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1年内共计892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社会学、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672篇、会议论文253篇、相关期刊2834种,包括求实、法制与社会、党政论坛等;
相关会议211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14中国建筑学会年会、民生建设与公共事业发展研究——基于公共事业发展的保障和改善民生途径专题研讨会等;社会转型的相关文献由8850位作者贡献,包括俞国良、李明、刘勇等。
社会转型
-研究学者
- 俞国良
- 李明
- 刘勇
- 刘祖云
- 严振书
- 迟福林
- 郑杭生
- 涂小雨
- 王芳
- 王玉波
- 刘威
- 周毅
- 李勇
- 王辉
- 许营
- 黄颂
- 任维德
- 刘明
- 刘涛
- 化涛
- 司甜
- 吴宁
- 张淑华
- 方新普
- 李全喜
- 李军
- 李强
- 李斌
- 武中哲
- 王刚
- 王帆宇
- 王思斌
- 王永进
- 王浩
- 王琪
- 王颖
- 王飞
- 艾晶
- 郭星华
- 陶林
- 何卫平
- 冯博一
- 刘中起
- 刘芳
- 向德平
- 周建民
- 姚亮
- 廖小平
- 张丽
- 张勇
-
-
俞国良;
王浩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20年
-
摘要:
对以往以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横断历史研究进行梳理,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发展趋势并不理想,且存在诸多风险因素.然而,以往的横断历史研究纳入2010年以后的文献较少,而2010年之后正是智能手机开始占领市场的时代,互联网文化潮流的兴起可能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风险因素.社会转型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深层原因,文化潮流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直接媒介,家庭和学校在其中发挥着中介作用.
-
-
李思然
- 《行政论坛》
| 2020年
-
摘要: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呼唤制度伦理建设.依据制度在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结构中的不同层次与不同领域,制度伦理体系由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以及政治制度伦理、经济制度伦理和社会文化制度伦理三个方面内容构成.当今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制度伦理建设目标与主要内容为制度正义、社会效率和社会秩序.制度正义是实现社会效率与构建社会秩序的制度基础与前提,社会效率是制度正义与良序社会的物质承担者,良序社会的构建是制度正义与社会效率的出发点与目标,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
-
初庆东
- 《历史教学问题》
| 2020年
-
摘要:
英国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面临严重的犯罪问题.乡绅出身的治安法官成为近代早期英国治理犯罪问题的中坚力量,而作为制度的治安法官则体现了近代早期英国治理犯罪问题的制度创新.治安法官灵活运用调解、仲裁、具结担保、囚禁入狱等简易判决方式,并通过影响陪审团的司法裁决,在综合考虑法、理、情的基础上展开犯罪治理.治安法官的犯罪治理具有个体性、灵活性与合作性的特点,形塑了英国从中央到地方广泛合作的司法治理模式,从而有效凝聚社会力量,维护社会秩序,为英国社会稳定转型提供保障.
-
-
付嘉诚
- 《戏剧之家》
| 2021年
-
摘要:
从处女作《小武》起,贾樟柯就流露出对空间的迷恋,通常借由底层角色于不同环境中的行走,完成叙事空间的扩大与转移,其叙事视野也随之延展.在中国第六代导演中,贾樟柯以对个体的独特雕塑和对群体的情感把握,反复论证着中国人与土地、与原生环境难以割舍的关系,本文将以具体影像设置为例,论证贾樟柯电影的空间叙事是如何展开并表达这种转型伤痛的.
