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哲学政法>首届中国环境与生态心理学大会
首届中国环境与生态心理学大会

首届中国环境与生态心理学大会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0-10-16

主办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会议文集:首届中国环境与生态心理学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介绍了自我的生态学观点,自我与这一生态系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只要自我的生态稳定,自我概念也就稳定。换句话说,生态系统的扰乱会导致自我概念的变化,例如在物理环境中的重新定位。场所认同概念的提出,整合了对个人与物理环境的研究,这种整合的形式得到自我理论家和环境心理学的支持。指出一个人的生态自我就是个体的认同。生态自我具有多个维度,从心理要素去分析,生态自我至少有三个心理要素:认知的、情绪的、行为的。生态认同、生态体验、生态实践构成生态自我的三重结构。从历史的、实践的方面来说,客体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客体化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统一关系的最概括的科学表述。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个体与世界的关系,首先是一种内化了的关系。在心理学的框架内探究这种关系,首先应该落脚在人对世界产生的主观感受—世界感。世界,作为个体生存环境的总体抽象,给个体带来的感受也必然是二元对立的。个体与世界的关系,包含了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相互对立的感受。在生态心理学(不论是注重生态危机的生态心理学还是纳人了生态学视角的心理学)的研究中,应该正视人类世界感的这种二元对立特点。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如果把关注点放在当下,帮助来访者洞悉他与世界关系的性质,鼓励来访者尝试与世界发生新的互动,这个过程便能够给来访者带来新的、积极的体验和经验。人与世界的三种互动(人与自然的、人际的、人与社会的)都能够产生心理治疗效果。
  • 摘要:本文通过举例说明生态环境心理的性别差异受社会性别影响决定,因此,生态环境建设中要考虑进社会性别心理差异。将社会性别的分析视角纳入生态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中,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生态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也有助于找到改变人们的生态态度,促进生态环保行为的新立足点。
  • 摘要:本文介绍了生态心理健康的产生背景,内容包括自我的平衡及自我与环境的平衡。心理健康的认知模式经历了纯粹的“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再到“生物—心理—环境”的生态心理健康模式,并分析各种模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分析了传统心理健康角度、生态心理健康角度对焦虑障碍进行解释以及治疗效果。
  • 摘要:本研究旨在调查灾区青少年的环境风险认知特征,并对青少年的风险教育模式进行探索。此外,也将采用中介分析的方法来探索环境风险的认知评价、情绪反应以及行为倾向之间的关系,来探索地震经历对环境风险认知的影响。
  • 摘要:本文介绍了创伤后应激障碍传统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但效果不佳。虚拟现实技术主要有桌面式、大屏幕式、头盔式三种形式,虚拟现实技术因其独特的操作系统而具有沉浸感、存在感和同步感。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虚拟现实技术采用模拟手段分级别地模拟当时的情境,让患者处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会浮现当时的体验和感受,从而进行治疗。并介绍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PTSD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程序。文章分析虚拟现实技术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优势、局限,并提出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新疗法的展望。
  • 摘要:本研究是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的跨地域的对比研究,首次尝试调查因地域原因造成的风险本身的差异是否会影响被试对风险认知的判断。结果表明,风险存在地域性特征。地域性风险对于不同地域的民众风险的评定存在显著差异。利用这一点,决策者可以对不同地域的人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决策。但不是所有的风险都可以进行地域性划分,程度型风险没有地域特征,与人们的经验和知识程度有关。人们习惯于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解构生活从而得出结论。风险高发区的民众从生活出发,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评定,而风险低发区的民众从知识结构出发进行评定。这可能是造成风险地域性差异的原因之一。这与生活于不同的地区所产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其中也包括学校的教育及社会文化的不同。更深一层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 摘要:关于复愈性环境的理论,主要有Kaplan夫妇的注意恢复理论(attentiontheory)和Ulrich的心理进化理论(psycho-evolutionary)。本文主要对Kaplan的注意恢复理论作详细介绍。从Kaplan的注意恢复理论出发,可以看到,农场游戏在这四个衡量环境复愈能力的维度上都是可圈可点的。同样也应该注意到,开心农场并不同于真实的农场环境,不同于真实的自然环境—它是虚拟的、网络化的。由于目前复愈性环境的研究大多在实验室当中进行,研究者大多利用图片、视频等媒介来代替实地的操作,因此可以认为,自然的画面或仅仅只是对自然的想象就可以达到复愈性的效果。已有研究证明,风景、植物、动物、水的照片有着和实物一样的影响力。不仅如此,开心农场的虚拟性特点,还增加了其在兼容性方面的得分。
  • 摘要:本文采用定量的方法,对1990-2009年CNKI数据库里的关于噪声研究方面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以期对国内噪声研究的情况,特别是噪声对心理影响研究的状况有一个清晰而整体的把握,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呼吁心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这两大专业领域的研究工作者携手合作,共同为深化环境噪声对心理影响的研究作出贡献。
