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后物质主义

后物质主义

后物质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95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中国政治、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48548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当代青年研究、青年探索、中国青年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后物质主义的相关文献由120位作者贡献,包括胡连生、刘文琴、包蕾萍等。

后物质主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4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48548 占比:99.94%

总计:148643篇

后物质主义—发文趋势图

后物质主义

-研究学者

  • 胡连生
  • 刘文琴
  • 包蕾萍
  • 卢风
  • 周瑞娟
  • 周穗明
  • 张哲
  • 张朝雄
  • 张燕丽
  • 排南翁

后物质主义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建国; 郭包罗
    • 摘要: 现有研究关于佛系心态的认知,多基于"价值观危机"的视角而持批判态度。本文基于相关理论的探讨,提出"价值观变动"的分析视角并利用2019年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经济条件优越的大学生群体对佛系心态的认同度更高,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使得大学生更加从容面对现实,优先价值观更倾向于兴趣与自我价值实现。研究同时发现,佛系心态对大学生学业成绩和就业信心有负面影响,但是对社会参与程度影响不显著。佛系心态出现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物质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的背景下,反映的是价值观念的变动,不应视为危机。价值观念作为社会心态的重要组成,受社会发展的影响而发生变动。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的背景下,要辩证把握佛系心态的积极性与消极性因素并加以正确引导,此乃青年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面向。
    • 钟兴菊; 胡丹
    • 摘要: 基于个体化理论与后物质主义理论视角对12位青年环保人进行深度案例分析,通过个体、组织与行业间的互构实践揭示环境友好行为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机制以及多层次归因的分析框架:一是多元化“名义抗争”的环保初心与情怀成为进入环保领域的开端;二是以双重“使命合一”的动态博弈推动组织化环境行为的发展;三是基于环境正义边界拓展构建多层次治理“共同体”,推动环保行业的认同与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个体与组织双重生命历程的互构发展路径。本文从互构视角动态勾勒环境友好行为可持续实践的多重生命历程图景,为从组织化视角探索环境治理共同体路径提供理论与现实的参考。
    • 汪行福
    • 摘要: 自《躺平即是正义》一文问世,躺平和躺平主义受到广泛的关注,参与者之多,争论之激烈,堪称网络奇观。反对者认为躺平族自私自利、不负责任、消极颓废,因而主张抵制它;同情者认为躺平是对内卷的无奈之感和对不合理现实的抵抗,因而主张认真对待它。其实,躺平现象极其复杂,不能就事论事,需把握其背后的理性。躺平何以理性?可从不同角度解释。从人的本质来说,摆脱劳累的休闲和不求功利的游戏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躺平表达了这一需求,因而有其合理性。从现代性反思和批判角度来理解,现代社会的生产主义和消费主义文化已经充分地暴露出了它们的片面性,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价值观的进步,从追求多多益善到崇尚生活质量和自由个性,躺平拒绝消费强制和成功学诱惑,预示着后物质主义的新的价值意识。从当前社会现实看,内卷式竞争让人无奈,无谓的挣扎让人绝望。在此情况下,躺平无论是被困者的被动退却策略,还是失败者的反讽,都应该得到善意的对待。任何观念都无法逃脱被意识形态化的命运。当躺平主义从愤世嫉俗变成玩世不恭,从消极抵抗变成无原则的放弃,从弱者的心理调节策略变成强者的自我炫耀修辞的时候,它就变成了最坏意义上的犬儒主义。针对躺平的种种看法,我们需要区别对待,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 庞金友; 赵西亚
    • 摘要: 后现代主义价值革命的发展伴随着政治信任的下降,一些研究者乐观地将信任下降解释为有益于民主政治发展的政治怀疑。然而现实显现的是另外一幅图景:在经济和文化的双重挤压下,物质主义者的“文化反冲”狂潮席卷而来,其矛头直指政府;后物质主义者的民粹情绪被激发,无节制的民主价值追求使其走向反精英和反体制。两大阵营秉持迥然不同的价值观念,却同时陷入政治不信任的泥沼。这一政治信任危机给当代美国政治埋下了重大隐患,若想保持怀疑精神以坚守民主,只能在价值观的对立中不断寻求共识性原则而不是简单争论对错输赢。