-
-
-
-
-
-
李怀
- 《广东社会科学》
| 2020年
-
摘要:
人口的高度聚集性、劳动分工的复杂性、集体消费品占有的差异性、空间的社会性和公共服务的可达性等“城市性”的特质,成为影响城市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核心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社会的分层结构和流动趋势发生深刻变化.在城市社会中,职业相对于其他社会分层指标具有更加综合的社会分层特征.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现象是中间阶层和新社会阶层正在迅速形成和发展壮大.同时,转型期中国的城市社会流动体现出以下结构性特征:首先,城乡二元结构的破解带来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他们变成中国产业工人的主力军;其次,产业结构的转型给人们的职业流动创造了更大的机会;再次,以教育为核心的自致性机制在城市社会流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后,“单位制”的解体让劳动者个体与其就业的组织之间的关系日益契约化.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的分化状况集中表现在城市空间领域的分化、城市职业结构的分化和城市异质性增长带来的分化等方面,反映了城市社会结构变迁的复杂过程,为城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提出了新课题.
-
-
-
张侃
- 《第五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
| 2017年
-
摘要:
清末民国,宗族作为维系传统社会运行的细胞,仍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一方面继续发挥着地方自治的功能效用,另一方面也应对社会变迁的挑战,从形式和内容也有所改变.丘复(1874-1950)是清末民国时期积极参与革命运动的精英代表,也是闽西客家的文化精英.他与丘逢甲在政治理念和家国观念上有相似之处.本文围绕他们的联宗活动展开讨论,以近代社会转型的视野考察闽台客家知识分子的宗族改造实践及政治理想.
-
-
周明宝
-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代际关系是一代人或几代人之间的亲情关系(蕴藏责任伦理意涵)、依赖关系(蕴藏社会抚养意涵)、经济交换关系(蕴藏互惠与功利主义意涵)的关系有机体,一代人不能脱离一代人而独立的生存,他们是紧密地胶结在一起的关系.从使代际关系发生联系的机理出发,代际传承和互动中介包括金钱、物质、时间和情感等代际资源.在社会转型的新的时期,"代环境"发生着内在的变迁.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年轻一代的社会化模式从以往的那种"线性社会模式"转变为"网状社会模式".在一个社会转型发展的时代,应当全面、及时、深入地揭示催生代际鸿沟和代际文化反哺的市场因素、教育因素、技术因素、文化因素、朋辈因素和社会因素,以求发现和解释社会变迁进程中代际关系的整体图式;积极探索社会转型期代际良性互动,以及扭转当前代际倾斜、实现代际跨越的有效对策,从而谋求建立正向的代际关系,实现代际和谐.
-
-
-
- 《中国民族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一带一路视域中的民族、文化、国家”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公共精神是人"类"意识的伦理表征、政治规范和价值标准,是基于人的社会性本质和公共生活扩大的需要.社会转型中的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公共生活的扩大以及个体的优化发展迫切需要培育公共精神.政府在公共精神培育中起着主导责任:培育公共领域,让公共精神成为行动者的自觉认同;突出国民、公民、市民、村民等同质身份文化;宣传以地域为命名单位的文化特色.
-
-
殷胜男
- 《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舞蹈专业教学研讨会与“一带一路”下“园丁杯”全国舞蹈教师教学展示与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它作为一种与文化实践相伴随的文化现象,是文化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前提.随着认识的发展,文化自觉的程度也会随着对自然、社会认识的逐步深入而不断提升.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的发展给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拥有适应社会的文化自主能力是磁村花鼓得以更好普及与发展、实现社会化的根本途径.文化的觉醒是文化转换和发展的前提,是文化走人社会、适应社会的前提。文化的觉醒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磁村花鼓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推动了磁村花鼓的普及与发展。回顾磁村花鼓艺术的百年历史重点分析了磁村花鼓唱词、表演形式的自我创建。新兴的唱词因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将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状况表现出来,引起人们的共鸣,深受人们的喜爱。表演形式的转换增强了舞蹈的气氛,赋予了时代感,更符合了人们的审美需要。
-
-
王独慎
- 《第四届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教科书高峰论坛》
| 2016年
-
摘要:
对于清末民初修身科及教科书的研究,学者们已经从"臣民-公民"和"家-国"的社会历史变迁视角进行过一些探讨.本文则将视角转换到与社会历史情境相关的个人生存情境上,探查修身教科书所折射出来的教育传统的现代转化过程.首先,现代教育体制的建立使得传统教育以"通人"为目标的整体课程观变成了分科式专业课程;同时,现代教育科学体系以伦理学、生理卫生学和科学心理学拆解了传统修身教育的身心合一观和贯通生存情境的道德意识,"身"不再是"己"的完整存在,而是现代体育卫生观念下的躯体;而不断凸显的社会伦理和国家意识使得近代道德教育由传统的"修身"转向了"公民"塑形.余论部分对近代教育与社会转型的关系进行反思.然而检视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经验,则会发现传统"修身"的心性精神可作为构建现代公民平等人格的观念基础.
