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观
时间观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0年内共计53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哲学理论、文化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0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441种,包括江汉论坛、青春岁月、环球科学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决策论坛——企业行政管理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广州2014年中医药学术年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三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等;时间观的相关文献由566位作者贡献,包括温勇、陈漠、张侃等。
时间观
-研究学者
- 温勇
- 陈漠
- 张侃
- 袁洋
- 何懿
- 何文玉
- 刘婷
- 单潇
- 囧叔
- 孙军
- 孙秋英
- 屈喜凤
- 张京华
- 张志智
- 张敏
- 张涤
- 强菡
- 徐龙飞
- 方向红
- 方敏惠
- 方玄昌
- 曾剑平
- 朱凤君
- 李国
- 李忠顺
- 桂涛
- 桂港
- 汪坚
- 王东新
- 王康
- 王永健
- 王玮璐
- 祁芬
- 罗国洪
- 蒋文娟
- 谢卫红
- 谭钟琪
- 赵玲
- 邓燕林
- 郑苏淮
- 郭广伟
- 陈丹霞
- 陈春卿
- 陈琼
- 靳明萍
- 韩静
- 飘零
- CHEN Hua
- LIU He-jun
- Spirit
-
-
张志智
- 《老字号品牌营销》
| 2020年
-
摘要:
来自不同文化的人拥有不同的时间观。时间观的文化差异为企业沟通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本文运用半开放式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及小组讨论法对在华西班牙企业的跨文化沟通问题展开研究。本研究的总受访人数为88名,其中55名为在华西班牙企业的西班牙人与中国人,另外33名为辅助访谈对象。通过调研发现,在华西班牙企业中的不少沟通误会及管理问题与两国时间观文化差异有关,此类问题主要集中在日常工作与休息、会谈与出差、节日与假期这三个方面。
-
-
王锺陵
- 《江苏社会科学》
| 2019年
-
摘要:
海德格尔视“将来”“过去”和“当前”为流俗的时间领悟.海德格尔之阐释时间,与他阐释空间一样,贯彻的也是“在世界之中”的思路,因而他由“时间内状态”概念引出了他的时间观:“到时”成为海德格尔时间观的核心概念;而“将来”在他的时间观中处于最优先的地位;他反对“过去”这个概念,以“曾在”代替之.海德格尔并将“将来”“曾在”“当前”视为“烦”的三个构成环节.他反对将时间看作一种无始无终的现在序列,而强调时间性在本质上是绽出的,他并由此引出了“此在式空间性的时间性”的概念,这一概念也体现在海德格尔对“历史性”与“历史”的阐述中.海德格尔的时间观与历史观,在时间性与时间、空间与时间的转化、历史性与历史这三个方面,都存在着错误与不足.萨特的时间观也重视将来,并受到海德格尔“到时”概念的明显影响,但他承认“过去”的确定性,他论述的两个角度:存在与虚无、自在与自为,是海德格尔所没有的.萨特的时间观,为他关于自由选择及承担责任的人的生存论哲学奠定了重要基础.布迪厄的时间观受到萨特的影响,虽重视将来,但他的“惯习时间化”的理论阐述所显示的,则是将未来蕴于心智结构的历史性亦即惯习之中,这就将过去提到了首位,从而显示了与海德格尔、与萨特不同的特点.
-
-
单潇;
胡辉
- 《电影文学》
| 2020年
-
摘要:
"时空循环"叙事类电影,因其独一无二的时空虚拟性,展现出特殊的观感魅力.更重要的是,非线性的时间循环,还能揭示丰富的社会内涵和人文关怀.它不仅反映了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碰撞,而且包含了强烈的宗教情结,从而反映了东西方电影不同的时空叙事观念.本文从宗教观念的"救赎与报应"、 文化观念的"思辨与忠恕"以及时间观念的"逻辑与玄秘"三个方面入手,依次分析东西方"时空循环"叙事类电影所体现出的差异.
-
-
-
-
-
-
余亮
- 《学海》
| 2019年
-
摘要:
在犹太传统中,诵读《传道书》是住棚节礼仪的一部分.但当前对《传道书》的研究往往忽略了它在犹太宗教仪式中的运用.住棚节作为犹太节日,本质是犹太人的一种时间标记,而《传道书》又以对时间观的讨论而著名.住棚节与《传道书》的关联不只限于个别经文,而与文本整体的内在运思有着本质性的神学关联,《传道书》的神学运思可以说是既来自住棚节又回到住棚节.《传道书》的思想,并不是那种脱离独特的以色列救赎史传统而进行的个人思辨,就其与犹太传统的关系而言,也不是一种颠覆或背离,而毋宁说是一种传承与更新.
-
-
-
-
杨庆
- 《决策论坛——企业行政管理与创新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作为东西方代表的中美两国,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而不同的时间观是各自文化的具体体现.因为工业文化的影响,美国人坚持将来价值取向,认为时间一旦流逝,便无法追回。中美世界观的分歧点,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美国人认为“天人相分”,也就是人与自然处在对立面,人类应该征服自然,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发展,中国的世界观则是“天人合一”,美国人的将来时间价值取向也是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中国人坚持过去时间价值取向,注重历史和经验,喜欢回顾过去, 不同的时间观念造成了两国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为了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失误应了解双方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文化适应能力。
-
-
-
张振华
- 《2017全国中医肿瘤学术大会》
| 2017年
-
摘要:
《伤寒论》条文中有关时间的描述与临床病例中对于发病时限的描述具备相同的功能,且书中一条条文只代表一种病理状态,但就整体而言,疾病发生发展变化,条文与条文之间纵横交错,关系密切,时间成为连接彼此病理状态的依据.肿瘤疾病相对其他疾病来讲具有病因多样、病情复杂、病位固定、病程长、病势严重等特点,为临床疑难病症多发的病种.现在临床治疗多采用分型分期治疗方法,常会出现临床疗效的瓶颈.故应在肿瘤临床辨病分型分期论治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病情变化进行分析辨证加减,体现在理法方药量各个方面,从而取得持续良好的临床疗效.