    • 张媛; 袁祖社
    • 摘要: 面对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和物质生产的“增长式发展”,整个人类社会的“生态足迹”已经出现了“过冲”现象,无极限的增长不但使人与自然关系紧张,而且还制造了贫困、不公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用物质增长来满足非物质的需求不仅是一种无止境的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的错误做法,而且还让人的精神世界日益空虚和无意义。文化的本意在于追寻美和完满,在于使人获得自我的完善,恢复人性的价值内涵和心灵本真。“后物质时代”的发展是价值、质量和品质的关照性发展,现代人应当基于文化的价值审视发展,在物质生活方式的定义和界线上做出改变,树立一种关注生活质量、生活品质和生活品味的合理合意的生活方式。通过对文化之美好本质价值的追寻,以期浸染美和完满的心理,引导发展走出物质拘禁的泥沼,转而关心人的心智成长和良善性格的培育,从而走向一种向善、向美的和谐生活状态。
    • 魏铨晟
    • 摘要: 随着分众时代的到来,大众根据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因素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圈层.出于对神性的内心需要的追求,不同圈层的人在呼唤代表自己圈层的圈层明星.而清单体文化新潮提供了聚焦效应,强化了圈层明星的曝光度;后物质主义受众越发地将消费用于自我表达,为圈层明星的生存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过滤泡沫技术强化了文化圈层的界限,实现了大众的圈层化分割,推动大众文化离散.这些社会语境为圈层明星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因此,大众明星将向圈层明星迁移.
    • 刘慧; 郭婉祺
    • 摘要: 伴随着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西方后物质主义理念逐渐受到挑战,主要体现为:物质主义和主观价值之间的分割;后物质主义的政治赤字;物质主义的反击.在新唯物主义本体论的基础上,可持续物质主义被视为后物质主义和生活方式政治的替代.可持续物质主义的核心内涵包括集体行动、可持续物质流、预示性政治三个要素.可持续物质主义旨在通过食物、能源、农业等领域的多样化地方实践来抵制新自由主义,从而开辟社会与政治变革的可能性,但它仍然是抽象的,并没有明确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立联系.沿着社会主义方向改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可持续物质主义等当代新社会运动的必然归宿.
    • 包蕾萍; 邱天敏
    • 摘要: 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社会变迁过程中,偶像变迁是观察不同时代青年价值发展变化的一种独有视角.对上海青年的调查发现,偶像崇拜现象仍然是青年文化的重要构成内容,和以往世代相比,“80后”“90后”的偶像崇拜现象表现出几种新特质,一是去偶像化比例有所上升,二是选择不同类型偶像的主动性增加,三是所崇拜的偶像类型中生产偶像比例开始超越消费偶像.从当代“80后”“90后”的偶像选择来看,很难用单一的后物质主义来解释,生产型偶像的回归显示中国青年价值的变迁受到物质—精神两个层面的深刻影响,以混合价值观为代表的“双重现代化”价值正在对青年偶像崇拜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 王天楠; 梅少粉
    • 摘要: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是发达工业社会长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展现出来的文化“镜像”.它不但深刻影响新生代的认知图谱,而且重新建构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新价值观带来新的政治分化,“左/右”阵营重新划定,新议题大量涌现,新政治行为模式出现.新价值观也引发政治体制、结构的变化,导致精英主导型政治式微、传统政治体制的销蚀.然而,这些变化却反噬着后物质主义赖以依存的物质主义基础、冲击现有秩序的堤坝、解构现代政治体制,进而引发新的挑战.由此,在全球竞争的背景下,西方政治文明的自信心正在下降,并日益走上自虐自残和慢性自杀的道路.
    • 梁昕; 杨承涛; 颜丕建; 排南翁
    • 摘要: 英格尔哈特提出"后物质主义"用以形容进入后现代化时代的种种社会现象.对于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和伦理素养,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国民精神与素质研究中心所提供数据进行分析,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及伦理行为更为偏向于结合了物质主义和后物质主义的混合主义价值观和伦理取向.而对于此类现象,应从提高青年群体的"人道主义"素养、规范网络虚拟环境和提升青年个人能力的角度改善青年人的伦理素养中的不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