-
-
吕丹丹
- 《第二届全国食品药品安全与监管博士后论坛》
| 2016年
-
摘要:
中国刑法和中国社会一起正在经历深刻而剧烈的转型.传统刑法理论体系注重本身规范的逻辑演绎,但是任何理论如果不能呼应外在社会的需要,而只是靠本身的逻辑进行内在演绎,必然无法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从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现状分析,刑法正在努力回应社会,然而食品安全现实状况依然不容乐观.刑法自我调整与转型社会现实相呼应的同时,刑法立法者更要看清社会风险表象背后根本原因,以开放性的动态思维寻找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构建路径.
-
-
Tang Daixing;
唐代兴
- 《中国智库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新常态暨环境与健康伦理自觉学术论坛》
| 2016年
-
摘要:
人生存于其中的环境,是具其自生功能的有机体:环境的自生能力与人介入其中的环境消耗之间形成动态平衡,就是环境安全值:环境消耗小于环境自生能力,环境处于生境状态;环境消耗大于环境自生能力,环境就突破其动态平衡框架而形成环境悬崖.以此为基本认知,以一国"人口与其可居住空间之变动关系"和"有限生存空间与资源储存之变动关系"为宏观判据、以"气候、空气、水、土地"为具体判据,中国环境大致在2006-2012年期间被悄然地推上悬崖;并且,处于悬崖上的环境却并未得到有效阻止,正朝崩溃方向运动,其突出标志是整个社会开启了"雾霾化生存"的历史进程.处于环境悬崖运动进程中的中国,自救的惟一道路是痛下决心,彻底中止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之二元模式,全面实施社会转型.
-
-
任政
- 《“伦理视域下的城市发展”第六届全国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城市是多重建构的复合体.因而,城市的发展必须是系统建构与多维发展.从历史与空间的向度来看,城市发展是历史的继承与空间的扩展;从结构与功能的向度来看,城市发展是结构的优化与功能的提升;从意义与价值的向度来看,城市发展是生活意义的建构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因此,城市的发展必须在历史与空间、结构与功能、意义与价值的整合中系统地发展.未来中国城市发展之路,在于超越单一的城市空间的扩张,从中国社会转型与政治重构的目的出发,明确中国城市发展的双重任务,具体选择与确认城市发展道路,引领与推动中国现代城市社会的建构.
-
-
陈潭
- 《首届海峡两岸农村治理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自从费孝通提出了充满想象力的"差序格局"概念以来,大陆社会科学掀起了"本土化"或"中国化"浪潮众多研究以"人情:"关系:"面子:"报"等概念对大陆社会进行了研究,但探讨乡风礼俗、信任与社会治理关系的文章似乎未曾见过.文章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根据诚实和互惠等规范,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能促进人们彼此合作.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应吸纳传统文化精华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治理的需要.在当代,传统文化转型主要表现为两方面,即从"家族"到"家园"的理念转变及从"依礼而为"向"因礼而信"两大转变.乡风礼俗在社会治理中主要有四方面功能,即代言功能、内化功能、治理功能和教导功能.文章最后强调在当今社会转型过程中,赋予乡风礼俗以新时代特征,发挥其信任体系、社会资本的推进作用对于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