问题是:大专院校的生命教育多半是选修课而非必修课程或采融人式教学,并非每一位学生有机会习得生命教育,能正视生命态度、省思生命意义而使心灵健康;大专院校的生命教育普遍实施于大一新生,缺乏全校性的课程规划以及不同年级的延展性课程设计。;大专院校的生命教育课程内容普遍偏向教导正向理念的灌输,缺乏认识自我伤害防治直接相关之单元,或与忧郁、情绪管理相关之心灵课程。校园学生自我伤害事件是校园危机事件之一。学校应该针对各种危机事件做好各种因应的准备与处置,包括学生自我伤害事件。学校行政单位应建立防治机制或运作系统流程,建立自杀防治三级预防模式,设置“预防处置”、“危机处置”及“事后处置”三阶段之处理流程,提供求助与协助的资源与管道以有效地预防学生发生自我伤害事件。师长们亦有必要了解学生自我伤害的现象,在他们出现自杀意念、企图或行为时,协助其懂得自助或求助之道,并陪伴他们面对生命困境、渡过难关。所有的学校工作人员都应接受在职训练,增加校园教师、职工及相关专业人员对于忧郁与自我伤害行为问题的评估与处置能力,认识自己的角色责任以及相关的学校及小区资源,了解青少年忧郁与自我伤害的征兆,能配合危机处理或转介程序,成为校园学生自我伤害防治守门人。最后,建议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组成专家群的危机处理小组,在各校出现危机或自杀事件时,能及时介入协助,介入时间长短、协助内容可依各校状况实际需要而订。
  • 摘要:《德音雅乐与生命教育》是结合音乐、生命教育、团体辅导、体验活动等设计的一门体验式生命教育课程,初为公共选修课,现已由学校建设为校级通识课.作为体验式生命教育课程,本课程的课堂采取团体辅导活动方式进行。第一次课为专门的团队建设课。目的是通过团体活动的开展,促进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认识与信任,形成开放式的温馨团体,增强团体自身的动力,实现生命的成长。此团队一旦建成,将维持到本门课程结束。每次上课的分享过程,都将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分享,然后再由小组代表在班级团体公开分享。本课程的基本结构是由十首左右的手语歌曲串联起来的,但是在每一个专题的教学环节中,则主要是靠体验性活动将外在与内在、经验与理论、音乐与道理、身体与心灵、个体与他人、自我与宇宙等结合起来,并实现学生生命的体验型成长。因此,每个专题的体验性活动设计和引导,是本课程成功的核心环节。本课程是体验性生命教育课程,考试重点不在理论或者知识,而在学生的个性化生命成长。因此,本课程期末考试没有布置论文或者其他考试题目,而是以撰写不少于1500字学习总结报告的方式,让学生提交个性化生命化的成长报告,并从中体察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收获与生命成长状况。从回收的课程总结来看,课程的教学目标得到了充分实现。学生对课程和教学的评价,甚至超过了老师设计该门课程的预期。
  • 摘要:以调查问卷、课后活动参与度以及课程论文等材料为依据,对生命教育选课学生的生命教育需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不同专业(文科、理工科)学生对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关注点存在差异,课后活动参与度与日常生活联系程度呈现正相关;课程论文多为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与生命意义的追问.生命教育课程无论从教学内容、延展阅读还是课后活动,应紧紧围绕大学生生活与学习中常见的困惑开展,对校园、社会热点事件的剖析,客观理性的呈现生命本质特征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认识、热爱生命,追寻自我存在的价值.数字课程平台的应用,可以为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授课视频和讨论互动可利用课余时间在线完成,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安排课堂活动与教辅活动.
  • 摘要: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程式一体化的指导和培养.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需要根据自身特色,有的放矢地促使学生拥有一技之长,获得生存技能.本研究试图以生命教育理念为指导,对地方高校大学生成长与就业进行全程式一体化的培养给予探讨和研究。在生命教育之生涯规划的指导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通过师生互动全程式一体化的教育教学,促使学生成长为具有自身特色和一技之长的应用型人才。总之,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学生的成长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统筹规划、全面安排,需要不同岗位、不同角色的教职员工统一思想、统一意识,共同完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
  • 摘要:当前,大学生思想上面临生命困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灵性成长的迟滞,灵性成长是其感悟生命意义的必要前提.基于此,高校思政教育应当重视与实施灵性教育,应当从联结、转化、自我觉知这三个方面加以探索与尝试.
