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社区营造

社区营造

社区营造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756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社会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88篇、会议论文68篇、专利文献8732篇;相关期刊368种,包括风景园林、城市建筑、规划师等; 相关会议40种,包括2015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学术报告会、2015年同济大学城市与社会国际论坛、2015建筑历史研究与城乡建筑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社区营造的相关文献由1099位作者贡献,包括侯晓蕾、刘悦来、许艺娜等。

社区营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88 占比:7.25%

会议论文>

论文:68 占比:0.72%

专利文献>

论文:8732 占比:92.03%

总计:9488篇

社区营造—发文趋势图

社区营造

-研究学者

  • 侯晓蕾
  • 刘悦来
  • 许艺娜
  • 黄瑞茂
  • 叶红
  • 周详
  • 谭金花
  • 刘文杰
  • 刘昭君
  • 史金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薛熙明; 罗强
    • 摘要: 社区营造是乡村建设的重要理论,既有研究多强调社区共同体的培养,较少从社区营造的空间维度切入研究。以明月村为例,采用扎根理论和话语分析方法探究了社区营造下文创村落的空间建构过程与机制。明月村的社区营造是多元主体依托文创元素自下而上进行的空间多维重构的过程,其“人、文、地、产、景”五要素的营造使物质环境空间、社会文化空间、文创产业空间和旅游空间等四个层面的建构得以完成。其中,物质环境和社会文化空间的营造为文创产业空间的建构奠定基础,而新生的文创产业空间又与前两类空间相互作用,共同塑造衍生了旅游空间。这一过程中,多元主体对于不同层面的空间建构发挥着不同作用,尤其是当地政府和在地新老村民通过权力体现与主体性彰显主导着社区营造下的乡村空间生产。通过多元主体打造乡村生活美学,塑造内生主体性,实现乡村空间建构的模式,对于当下中国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 朱娜; 潘荣
    • 摘要: 乡村旅游作为乡村发展的重点工作,突破其发展困境和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化发展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社区营造重在通过人、文、地、景、产五个空间要素的营造,能促进乡村建设和发展旅游有机结合,其在目标、行动策略、主体参与及理念上都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一致性,二者是理论与社会政策、社会环境互相检验的有效尝试。文章以阳朔鸡窝渡乡村旅游发展为例,通过乡村振兴与社区营造视角框架下评估其资源与机遇,找寻发展路径的具体经验,对探索和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 李洁; 孙卫国; 赵奕楠; 林广思
    • 摘要: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进入存量阶段,社区更新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能,提升居民的幸福感成为社区营造的重要目标。物质空间环境的提升可以增加居民短期的愉悦,而积极心理学认为“设计”幸福应存在多样性和更多的可能性,以期对个体更长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首先对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出影响人主观幸福感的7个因素,包括自我接纳和认同、被需要和认同、环境掌控、与他人的积极关系、机能主动、生活目标和自我价值。其次,探究积极设计的特征并对案例进行分析,在社区营造中总结出基于积极设计的干预程序,依次为共情介入、寻找可能性、设计可能性和反馈与评价。最后,根据影响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构建积极心理干预矩阵以及提出干预策略:(1)创造平等的交往空间;(2)建立人与环境的关联;(3)创造与美好事物的关联性;(4)提供富有弹性的媒介;(5)提供一种延续性。研究成果为以提升居民主观幸福感为目的的社区营造及公共空间设计提供介入方法和实现途径。
    • 唐毅; 李妙
    • 摘要: 验证"私转公"的可行性。分析当前社会通用的4种社区营造模式。城市公共空间贫乏。以红咖时光党群服务站为例,证明得出了"私转公"对于解决社区公共空间贫乏问题具有积极作用。"私转公"能够缓解社区公共空间贫乏的问题。
    • 叶家杰; 萧蕾; 赵奕楠; 林广思
    • 摘要: 社区营造是城市存量更新的重要方式,其出发点为增进居民福祉。以此为目的,文章基于积极心理学幸福感相关理论,寻找积极心理学与设计之间的契合点,运用积极设计框架于社区营造。该框架指出设计可作为幸福感的直接来源、促进者、象征物或指导者,提升人的积极情绪、参与感、良好关系、意义感及成就感,并通过广州东莞庄南街社区营造实践进行了初步验证,得出了积极设计框架适用于社区营造的结论。
    • 刘林
    • 摘要: 社区公共空间是社区居民日常互动及交往的载体,是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社区营造理念以及空间微更新概念,分析老旧小区改造与社区空间微更新的关系,梳理社区营造的发展趋势,最后从理论层面提出社区营造理念下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策略,用以指导今后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实践。
    • 徐春洁; 刘璐; 顾雅婷; 张晶晶; 蔡娟
    • 摘要: 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基础单元,其韧性状态深刻影响着城市整体运营。如何有效提升基层社区的韧性水平是现阶段城市治理规划的重要议题。对此,文章基于目前国内韧性社区建设的不足之处,从空间韧性打基础、设施韧性作保障、环境韧性为支撑、治理韧性作牵引、资本韧性谋促进五个方面提出韧性社区建设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韧性社区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 吴莹
    • 摘要: 回顾产业空间基层单元治理理念的转型,梳理中国各地区产业社区的建设模式,基于对成都市2个产业社区营造过程和治理经验的案例分析,进一步讨论产业社区营造的主要维度和动力机制,以及精细化治理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产业社区作为一种基于产业空间的基层治理单元,其建设在实践中呈现多样化模式;(2)产业社区的总体营造涉及组织创新、空间环境建设、服务供给和主体性成长等维度;(3)产业社区营造是在党建引领、政府配合、企业支持、居民参与下,多方共同协作的结果;(4)各产业社区的产业类型、人口特质、环境基础和自治基础等因素,决定了其营造的重点内容和精细化治理模式。
    • 伍文韬; 尹煦升
    • 摘要: 文章以“资产为本”的发展模式为基础,研究社区文化资产的建设,探索乡村振兴的路径。通过挖掘和利用当地文化资产,全面分析实践地的问题和发展潜能,充分利用仙阁村当地竹编文化与相关文化传统的底蕴,积极带动群众参与社区营造,有效挖掘文化资产,大力发展文创和旅游产业,实现乡村振兴。
    • 刘腾飞
    • 摘要: 作为社区建设的一种方式,社区营造因强调居民主体性、多元合作等内容而成为近年来各界热议的话题。作为舶来品,社区营造虽然在我国城市地区多有成功实践,但在广大的乡村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本文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我国乡村地区社区营造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具体包括:乡村社会信任式微,社区营造基础受损;现有规范乏力,社区营造难以保障;参与网络松散,社区营造力量不足。据此,未来乡村社区营造应从提升乡村社会信任水平、完善现有规范以及凝聚乡村社会参与网络三个方面展开,重点加强对村民主体的营造,增加其社会资本存量,从而助力乡村振兴早日实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