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3381篇,主要集中在教育、哲学理论、欧洲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50篇、会议论文31篇、专利文献35795篇;相关期刊1451种,包括学理论、学术交流、学习与探索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时空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第四届中国环境社会学学术研讨会、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21届学术年会等;生活世界的相关文献由3166位作者贡献,包括夏宏、于坚、刘铁芳等。

生活世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50 占比:8.55%

会议论文>

论文:31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35795 占比:91.37%

总计:39176篇

生活世界—发文趋势图

生活世界

-研究学者

  • 夏宏
  • 于坚
  • 刘铁芳
  • 晏辉
  • 肖川
  • 倪梁康
  • 刘旭东
  • 张云龙
  • 张国启
  • 李文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纯; 安艳琴
    • 摘要: 交往理性要求交往主体以生活世界为背景展开平等对话,彰显自我反思的精神,这为解决课堂话语互动问题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思考的路径.在交往理性视域下,课堂话语互动强调主体间性,内容贴近生活世界,以对话方式展开互动,凸显批判反思的特征.因此,从话语互动的组织、主体、内容与方式四个方面提出实现理想课堂话语互动的有效路径:建构话语互动为基础的师生共同体,提高师生的自我反思力,加强与生活世界的关联性,以及加强话语互动的对话性.
    • 雷志佳; 任静; 夏小华
    •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突破科学世界藩篱,构建制度世界的必经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始之态、科学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之状、制度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之势。当前,科学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占据了主要地位,侵蚀生活世界本应有的发展空间,出现忽视教学对象的主体性、怠慢教学内容的情感性、依赖教学载体的技术性、追求教学评价的数据化等问题。未来,需发挥教学对象的主体性、加添教学内容的情感性、融入教学过程的人文性、丰富教学评价的过程性,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 杨振之
    • 摘要: 文章通过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深入地探讨旅游的本质问题。从发生学、源动力上探讨旅游的源起、发生、生成机制和目标。让旅游重新回到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中认识旅游的本质;让旅游回到人的存在性,从生活世界“烦”的生存机制中探讨旅游的源起和动力;旅游是去远,去远本质上不是空间的移动,是因去远而获得诗意地栖居,去远是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本质,从而揭示了去远与诗意地栖居的关系;旅游的终极目标是寻找到本真的自我,在旅游中,人显现自身,澄明自身,获得自我的觉悟,认识到自我存在于世的价值。该文提出旅游的世界人诗意地栖居模型,将旅游的目标分成3个层级,即诗意的生活、诗意的人生和诗意的存在,最终追问到了旅游的价值,旅游的价值已超越了旅游本身,关系到人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价值,从而成就了旅游的社会价值。
    • 党月鼎; 邵永选
    • 摘要: 解释世界中的世界是认识世界与认识自我相互分离的世界;改变世界中的世界是认识世界与认识自我相互关联的世界,在此人对自己的认识不是将自己作为一个客体来进行考量,因此认识自我本身就是自我的一部分。在“改变世界”的视域下,“成己”不是单纯的停留在思维的层面上,作为现实的人须要通过“内在的精神个性”的外化成就自己,如此便完成了对“成己”维度的哲学表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认识你自己”这一箴言,在马克思那里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达。
    • 李洁; 张瑢; 田佳慧
    • 摘要: 探索智能技术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提出面向智能生活世界的体验设计原则。基于现象学“视域”和“生活世界”概念对比传统生活世界与智能生活世界中人与自然、社会、技术的关系,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探寻智能生活体验范式。智能生活世界形成了技术视域特征下的生活体验范式,交互过程逐渐表现出自然缺失、情感虚拟、行为固化、文化同化等现象,针对问题提出面向智能生活世界的体验设计原则,促进智能生活向善向美。
    • 李泓江
    • 摘要: 数字技术在给人带来便捷生活的同时,也将人带入了新的生存危机。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为理解数字技术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揭示交往数字化给人带来的生存困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哈贝马斯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以工具理性为内在逻辑的系统侵入乃至殖民了生活世界。数字技术的变革,改变了人的交往关系和交往方式,也改变了系统与生活之间的殖民关系,生活世界一方面实现了自我殖民,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对系统的反向殖民。在交往数字化的时代里,人面临着更为严重的存在危机,数字技术加速了隐私的消失,人变成了无处藏身的人;人的存在为数所定义,人的异化程度愈发加剧;交往日益形式化,人的交往行为日益沦为一种交往无意识。
    • 麻健; 蔡春
    • 摘要: 近来在现象学教育学研究中围绕其应当是本质研究还是经验研究陷入了争论。这一争论的原因在于对“回到实事本身”的现象学精神尚未得到澄清。现象学的主张来源于现象学家对近代以来实证主义世界观的批判,“回到实事本身”的现象学精神即是主张认识事物应该要返回到事物向主体在生活世界中的源始呈现中。现象学之于教育学的意义就在于摆脱实证主义世界观的垄断性,重新回到教育自身中去思考教育问题。现象学为教育学提供的并不是确定的理论体系,而是一条通往“思”的道路。
    • 张卓一
    • 摘要: 哈贝马斯通过提出交往行动理论去解决工具理性和科技理性带来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进入数字时代后,数字系统对数字生活世界的入侵导致数据殖民化和数字异化,基于哈贝马斯生活世界殖民化理论分析数字生活世界殖民化的现象,并根据哈贝马斯提出的摆脱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推动交往理性的合理化路径,尝试为数字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找到合理出路。
    • 冯凯
    • 摘要: 科学教材内容具有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质疑能力等多方面的育人价值,但在挖掘教材内容价值的过程中还存在重新知忘旧识、重技能轻文化、重实际少经历以及重解题少应用等问题。在科学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教材内容体系网状联结、教材内容与知识产生发展的联结、教材内容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联结、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结等,进一步挖掘科学教材内容的育人价值。
    • 向岚麟; 叶雅飞; 潘劲东; 王真龙
    • 摘要: 以新疆伊宁市前进街为案例地,通过地方依恋相关的定量分析,结合质性访谈和Mapping绘制,对前进街居民认知的生活世界构成展开实证研究。依据地方依恋主成分分析,得出20道问卷题目和5个主成分(情感联结、社会联结、环境感知、生活体验和工作联结),量表整体结构良好,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鉴别度。基于生活世界理论内涵,进一步得出由情感联结、社会联结和物质联结三维度构成的生活世界‒地方依恋模型。该模型与文化景观遗产研究中价值特征要素相结合,能够强化对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中的公众参与机制和动态管理的关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