  • 摘要:死亡与生命乃是一体之两面,死亡教育乃是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维度.当前自然灾难、社会冲突、交通事故和自杀率不断攀升,造成当前死亡问题越来越具有突发性与不可预测性,因而针对大学生开展死亡教育势在必行.传统殡葬文化内含着丰富的生命智慧,是进行死亡教育的重要资源.本文介绍了从殡葬专业角度进行死亡教育的经验,以及引申出生命教育若干维度的思考.笔者认为,在对学生进行死亡教育时,需从生死哲学层面,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死观;宗教文化层面,揭示宗教生命文化的终极关怀性质;通过生命关怀实践,引领学生体悟临终关怀与丧亲悲伤抚慰内涵的博爱精神;从宗教文化层面,揭示宗教生命文化的终极关怀性质;通过生命关怀实践,引领学生体悟临终关怀与丧亲悲伤抚慰内涵的博爱精神。从殡葬职业和殡葬专业教育角度,笔者强调殡葬场所文化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国人“养生送死”的千秋大业,以死亡为切人点大力倡导和推动“向死而生”的生命教育;这与在学校进行的面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乃是同根同源的,也理应成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应当进一步补充进社会和家庭的维度,才能构成一个面向全民的生命教育立体网络。
  • 摘要:大学生生命教育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但普遍存在着理论"热"实践"冷"的现象.分析发现,功利化教育理念的制约、生命教育内涵不统一、实践管理难以统筹是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高校社团作为生命教育的新载体有其独特的优势,本文结合高校社团的特点阐述大学生生命教育实践的现状,并以生命教育协会为例总结分析经验做法,探讨社团建设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积极作用.生命教育协会成立后,增加社团管理职能,提升生命教育自主性生命教育协会打破年级和专业限制,凝聚了一批兴趣爱好志同道合的同学,搭建了一个开展生命教育的良好平台。以社团内部学分为刚性约束,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出发点,开发设计了生命教育社团课程,推动生命教育全面性。生命教育协会成立以来,积极统筹校内外实践资源,将志愿者服务、党员义工服务、暑期社会实践均纳入社团实践范畴,只要实践内容符合生命教育的内涵均予以承认学时。生命教育既要通过理性讲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技能和方法,更要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领悟生命真谛,提升生命品质。此外协会还完善社团评价机制,增强生命教育实效性。
  • 摘要: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在这物欲社会发展中却出现了轻视人在社会中的塑造,特别是在功利主义价值观的驱动下,是当代大学生中存在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上日渐淡薄,困惑、自杀、自残、暴力倾向,无视他人生命或虐杀动物等漠视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这让人们意识到,进行生命责任意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责任意识刻不容缓,已经成为高校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加强生命责任意识教育;以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为生命生存体验,用生命情感增强生命责任意识;以生态道德教育,唤起大学生关爱生命、善待生命的责任感;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启发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珍视生命存在的意义。
  • 摘要:对医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生命观是医学教育的关键.生命教育是以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它需要"润物无声"地让受教育者真正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本文将结合所在学校已开展的生命教育实践,以文化为视角,从点和面两个维度,从医学专业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行为实践文化、典礼精神文化等四个方面介绍生命教育的实践内容;用文化资本理论分析适合医学院校开展生命教育的资源和途径,探索适合医学院校的生命教育范式,使生命个体在生命文化资本的调节与适应过程中实现发展自我生命,养成优质生命习惯,真正超越自我生命.
  • 摘要:医学教育是与生命教育紧密相关的神圣事业.针对医学院校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不仅对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其今后从事医疗卫生事业工作,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也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结合医学院校特点提出了在医学院校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内容,最后提出了实践对策.结合医学院校的特点,医学生所承担“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责任,需要让医学生树立生命至上的职业信念,即珍爱生命、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树立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笔者所在学校已经通过开设生命教育选修课,对医学院校开展生命教育实行了一定的探索;将生命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医学课程;结合生命教育工作坊、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志愿服务等开展形式多样、妙趣横生的生命教育体验活动,使广大师生共同感悟生命价值,以更强烈的使命感投入到“关爱生命”活动之中;医学院校在生命安全教育方面有其他高校不可比拟的师资优势,应与志愿服务、医学专长结合,形成生命教育的校园氛围。
  • 摘要:生命访谈法是对大学生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方法,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基础上,介绍了生命访谈主题的选择,生命访谈活动的实施过程及生命访谈法的实施主体是学生.学生是方法的学习者,访谈的实践者,成果的展示者,访谈的评价者,生命的成长者.笔者着重分析了教师在生命访谈中应扮演的四个角色,即兴趣的激发者,方法的指导者,分享的倾听者和生命的引领者.进一步提出了运用生命访谈法,所应注意的问题.
