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他者性

他者性

他者性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435562篇,主要集中在教育、民族学、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篇、专利文献435480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哲学、美与时代(下旬刊)、传承(学术理论版)等; 他者性的相关文献由50000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王伟、王磊等。

他者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35480 占比:99.98%

总计:435562篇

他者性—发文趋势图

他者性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王伟
  • 王磊
  • 张伟
  • 张磊
  • 王勇
  • 李伟
  • 王鹏
  • 张鹏
  • 王涛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邵娜
    • 摘要: 师生互动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实现形式,改善师生互动需要从强化认知教育,让学生成为具有自主性的“行动者”和完善互动模式,建构全方位的师生互动与交往关系等维度入手,实现师生互动关系的全面发展。
    • 白玉
    • 摘要: “个体人”转为“公共人”是当代社会提升大学生公共精神的一个重要命题。法国思想家列维斯纳的他者性理论为阐释这一命题提供了新视角。当下大学生公共精神陷入一系列危机:对公共生活缺乏理性认知和批判精神、缺乏公共关怀、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的公共理念、参与公共生活的形式化。以他者性理论作为反思和重建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切入点,建构“我”与“他者”非对称伦理关系,树立正确义利观;培养他者意识,学会关心他者;扩大公共参与,学会倾听和回应他者;完善公共教育,提升公共精神认知。
    • 蔡霜; 黄道主
    • 摘要: 列维纳斯的“他者性”伦理认为,“他者”具有绝对的差异性,我与他者是非对称的伦理关系,自我是“为他”的责任主体。在“他者性”伦理视野下,师德失范主要表征为沉迷私利偏离育人本位、自甘沉沦以致陷入平庸、规制方案催生伪善行为。其主要原因在于师生关系异化,即异化为“占有-被占有”的物我关系以及“认识-被认识”的同一关系。以他者性伦理思想为参照,除了构建师德外铄友好环境之外,教师自身也要从认识主体变为伦理主体,锤炼责任和爱的伦理品质,培养自律自强的精神之欲。
    • 陈伟
    • 摘要: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作为一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在传统教育中凸显出对象化特征。“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师生跨越主体性的社会关系提供了新的契机。减轻过重学业负担,要求从制度层面突破师生的对象化关系;发展高质量教育,要求从精神层面构建师生交互关系;构建生态的教育体系,要求在他者层面超越师生主体关系。
    • 王飞
    • 摘要: 来华留学生师生跨文化交往经历了主体性向主体间性模式的过渡,面临他者性交往模式的转型。主体性、主体间性交往模式局限于主客二元交往视角,限制了交往效果。他者性哲学视角下师生跨文化交往模式具有多维式、责任制、伦理性等特点,更契合教育交往的要求。他者性师生跨文化交往要立足我国教育实际,坚持交往中的教育引领、师生间的共同负责、文化间的尊重团结。
    • 刘来兵; 余江涛
    • 摘要: “双减”政策的颁布与推进预示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新时代的到来,其深层逻辑就在于尊重学生他者性,超越教育同一性,成就每一位学生。他者性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具有深刻的教育意蕴,有助于促进学校育人方式的深刻变革。“双减”政策下育人方式变革面临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能否与“为他者”教育相融合、保障学生休息权和自主权能否实现他者的责任与自由、学生减负能否切实践行为学而教、课后服务体系能否真正观照学生差异性等新的挑战。在“他者性”视角下,教育应回归育人本质、尊重学生差异、重申育人初心、修复教育生态、促进教育公平。为此,学校育人方式变革应落实为学而教、还学于生,关注师生、生生“相遇”,实现具身、移情育人,激发非同一性、非对称性教育,形成为学生启明、为他者敞开的教育新生态。
    • 冯建军
    • 摘要: 公共人的衰落已成为当代社会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法国思想家列维纳斯的他者性思想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列维纳斯看来,他者是不同于我的主体,具有独特性、差异性,我与他者之间是非对称的伦理关系,我必须为他者负责,为他人而活.遵守他者性伦理原则,公民必须具有关怀、责任、友爱与奉献等伦理品格.培育公民的他者性伦理品格,需要转变个人主体的观念,从为己到为他,确立他者的伦理主体;构建"我与他者"的伦理关系;谋求我与他者的面对面的"相遇";唤醒公民爱与责任的良知.
    • 朱琦; 黄甫全; 陈思宇
    • 摘要: 确立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辉映着教育伦理学转向的文化胜任力发展观。主体性哲学孕育了教育认识论,将教学规定为一种特殊认识活动,高扬个人主体性,解蔽主体胜任力发展,却僭越了课堂里一众他者。为消解主体性的“精致利己主义陷阱”,教育认识论自我超越地走向教育社会学,澄明教学的“我-你”主体间特殊社会交互活动性,凸显交往胜任力的发展,但却乌托邦化了“我-你-他”的平等教育世界理想。教育伦理学凸显他者性,匠心独运“为他”的责任担当和文化胜任力养成,教学成为一种“我-你-他”彻底平等的实在世界,人之成人的文化兴趣与终极意义得以价值实现。从主体性到他者性的教育伦理学转向,饱含文化胜任力发展之“止于至善”理路。
    • 李如密; 王玲玲
    • 摘要: 倾听既是一种教师应有的教学姿态,也是学生相互学习的理想姿态.但是在当下的课堂教学中,在我们讲求高效、有效教学的同时,忽略了对他人表达的关注和应对,在追求标准答案和完美理解的过程中出现了倾听的缺席、倾听的主体不对等和倾听沉默的缺失现象.忽视了那些思考的声音和沉默的声音,也因此失去了丰富的学习互动和交流体验.现象学主张倾听应具有意向性、他者性和还原性的特质.由此,才能回归教学倾听的教育学意蕴,改变对教学倾听的片面理解,拓宽对教学倾听问题的研究视野,以及为课堂教学倾听发生提供新思路.
    • 程建坤
    • 摘要: 确定性教学存在教学意义缺乏"生命"关照,教学内容"脚本化"和教学过程"线性化"等问题.确定性教学危机呼唤即兴教学出场,以把握教学的不确定性特征,实现教学不确定性与确定性的统一.即兴教学是教学主体身心处于唤醒状态,基于不确定的教学境遇,即时构思并执行教学设计,以筹划并实现学生的生命可能性的教学行为.即兴教学以实现主体的生命可能性为目的 ,强调知识生成和即席而教,具有把握教学不确定性的可能.实践中,即兴教学遵循"他者性"原则,以"问题发现"为抓手,以"教学事件"为着力点,实现对教学不确定性的追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