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1年内共计1565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财政、金融、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6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393篇;相关期刊708种,包括商情、现代商业、中国新通信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北京师范大学第八届世界史研究生冬季论坛、2008年中国传媒产业高峰论坛、2016年第三届中国认知传播学年会等;去中心化的相关文献由254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桐、蒋文保、李嶒等。
去中心化
-研究学者
- 张桐
- 蒋文保
- 李嶒
- 姚前
- 张康之
- 李伟
- 章峰
- 谢杰
- 冒小乐
- 吴先锋
- 夏天成
- 夏琳琳
- 孙国梓
- 延志伟
- 张锐
- 徐健
- 李东云
- 李贤
- 温蜜
- 王士泉
- 白杰
- 陈鼎洁
- 韦安垒
- 于韶源
- 亓峰
- 代美玲
- 余辉
- 傅艺嘉
- 兰梦灵
- 冯惠新
- 冯贵兰
- 刘明达
- 刘春雄
- 刘江
- 刘玉书
- 刘玲
- 南斗玄
- 史博轩
- 史慧洋
- 叶娟丽
- 向玉琼
- 吴丽月
- 吴少俊
- 吴玉军
- 吴逸轩
- 周一平
- 周文刚
- 周立春
- 姚敏
- 姚英英
-
-
王子晖
- 《北京师范大学第八届世界史研究生冬季论坛》
| 2012年
-
摘要:
美国的苏联学事业在战后初期的兴起过程中尽管取得了杰出成就,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中心-边缘"结构便是其中之一.因此,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美国的苏联学事业经历了一场以"去中心化"为主要特征的重大变革.首先,斯拉夫研究联席委员会在1957到1959年针对美国苏联学状况进行了调查,为进一步在全美推广苏联学事业做好了准备.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美国联邦政府与福特基金会对苏联学事业扩大了资助范围并增加了资金投入;以此为契机,该领域相关学术机构在全美各地高校广泛设立,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也不断提高,另外美国斯拉夫研究促进会则通过改组将全美苏联学家囊括其中.在这一过程中,美国苏联学领域"中心"与"边缘"的差别逐渐被消弭,"去中心化"基本得以实现.
-
-
罗维;
吴天智
- 《2017四川省卫生信息学会年会》
-
摘要:
现有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技术架构,大多是以区域数据中心为核心的星型物理架构模型.在这种模型下,区域内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都是通过中心计算机群提供运算服务能力,中心的数据压力、网络压力、安全压力很大,导致平台的应用效果与预期出现差异.本文提出一种去中心化的平台技术架构模型,并探索其实现的方法.通过引入分布式运算与区块链技术思想,降低中心的数据交换压力与网络支撑压力,使整个区域平台的节点计算能力与交换能力趋于平均化,达到提高平台的整体服务能力与应用效果,降低区域平台建设的总体拥有成本.
-
-
沙玉峰
- 《2017年四直辖市照明科技论坛》
| 2017年
-
摘要:
传统智能照明系统架构是PC时代的产物,随着LED光源的普及和物联网的发展,智能照明逐步向光源数字化、照明物联网化、交互移动互联网化发展,传统总线系统架应对这一发展存在诸多不足,本文对比KNX总线系统提出去中心化的基于物联网的无线分布式室内智能照明系统架构的基本设计.
-
-
梁湘梓
- 《2016年第三届中国认知传播学年会》
| 2016年
-
摘要:
作为认知科学和传播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认知传播学在形成之初就从认知角度研究一切传播现象,以破解传播效果形成的认知结构和过程.在学科发展过程中,认知传播学将被影视、文学、新闻等不同领域的学者和业界人士运用,以丰富传播内容,优化传播效果.而后现代哲学从三个方面给认知传播学学科的发展提供营养,即研究对象去中心化、研究本质的主体间性以及研究方法的多维化;其开放的时间观也为其学科的理论构建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为传播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大门.
-
-
-
陈志锐
- 《“世界华文文学区域关系与跨界发展”国际学术研讨研讨会》
-
摘要:
本文旨在通过新加坡多元文化戏剧大家郭宝崑的剧作《(口羔)呸店》来省视其作为华语语系文学在新加坡所凸现的去中心化、本土性凸显,以及新华社会中的新三民主义现象.相当于老舍代表作《茶馆》的新加坡在地戏剧《(口羔)呸店》,全剧母旨的最大聚焦,在“表现人类不同目标之间冲突的'悖论式'戏剧冲突”[1]的变与不变、改与不改、留与不留,以及在各种两极之间所展开的激烈辩证.从更高层面的文类学的角度而言,它亦是一个逐渐形塑华语语系新加坡文学的重要尝试,在新加坡戏剧多元化和在地本土化方面有着开先河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其“去中国化的本土时空”、“东西方的戏剧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