  • 摘要:通过对高校生命教育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创新以转变高校传统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生命教学教学效果.生命教育的"立体化"教学方式集中体现为"情境"式教学的开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生命教育课程通过信息化教学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彩逼真的教学情境,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将一些抽象问题直观化,帮助学生用心体验生活、感悟生命.
  • 摘要:大学师范生生命教育具有双重需要,一方面是师范生自身的成长需要,另一方面是他们未来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需要.通过几年的教学与研究,笔者梳理出一些对接上述需要的师范生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如精心设计学习内容、教学形式力图丰富、学习效果评价更具期待性等。此外笔者还提出了呼唤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生命教育研究与实践、提高师范生生命教育能力等相关建议与主张.
  • 摘要:大学阶段正是人一生中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黄金阶段,大学阶段的生命教育应依据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以大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特质为基础,对大学生进行生命的启迪,从而使其能够更好的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从而提高当下及未来的生命质量。而大学生自身潜力的充分发展和主体性的确立,不仅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生命教育的目标。只有培养出自我充分实现、主体性充分发展的大学生,才能真正落实生命教育的目标。在此想法的主导下,笔者认为教师在实施生命教育的实践中可以尝试做到如下几点:尽量记住每位同学,将姓名与具体的同学对上号;既然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便应该给予学生主体般的平等对待;帮助学生学会独立的批判性思考;要有效地对学生开展教育,就要在教育的过程中努力拉近彼此的距离,从尊重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制定出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生命教育目标,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自身的潜能,并在生活中自觉践行这些目标;教师在掌握相关生命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个体生命的成长,任何的生命体在不同的阶段都会遇到不一样的困惑,但应对生命困惑的能力将使我们终身受益;在实践生命教育的过程中,不应忽略最为基本的生活本身,从基本的生活方式出发,为实现生命的价值奠定良好的基础是为根本。
  • 摘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严峻考验,学生对生命的漠视凸显了青年人的精神危机.从生命教育视野反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其在关注生命,回归生命本体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文章建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从心理健康教育的体验性、整合性、拓展性、立体性入手,构建着重人文关怀和价值关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效激发高校学生生命潜能,提升其生命质量.
  • 摘要:在生命教育基础上延伸和发展起来的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属于素质教育范畴的综合人文课程.相关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仅有助于实现教育的综合人文价值,还有助于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生命生存生活教育,是价值主义思想的教育;是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全人教育;是人骨头里面的文化教育;是生命个体的实践教育.实施课程建设,应围绕"尊重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的价值目标,参照"人之所以为人"、"让人成其为人"、"以人育人"、"用生命教育生命"的价值理念,遵循生命成长和发展的逻辑.其终极目标,使受教育者知悉生命的价值,增长生存的智慧、培育生活的信仰,最终获得生命的尊严、实现人生幸福.
