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公共精神

公共精神

公共精神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90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政治理论、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9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22674篇;相关期刊608种,包括湖北行政学院学报、辽宁行政学院学报、法制与社会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中国民族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一带一路视域中的民族、文化、国家”学术研讨会、第四届江苏MPA论坛、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等;公共精神的相关文献由880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富国、吴光芸、卞桂平等。

公共精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9 占比:3.77%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22674 占比:96.17%

总计:23578篇

公共精神—发文趋势图

公共精神

-研究学者

  • 陈富国
  • 吴光芸
  • 卞桂平
  • 胡洪彬
  • 赖纯胜
  • 秦菊波
  • 袁祖社
  • 邱静
  • 陈昕
  • 黄晓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邓伯军
    • 摘要: 政治理性是重要的政治哲学范畴.政治理性的公共内涵必须要支持一个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基点的规范性理论结构.政治理性作为观念上层建筑,就要从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分化结构中探寻政治理性的物质前提问题,政治理性正是在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分化的不同端点获得自身的公共内涵定位问题.政治理性作为阶级社会的公共能力,就要从私人权利和公共权力的张力结构中探讨政治理性的性质界定问题,政治理性正是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界分中获得其内在的公共规定性的.政治理性作为意识形态,就要从私人信仰和公共精神的互动结构中探究政治理性的文化基础问题.政治理性正是在世俗秩序与宗教信仰的互动中以整合的方式获得公共性文化的赋值.
    • 耿言虎
    • 摘要: 中国当前基层环境治理中的居民弱参与现象突出。环境治理公众参与的不足造成了环境多元治理的主体缺位,影响了治理效果。环境治理公众参与的四个既有解释理论,即环境意识论、社会资本论、权力分配论和市场经济论都无法全面解释该问题。以特定空间中人与环境的关系为出发点,提出“环境关联度”的概念,可以更有效地解释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不足的现象。环境关联度是一个地区的居民与其生活的地方自然环境的关系强度,可以分为利益关联、责任关联和情感关联三种类型。弱环境参与包括低利益关联—弱环境参与、低责任关联—弱环境参与、低情感关联—弱环境参与三种类型,需要针对不同的低关联类型产生的原因提出增强关联度的举措,从而改进公众环境参与不足的状况。
    • 陈洪连; 孙百才
    • 摘要: 培育乡村公共精神,对于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然而,在阶层分化加剧和价值取向多元的背景下,乡村公共精神缺失现象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乡村公共事务参与不足、公共理性匮乏、公共空间萎缩和公共权威弱化。破解之道在于发展乡村经济与营造乡村公共空间,推动乡村“三治融合”的资源嵌入,开展乡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力扶持乡村社会组织的发展,重塑村民的公共意识和公共理性。
    • 陈宇华
    • 摘要: 从“群众文化”角度来看,大数据时代的群众文化无论在需求侧还是供给侧,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其中一个重要的变革趋势就是文化馆等群众文化服务载体的服务过程越来越依赖“大数据”。“文化馆”是一种向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公共产品、文化载体,在新形势下我们只有借助大数据等服务技术、服务手段,才能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公共文化、公共精神需求。近年来,我国文化馆数字化实践主要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实体文化馆”的“数字化”和“互联网化”;二是“互联网”连接基础上的文化馆联盟。无论采用哪一种数字化路径,我国文化馆都在积极寻求借助数字化红利实现文化馆管理效率的最大化、供给效率的最大化和人的价值的最大化。
    • 伊娟; 马飞
    • 摘要: 城乡教师教学共同体是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促进城乡教师高质量发展、缩小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存在教师公共精神匮乏、协作交流机制受阻、科层管理体制桎梏、利益最大化的追逐等现实困境。因此,为充分发挥城乡教师教学共同体的作用,在加强教师德性修养的基础上,需要健全交流协作机制、重构组织管理制度、完善监督评价体系,引导和规约共同体成员的行为,共同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
    • 前线评论员
    • 摘要: 公益即公共利益。公益心是一种对公共利益的关切之情,是一种关爱他人、奉献社会、不求回报、热情参与公共事务的公共精神,是人类心灵健康的标志,也是社会共同体的纽带和基础。没有公益心的社会必然一盘散沙。
    • 匡立波; 周双娥
    • 摘要: 农村党员是乡村振兴的“领头羊”,只有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当前,由于农民“原子化”、村庄“离散化”以及新农村建设中党员公共参与不足,部分党员蜕变成只关注个人私利而忽视集体公益的“隐身党员”,导致有些基层党支部缺乏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从湘西北龙家嘴村党建的实践来看,基层党支部可以通过激发党员的公共参与意识,提供党员公共参与渠道,拓展党员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凝聚民心的公共活动等方式重塑农村“隐身党员”的公共精神,使“隐身党员”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转变成乐于为集体做贡献的“公共人”,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人。
    • 汪大本
    •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关涉公共领域呈现的实践形态,旨在促进公共精神在社会生活中的复归。现代性图景下的个人主义泛起、交往关系中的“意义危机”和信仰体系重建过程中的“文化危机”等问题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的认知自觉。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的生成一方面要从理论逻辑中阐明公共性生成的理论基础、实践方式和价值指向;另一方面要从培育公民品格的实践入手,通过生活方式、交往关系、对话平台等实践路径构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理念转化为实践自觉,最终目标是培育以公共理性和公共精神为主要内蕴的公民品格,构筑个体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公共关系。
    • 林杭锋
    • 摘要: 乡村治理既受国家主导的建构秩序影响,也与乡村自发秩序有关。形塑自发秩序,有助于在乡村治理中实现他者在场、形成共治合力、回归公共价值,进而激发社会活力,构造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治理场景。本土语境下的乡村自发秩序受制于法治、自治与公共精神发育情况。当前,我国乡村仍存在法治羸弱、自治不足、公共精神弱化等问题,制约了乡村自发秩序的生成。通过加强法治建设约束国家公权力,依法加强村民自治以及培育农民公共精神,是形塑乡村自发秩序,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合理路径。
    • 邱晓红
    • 摘要: 无锡崇宁路实验小学以“涵养公共精神,培养时代新人”为品格提升工程建设项目的总目标,提炼了“和·理·责”三大要素,分别对应“乐群小伙伴、明理小主人、担责小勇士”。儿童品格习养的场域以校内为主,以校外为补充,学校内外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学校强调通过学生更有兴趣的特色化“社会公共活动”,通过“习中有养、养中有习”的循环,提升学生的品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