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3407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电影、电视艺术、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02篇、会议论文104篇、专利文献10475篇;相关期刊1077种,包括对外传播、新闻世界、东南传播等; 相关会议72种,包括第十七次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医哲学2014年学术年会、201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文明联盟全球媒介信息素养与跨文化对话大会、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等;跨文化传播的相关文献由3670位作者贡献,包括单波、陈麦池、姜飞等。

跨文化传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02 占比:23.79%

会议论文>

论文:104 占比:0.75%

专利文献>

论文:10475 占比:75.46%

总计:13881篇

跨文化传播—发文趋势图

跨文化传播

-研究学者

  • 单波
  • 陈麦池
  • 姜飞
  • 肖珺
  • 刘畅
  • 孙英春
  • 李娜
  • 何清湖
  • 史安斌
  • 陈力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孙雯璟
    • 摘要: 西方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相应的制度、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而后现代主义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其自诞生后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同时,世界文化也开始被后现代主义所影响,形成了后现代主义的语境.在电影方面,作为文化的产物和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后现代主义电影充分体现了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与文化,并成为一项重要的文化载体.近年来,后现代主义开始进入我国的文化产业,并逐步影响我国的影像文化事业.本文主要从后现代主义语境的角度出发,论述电影应该如何进行跨文化传播,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美学特征;第二部分论述中国电影的后现代性特征;第三部分论述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发展策略.
    • 杨卉
    • 摘要: 跨文化传播语境下,各种语言或者非语言因素共同创设了丰富的语言环境.儿童绘本作为一种语言载体,经过英译汉、汉译英等多种语言之间的翻译转换实践过程,基于国际和国内政治文化等宏观环境、我国宏观政策保证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形价值,彰显出跨文化语境下改革创新的必然趋势,尤其是绘本汉译英实践对于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意义.据此分析现阶段我国儿童绘本汉译英在相关主体认识、专业度、理论和营销策略等方面面临的问题成为创新突破口,以提出更新翻译视角、提升主体素养、强化理论指导,以及实施品牌战略等针对性策略为目标.
    • 刘洁
    • 摘要: 当下,中国的跨文化传播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形势,迫切需要建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提高国际话语权.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塑造了一批洋网红,其国别特性和自带"他者"属性,无形中扮演了跨文化传播的角色.本文以哔哩哔哩海外UP主"我是郭杰瑞"的短视频为研究对象,以"主体间性"的视角分析传者、受众与内容三大主体间的"对话"关系,以期为全球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实践活动提供可行性路径.
    • 殷鸣敏
    • 摘要: 李子柒在海外圈粉,成为跨文化传播可以借鉴的典型范例。她的跨文化传播实践表明,个体的视频化和故事化传播是打破文化隔阂、超越身份局限的利器,而聚合个体的传播实践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合力作用。这启发我们,未来跨文化传播的着力点和转向应该紧扣视频、个体及故事这三点,开辟出一条区别于传统跨文化传播的新路径,让中华文化和中国故事更好地“走出去”,以此提升我国的国际传播竞争力和影响力。
    • 杨扬; 张洁
    • 摘要: 跨文化传播是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往与互动的过程。从语境的角度来说,由于传播主体之间存在文化差异,跨文化传播不仅受客观环境影响,同时也受认知环境的影响。针对不同文化语境上的不匹配性,通过研究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对云南中医药跨文化传播进行策略定位,从地缘、政策和民俗资源阐明以民俗为着力点发展云南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必要性,提出云南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有效策略。
    • 史颢毅
    • 摘要: 随着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以日韩为代表的国外综艺节目在我国风靡一时,在深受国人喜爱的同时,带动我国电视行业不断发展。我国自90 年代初, 就开始引进国外综艺节目进行本土化创作播出,经历了从模仿到引进,从引进到创新的变革历程。但目前引进类综艺欣欣向荣的场景下,同质化严重,本土化创作缺乏等问题同样存在。本文将从跨文化传播视角出发,探究我国引进类综艺节目在本土化方面的现状与困境, 并进一步思考其未来方向,提出创新路径,以期更好的对引进类综艺节目进行因地制宜的创作与发展。
    • 周飞伶; 雷伟
    • 摘要: 少数民族非遗具有乡土性、原生性、多样性、濒危性与跨界性,这让少数民族非遗传播天然具有文化多元性,呈现出跨城乡、跨代际与跨族际的特征。文化从来都不是抽象的,它深嵌于空间。跨文化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基于对话的空间重构,具有现代反思的诗性。影像艺术首先体现为空间艺术,具有极强的造境功能与空间重构性。基于影像,可建构少数民族非遗传播的诗性。
    • 张昭; 林续廖; 陈昭彤
    • 摘要: 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元宇宙”不仅包含各种新媒介技术的融合发展,也由于打破了地理空间的壁垒而将跨文化传播推入到一个新的舞台,并或将引起新一轮的世界传播秩序角逐。2021年12月4日,“元宇宙、虚拟化社会与跨文化传播”青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与会者从哲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政治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社会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视角研究未来的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旅游、教育等领域,并开展学术对话与讨论。本文对与会者观点进行全面系统梳理,总结会议带来的启示,尝试提出“元宇宙”或许是一个在科学技术、商业资本、社会心理三重实践中建构起来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并从来源、时间向度、空间向度、应用四个方面总结了“元宇宙”可能的特征,同时畅想了“元宇宙”未来在学校、剧场、旅游、职业教育等方面的可能性,思考元宇宙可能带来的五大挑战:对人的主体性的挑战、对“真实”的挑战、对现有制度体系的挑战、对治理能力的挑战及对青年人才培养的挑战,从而希望为“元宇宙”未来更好的发展应用提供借鉴。
    • 刘璇
    • 摘要: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主流媒体需要对其固有传播形式、传播效果做出新的思考,从而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泛众化时代和5G时代的到来催生了新媒体大军的蓬勃发展,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改写了传统媒体延续几十年的“游戏规则”,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业态格局。新媒体大军的崛起无疑是对传统主流媒体的一大考验。为了在复杂的新媒体时代站稳脚跟,传统主流媒体应及时求新、求变,适当结合新的传播渠道,采用新的传播形式,以目标受众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创办全新的品牌特色栏目。
    • 徐蓓
    • 摘要: 随着中国日渐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愈来愈高。但由于各国间政治体制、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西方媒体歪曲报道的影响,海外受众对中国自塑的形象产生不信任感。在此背景下,以外籍在华人士故事为切口的适度移情传播,成为重塑国家形象的重要路径之一。文章分析多语种微纪录片《我在中国》中的实际案例,探讨第三方视角的叙事在弥合文化、价值观差异及人类共通的精神情感层面,实现和而不同的可能性。研究发现,在向国际社会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时,应将自塑和他塑有机结合,巧妙地“借嘴说话”,通过作品与受众展开直达心灵的对话交流,进而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