  • 摘要:生命叙事与生命教育天然适恰:生命叙事的敞开性和生成性有利于师生间生命情感的碰触;生命叙事的多中心性使之能深入大学生潜意识层面.生命叙事运用于生命教育的主要模式:独白的生命叙事(前提);课堂生命共同体的生命叙事(核心);沟通课堂内外的活动生命叙事(必要条件).文章还分析了生命叙事运用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 摘要:浙江传媒学院开展生命教育教学实践,从一开始便采用"融入式"的方法,目的是在不增加学生课程负担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现有课程特别是受益面大的必修课程,融入生命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实现生命教育的目标.本文重点介绍和分享《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课程及教材的设计理念。在学习与思考的基础上,建构的作为生命教育的学理支撑的基本生命理念,是“身心灵全人生命结构与全人生命健康”的生命理念。而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最高目标,便是要将“心”引向“灵”,让“心”接受“灵”的指引,并以此带动整个生命的现实行为。“仁爱力”是人之为人最原始的生命力之一。基于这样的信念和逻辑,《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特别设计了“人生五情”以作为“情义人生”的教学内容。以“亲情”为始点,然后拓展至友情、爱情、人情、物情,层层推扩,每一环节都通过情感激发与反思,找到自己作为个体生命的“义所当为”的责任担当。生命教育是教育生命的,同时又是以生命教育的。很显然,以生命进行教育生命的生命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充分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这种独特的教育所具有的“影响”、“感动”、“感通”和“引领”生命的特殊使命,同时要让自己的生命具有真正能够“影响”、“感动”、“感通”甚至“引领”其他生命的特质,并在教育过程中让受教育者获得生命教育所期待的那种“影响”、“感动”、“感通”及“引领”。由此观之,生命教育必须从“影响”、“感动”、“感通”甚至“引领”生命的独特“生命力”着手。生命教育工作者必须自己拥有强大的“仁爱力”和“智慧力”。
  • 摘要:近些年来高校校园暴力和大学生的自杀事件频频出现并且呈上升趋势,造成这些恶性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匮乏是其中之一.如何做好生命教育、提升生命质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生命教育中的生命是一个双重存在,既具有原本的自然生命,又具有超自然的价值生命,是二者的天然融合.在生命教育中,要引导学生在正确认识生命的基础上,寻找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因此,生命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学,只有积极开拓多样化的实践性体验,才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真切地感悟生命的真谛.本文将从生命教育的内涵、课程设计、课堂组织及课后拓展等方面,结合本校开展生命教育实践状况,提出有关生命教育的一些想法,为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做出些许有益的工作.
  • 摘要: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助人形式,团体辅导课程化具有寓教于乐、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促进人际交往、悦纳自我的作用.在团体辅导课程化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性和艺术性结合、准确定位、及时总结、深化理解等问题.
  • 摘要:生命系统由自然、社会和自我三种紧密联系于一体的生命因子组成,从生态学着眼,可以获得一个有关于当前大学生生命观的关系图谱.依据生态哲学整体和谐、动态平衡和相互依存的特点,生命系统是一个由生命存在、生命动力、生命价值和生命权利为核心构成的主题系统.经过对S省10所不同层次和类型大学的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的生命神圣感和意义感正日益式微,生命主流价值观日益分化,生命动力意识也较为贫乏,生命权利意识多有冲突.为此,需要明确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角色和地位,实现生命教育系统内外部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协同发展,推进生命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生命教育的创造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命教育的开放性和环境适应性.
  • 摘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在生活上、心理上易出现问题,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显得更为重要.本文结合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和心理的特点,通过主题式教育,包括生命认识教育、生命意义教育、毅力教育、感恩教育、实践教育探索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主题式生命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一种实施途径,针对性和灵活性较强,只要教育活动设计合理,可以明显提高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效性。
  • 摘要:"生命教育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不应限于课堂范围来讨论,高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制度设计很大程度上已经告诉了人们关于这个问题的现实答案.知识获得、信念培养及健康伦理生成是完成生命教育的三个理想预期目标,这有赖于相应措施的辅佐。笔者认为,大学生命教育至少应该从心理健康咨询与危机干预、阅读治疗、哲学咨询这三个方面来涵盖,不能囿于一曲。目前心理健康课程与心理危机干预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主体手段,这对生命成长需求远远不够.图书馆等公共机构及学科建设等应协同作业,使得生命教育突破心理视域,拓展到心性涵养与启迪智慧的高度,这样生命才会因教育而扎根成长.其实这也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前提性、基础性工作.
  • 摘要: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是实现民政工作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殡仪专业发展视域中生命教育的重要定位.生命教育若定位为殡仪专业附属课程则会限制其发展,这又无形中影响着殡仪教育的长远发展.生命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可为其通识化课程提供成熟的理论与内容框架、专业的师资队伍.生命教育的通识化发展可为其专业化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才.因此,生命教育的发展趋势需要在殡仪、专业生命教育与通识生命教育三者相互促进中予以把握.这种相关性也就使生命教育具有服务殡仪事业与通识教育的双向定位.目前,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生命教育团队根据本校生命教育的定位,把握其发展趋势,酝酿采集失独家庭、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地震幸存者等个案或案例,以生命叙事、人物传记、口述记录等形式,讲述他们的生命历程中发生的故事。借助这些案例,该校的生命教育理论也会得到发展,生命教育将不再是填鸭式的空洞说教。依据受教育对象(如专业的殡仪系学生、普通的大学生)的不同,在因材施教方面也将会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也就比较容易实现贯通。
  • 摘要:大学生不科学的生命观引发的心理困惑和生命困顿,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时代问题和社会问题.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刻不容缓.本文结合当下我国生命教育的实际,从对生命教育内涵的深刻理解入手,针对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提出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意见:即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确立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提升教师的生命教育能力,加强高雅的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大学生的生命感悟。以期培养大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生存观.