-
-
梁湘梓
- 《2016年第三届中国认知传播学年会》
| 2016年
-
摘要:
作为认知科学和传播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认知传播学在形成之初就从认知角度研究一切传播现象,以破解传播效果形成的认知结构和过程.在学科发展过程中,认知传播学将被影视、文学、新闻等不同领域的学者和业界人士运用,以丰富传播内容,优化传播效果.而后现代哲学从三个方面给认知传播学学科的发展提供营养,即研究对象去中心化、研究本质的主体间性以及研究方法的多维化;其开放的时间观也为其学科的理论构建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为传播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大门.
-
-
-
邱佩钰;
施利承;
马艳霞
-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三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考察坚韧性人格、时间观、自我效能感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三者之间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津巴多《津巴多时间观念表》(ZTPI)、《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卢国华、梁宝勇编制的《坚韧人格量表》(HS)调查南通四所高校280名大学生的相关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性别在消极时间观维度表现出显著差异,户籍在未来时间观维度表现出显著差异,学历在积极过去时间观维度、坚韧人格和自我效能感等方面均表现出显著差异.时间观、坚韧人格和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回归分析显示,坚韧人格在时间观、坚韧人格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
-
赵莉
- 《第5届全国新媒体艺术系主任/院长论坛》
| 2011年
-
摘要:
录像艺术(Video Art)是指视觉艺术家所创作的影像作品,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而发展至今的艺术门类.基于它时基媒体的特性,从出现伊始发展至今,时间性一直作为一条线索贯穿着它的成长,从时间观的角度将它分为早期"真实的时间"和后期"非线性的时间"两个阶段.本文将后期的具有数字特征的录像艺术和录像装置艺术作为探讨对象,来考量它在非线性叙事中如何利用媒介语言拓宽艺术表达的语义空间.首先,各种经典的电影时间处理手段适用于录像,使将物理时间改变为主观的心理时间变得轻而易举。不管是随顺时间轴展开的各种蒙太奇拼贴,还是画中画、多层叠画使时空交叉的同时性拼贴,都具有非线性的叙事特征。其次,在录像装置的立体拼贴形态中,非线性从剪辑的概念衍生到体验的概念。首先,它的时间感是一种当下的此在体验,各种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碎片在此在性这一点上汇合。其次,拼贴形态的不同也决定了不同的时空逻辑,在影像、现成品、文字、声音各层次间,虚拟空间、实在空间、内在空间,它们与各自的时间轴交织,形成了非线性的叙事。当多时态的各种媒介同置于同一空间,彻底破除了传统时间观念所赋予的因果关系,在艺术本文的空间里,它们在互生的关系中归属着自己的意义。在这种互生中,也包括观众各种感官的体验,这种体验汇聚着每个不同个体的个人经验、生存状态、阐释视角等不确定因素,为作品塑造着一个开放的、多元的、无限延伸的意义。
-
-
- 《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
| 2007年
-
摘要:
迄今为止,邵洵美及其唯美主义倾向,在现代文学史以及文化史上的位置与意义,或是暧昧或是隐而不彰.本文认为,只有将其纳入现代性论域中并加以考察,邵洵美的唯美主义倾向始能得以较为充分的揭示.本文认为,邵洵美为文化传统的赓续,有如凤凰涅槃之全心奉献.邵洵美优游于日常生活体验中那些暧昧的瞬间即逝的感觉,并将这种感觉力图以某种优雅而高贵的姿态品读.邵洵美的唯美主义具有乌托邦意味,是对指向历史的传统予以中断的自觉,赋予"当下"以生存的实在感.
-
-
- 《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
| 2007年
-
摘要:
迄今为止,邵洵美及其唯美主义倾向,在现代文学史以及文化史上的位置与意义,或是暧昧或是隐而不彰.本文认为,只有将其纳入现代性论域中并加以考察,邵洵美的唯美主义倾向始能得以较为充分的揭示.本文认为,邵洵美为文化传统的赓续,有如凤凰涅槃之全心奉献.邵洵美优游于日常生活体验中那些暧昧的瞬间即逝的感觉,并将这种感觉力图以某种优雅而高贵的姿态品读.邵洵美的唯美主义具有乌托邦意味,是对指向历史的传统予以中断的自觉,赋予"当下"以生存的实在感.
-
-
- 《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
| 2007年
-
摘要:
迄今为止,邵洵美及其唯美主义倾向,在现代文学史以及文化史上的位置与意义,或是暧昧或是隐而不彰.本文认为,只有将其纳入现代性论域中并加以考察,邵洵美的唯美主义倾向始能得以较为充分的揭示.本文认为,邵洵美为文化传统的赓续,有如凤凰涅槃之全心奉献.邵洵美优游于日常生活体验中那些暧昧的瞬间即逝的感觉,并将这种感觉力图以某种优雅而高贵的姿态品读.邵洵美的唯美主义具有乌托邦意味,是对指向历史的传统予以中断的自觉,赋予"当下"以生存的实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