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后人类主义

后人类主义

后人类主义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93篇,主要集中在电影、电视艺术、文学理论、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3篇、专利文献3791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中国青年研究、北京社会科学、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后人类主义的相关文献由117位作者贡献,包括丁芳、吴文娟、吴晶等。

后人类主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3 占比:2.39%

专利文献>

论文:3791 占比:97.61%

总计:3884篇

后人类主义—发文趋势图

后人类主义

-研究学者

  • 丁芳
  • 吴文娟
  • 吴晶
  • 姜宇辉
  • 林品
  • 柯文
  • 王峰
  • 肖雷波
  • 葛鲁嘉
  • 赵柔柔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方锦涛
    • 摘要: 人工智能艺术不断挑战着人类艺术,因涉足人类独有的精神领域,使人类不断产生危机感,这是人工智能艺术给人们带来的人文焦虑,而这种人文焦虑来源于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后人类主义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以人作为评价人工智能的尺度,而提倡消除人与人工智能的二元对立,进而形成两者之间的博弈。人类中心主义或极端的后人类主义都是一种主体性思维,与主体性思维不同,主体间性思维则强调诸主体双向敞开和对话。人类与人工智能进行对话,可以丰富艺术创作的视域,且不会湮灭人的独特性质。
    • 陈诗洁
    • 摘要: 末日题材科幻电影对异质空间的呈现,使电影故事不再局限于某一主体,而能将视野拓展到主体之外。异质空间在末日电影中的呈现分化为跨域书写与生态反思两种路径,使单一时间叙事无法兼顾的异质空间得到表达。末日影片的异质空间消解了二元对立意识,为普遍生命力建立了一种更为平等的多重话语叙事秩序。
    • 米华
    • 摘要: 技术的发展贯穿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从作为人体的“延伸”到对人的“截肢”,“技术”这一核心词汇的内涵在历时性流变中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当虚拟与现实高度互通的“元宇宙”以一种全新的经济、社会和文明形态绵延开来,技术赋能型艺术向我们提出了许多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梳理技术观念史的演进路径,思考后人类语境下技术截肢的表征,以技术哲学的批判性视角,探讨未来艺术的生成逻辑及救渡的契机。
    • 郑雯; 王偲
    • 摘要: 《银翼杀手》一共出了5部影视系列作品:《银翼杀手2019》、《银翼杀手2022黑暗浩劫》、《银翼杀手2036复制人黎明》、《银翼杀手2048无处可逃》、《银翼杀手2049》。中间三部的时长较短,主要承接1982年版《银翼杀手》,为2017年版《银翼杀手2049》起铺垫情节的作用,使系列作品风格统一、形式完整,深刻揭示人类在媒介支配、技术主导和数字奇观化生态下被异化与物化的后人类境遇。不同于马里亚蒂所歌颂的“人对于机器的驯服”,技术对于人自身的规训和对人自身的消灭成为未来社会的担忧。文章通过叙事机制运作和表意装置的传达,即从视觉审美角度分析作品序列的承继与差异,探讨蒸汽朋克风格影片的废土美学风格。
    • 刘鸣慧
    • 摘要: 本文从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石黑一雄的长篇小说《克拉拉与太阳》出发,分别从人类主义、后人类主义、神话原型三个层面来探讨作品所蕴含的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以及对后人类社会的预言,最后从神话原型的角度分析石黑一雄作品的悲悯情怀与人文哲思。
    • 张逸君
    • 摘要: 在经历过两次女性运动之后,20世纪80年代掀起了第三次女性主义运动。第三次女性主义超出前两次的思想界限,运动焦点离开“男女对立”的视野,矫正“女性沙文主义”倾向,吸收大量后现代主义理论成果,发展出后现代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第三世界和黑人女性主义等新生流派。后人类主义通过质疑和反思人类主体地位,为第三次女性主义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话语资源。
    • 杨璐强
    • 摘要: 随着科技和生物学的发展,福山所描绘的人类的反乌托邦场景离我们越来越近,在这一场景中,人性被生物技术挖空、改造,甚至改变的距离越来越近。所有这些都让我们对未来以及我们所认为的“人类”进化感到恐惧和担忧。“后人类”最初来源于海伦娜·彼得罗夫娜·布拉瓦茨基所写的《秘密教义》,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美国学者史蒂夫·尼科尔斯发表《后人类宣言》后,这个概念才再次出现。“后”——“不意味着时间上的完全继承,也不意味着完全否定或正负对立,‘后人类主义’是为了突出某种对话关系,即一方面是对‘人类主义’的解构和反映”(赵柔柔,2015)。
    • 徐馨雨
    • 摘要: 在维纳“控制论”的孕生下,赛博朋克作为科幻小说的题材之一一直受到关注。小说家所构想的赛博朋克世界隐含人类在后人类时代在控制社会中面对的三重境遇:一是人在信息控制社会中成为被机器筛选和调配的对象;二是在资本晚期社会中面对社会财富两极分化的趋势,底层工人将被剥夺劳动者身份成为被抛弃的赤裸生命,身份由生产者转化为商品;三是赛博格的诞生,使德勒兹“无器官的身体”论在人机一体化中实现,人类进入新的后人类形态。而面对反乌托邦式的赛博朋克世界,自创性潜能将是人类对抗控制与异化的进化力量。
    • 罗文清; 周波澜
    • 摘要: 《克拉拉与太阳》是石黑一雄的一部科幻作品,该作品以21世纪后期美国的某城市为背景,以近景想象维度中的科幻叙事范式,勾勒出一幅在生存危机和社会焦虑共同影响下,人类希望通过基因提升实现身体增强从而成为社会精英的后人类图景。石黑一雄通过书写后人类时代因人工智能与基因提升等技术造就的超人类、类人机器人等后人类主体所引发的人类主体性危机,意在表明虽然后人类时代中多元主体的混杂对人类主体性的消解已势不可挡,但在一个技术左右人类现实生活甚至思维的社会中,应当坚守人文主义的核心价值,从而维系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内核。
    • N.凯瑟琳·海尔斯; 韦施伊; 王峰
    • 摘要: 拉图尔在新作《面对盖娅》中提出了新气候体制,进一步推进他关于行动者网络的思想,他以“行动波”这一概念,激活了物质过程,提出能动性在于环境与生物体的联合。然而,拉图尔此举无疑是抹除了物质过程和生物体的区别。我们必须在行动者与能动者之间作出区分,前者是有意向性的,而后者只是以一种隐喻的方式表达利害关系。针对拉图尔在科学与技术的人文社会学研究领域中试图化约科学与宗教的做法,我们需要认识到,否证的力量相较实证同样不容忽视,所谓事实是在社会、政治、科学等多重辩论与争夺中建构起来的。更应该警惕的是,拉图尔划分的所谓“地族”与“人类”的对立,在擦除了一切权威、民族、国家之后,各方势力互相竞争与消耗,并不会真的带来任何积极的改变。在这个意义上,N.K.杰米辛的科幻小说三部曲“破碎的星球”就像是拉图尔思想的一场具体的实验,小说中的意向性地球,以及极端条件下社会、政治、经济、情感力量的博弈与争斗,都能看出拉图尔的方案是极具危险性的。承认生物体不同于物质过程的特殊性,创建新的框架,发起所有生命形式的团结,打开人类与非人类之间建立联盟的契机,或许才是一条更好的道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