  • 摘要:国内外生命教育开展的类型大致分为学科形式的生命教育,以活动体验为主的生命教育、以生活内容为本位的综合多学科的生命教育和单一主题的生命教育.多学科的生命教育主要集中在德育、伦理、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多在道德宗教领域开展,而忽视法律这个调解人与社会关系的领域.生命教育与法律的衔接不只是课堂中讲解几个与生命教育有关的典型案例,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切身体验各类法律案件审理过程中包含的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大学生走进法庭旁听案件的实践教学形式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挖掘生命教育教学方法的新形式、探索生命教育新领域.笔者进行的教学探索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融人生命教育,“走进法庭”的实践教学模式也是在这门公共基础课中开展的。具体的操作环节分为三部分:准备阶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一次课即布置好这学期“走进法庭”实践教学的任务。课堂中老师引导学生浏览几个法院的网站,了解近期的开庭信息,也提起学生们的兴趣。旁听的时间根据法院的开庭时间和学生们的课外时间自由调解,从作业布置到这学期结束前每组陆续进行。选择旁听的法院一般集中在基层和中级人民法院。选择的案例包括刑事、民事、行政等。实施阶段,每组同学旁听庭审后把本组的心得体会以文字的形式提前24小时发给老师。老师课下充分准备,课堂适当引导会使课堂讨论达到更好的效果。考核阶段,“走进法庭”实践环节占平时40分的一部分。得分的标准分为每组同学对这次作业的课前准备程度、旁听庭审的状况、课堂展示的理论深度、身心体验程度等。
  • 摘要:社会变革的时代,昔日的象牙塔不再遗世独立,当代普通高等学校已经进入以90后为主体的时代,在相对优越的物质条件培养下的新一代大学生,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关于生命、生活问题的困惑。但是到目前为止,在大学还没有正式建立生命教育的专门讲座或课程体系,没有专用的教材,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针对性、指导性尚不明确;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操作性指导;部分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对大学生性心理、性道德发展的理解和指导存在观念上的误区;对校内外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缺乏系统有机地整合。因此,必须加快学校教育的改革,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善待生命,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健康成长。生命教育的目的,可以被理解为以“人”为方式来认识人引领人。笔者分享一下东北农业大学经过10余年的摸索,凝练成的生命教育讲座部分内容。短短的七讲当然无法涵盖生命的奥妙,教学内容在不断地完善和丰富,以介绍更多的生命现象,揭示更多生命过程中的本质问题,例如如何克服心理依赖、毒品与健康等等。我们的讲座正是要实践生命教育、延伸生命价值。笔者所倡导的生命教育目标是:客观地揭示生命的历程与生命的本质,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无常,珍惜自己、关怀别人;让学生阐扬生命的光辉,乐于助人;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感恩惜福、爱护大自然;让学生珍惜生命的价值,乐观进取,树立正确人生观。
  • 摘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吃重的角色,同时也是影响学生最深远的重要人物。教师不仅是“经师”也是“人师”,一方面传达知识,一方面也要教导做人处事的道理,涵养全人教育的价值。而班级气氛影响班上学习效果,好的班级气氛会使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直接增加班级的凝聚力。相反的,不好的班级气氛,使学生感受到压力,且学习动机也较低落。良好的班级经营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而合作学习可以更加彰显学生学习成效,达成班级经营的目标。团体创作也是一种合作学习,经由团体互动,结合艺术媒材和团体创作,促使同学之间在不设防的情况下,把潜藏的内心世界,借由身体间和口语的互动,将自己融入团体中。本教学课程融入六次的艺术创作,教学方式采用四个阶段,包括:暖身、主题、创作、分享。每周一次,每次上课100分钟。六个活动主题名称:信任;自我画像;手的故事;温暖的味道;把爱传出去;咱们这一班。前面三次阶段的教学重点在“自我探索”,后三次的教学重点在“团体探索”。实践证明,活动对团体凝聚力的促进及成员的正向人际互动有明显效果;创作对于自我揭露与团体凝聚力皆佳;情感上的支持是当初没有意料到的收获。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