  • 摘要:本文介绍了环境关心量表的内容,着重研究环境关心量表的中文修订和信效度检验,使其适合于在中国本土对环境关心进行测量研究。修订后的中文版环境关心量表与原量表一样由三个维度构成,分别是利己环境关心、利他环境关心和生态圈环境关心。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与原量表一样,划分为三个维度的构想是切合实际的。对环境关心量表各维度之间以及与总量表的相关检验显示,三个维度与总量表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且均高于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在维度之间的相关中,利己和利他环境关心呈显著正相关,利他与生态圈环境关心也呈显著正相关,而利己和生态圈环境关心之间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这符合量表的理论基础:利己关心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人类中心主义,而生态圈关心属于生态中心主义。探索性因素分析和相关检验说明量表结构效度是可以接受的。对于中文版环境关心量表的信度,采用Cronhach'sα系数检验量表的信度,结果显示各维度以及总量表的α系数均达到可接受的水平,且除了生态圈关心维度的α系数略低于Schu1tz2001年的研究结果,其余两个维度的信度系数均高于Schultz研究结果。这说明该量表在中国大学生中的使用是具有可靠性的。
  • 摘要:从语义结构来看,相对于自然,人类多占据主动,让自然作为影响对象。本文假设:在潜意识所储存的序列中,人类多作为动作的发出者,居上位,自然居下位,成为动作的承受者,自然的能动性在人类意识中受到了贬低。为了验证这种现象,笔者设计了一个语义结构的投射测验,探索人们潜意识中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特点。结果表明,现在所熟悉的语境在表层的具体信息上已经开始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转变,但是深层的语义结构仍然以人类为中心,在潜意识上继续阻碍与自然的平等关系。具有较高环保意识的人群已经开始在潜意识层面提高了自然的重要性,但仍未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人类的价值仍然高于自然。
  • 摘要:本文介绍了军队院校创建和谐的精神文化环境、构建优美的物质环境、优化信息资源环境、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从而营造出一种具有军队特色的良好育人环境,促进学员健康快乐地成长,促使教员积极创新与探索。
  • 摘要:本研究以特殊儿童教育的生态结构与教育的生态功能为主体研究内容,通过对全国19个地区中的296所小学的相关人员进行访谈式调查,旨在显示教育生态观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 摘要:本文通过评价体系所计算的分差为各评价省市的相对分差而非绝对分差,构建相对的指标设计,即通过这种相对性指标的统计设计与分析,来探讨其在中国省级生态文明评价体系中的作用和意义。
  • 摘要:本研究对杭州西湖景区平面导航图的现状进行了调研,确定了其存在的可用性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之后对改进方案中YAH标志的改进进行了实验验证。根据本实验结果和前述的以往研究表明,YAH标志方向信息的增加显著提高了据导航图进行空间方位判断的绩效,标示有读图者当前朝向信息的北向上呈现方式YAH地图可能是一种更好的地图呈现方式。
  • 摘要:本文主要对场所认同的概念作进一步的界定,讨论目前的场所认同实证研究的主要测量方法,对场所认同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的阐述,并提出了场所认同领域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和关注热点,为场所认同在今后的环境保护、建筑设计和旅游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意义。
  • 摘要:本文介绍了在世界观层次上反思当代环境问题,本文所提出的新的世界观的概念,就是广义上理解的世界观概念。实现主客相融、主体与客体的有机统一,即“主体—客体—主体”的认识论模式将是目前解决所面临环境困境的一个努力方向。文章指出生态世界观是新的世界观的重要内容,新的世界观是一个世界观范式的转变。
  • 摘要:本文介绍了从一般的人类活动方式进行分析,人海关系即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即人类活动与海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以海洋为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宏观到微观或者说从构成的规模角度,可以区分为人的活动与海洋的关系、人类心理与海洋的关系、人类社会与海洋的关系。人海关系是海洋意识的核心,人们现代海洋意识的淡漠甚或缺乏,导致了在人海关系认识上的错位,并使得工业文明以来恶劣的人海关系得以延续。只有加强人海关系的相关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现代海洋意识,才能有效促进人与海洋的协调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介绍了人海关系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通过梳理有关人海关系的社会科学研究文献,对人海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和界定,可以把人海关系发展历史大体划分为四个阶段:自在的海洋与人类的起源:海洋无意识;高于人的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出现:海洋敬畏意识;被改造的海洋与工业文明的推进:海洋开发意识;现代人海关系与生态文明的进步:人海共存意识。对人海关系讨论比较重要的有人类中心论、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论。
  • 摘要:本文介绍了巴克认为行为情景中有一系列使固定行为模式得以保持的隐性的或者显性的规则。通过关注情景和行为,生态心理学已经形成了一个理论概念和实际研究持续的融合,也影响了其他生态心理学视角的发展。凯利提出了作为社区心理学框架的四条生态学规则:相互依存、资源的循环、适应和延续。莫瑞(Murray,1938)的早期人格理论明确了个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个人试图满足自己在环境中生存下去所要求具备的条件,但是环境也会为个人达成条件提供机会或者制造障碍。莫瑞称后一种情况为“压力性环境”。对压力的测量就是情景中的个人是否拥有对这种环境的一般性认识。莫斯及其同事以这个概念的框架为基础,提出了社会氛围量表,用于评价一种情景中的成员对这个情景的共同认知。社会氛围的概念也适合于阐明更一般性的个人适应和健康状况。西德曼认为社会规范是指环境之中的各因素(如个人)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的社会关系的一般模式。西德曼研究的焦点不是个人的人格而是个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强调物理环境的重要性,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补充了其他研究视角不具有的社会视角。
  • 摘要:本文尝试从生态化取向这一视角对家庭治疗的治疗理念予以解读,梳理生态系统理论与家庭治疗学派在理论观点上的契合处,希望能对深化理解家庭治疗的核心理念和思路有所裨益。
  • 摘要:本文介绍了环境风险的现状,在本研究中,首先收集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代表性的风险源,经过归类和筛选,最后选取了如下69个风险源,分为2大类7种,其中包含了四种环境风险源。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问卷中所列的69种风险源根据自己体会的危险性大小进行评价。危险性评价分为七个等级,从最高的“极高危险”到“很高危险”、“较高危险”、“中等危险”、“轻微危险”、“几乎没有危险”和最低的“绝对没有危险”。研究分析环境风险源在风险评价中的位置,以及与环境相关风险源的评价,并进一步考察对臭氧层破坏、江河湖海污染、空气污染和垃圾处理场四种风险的环境风险评价产生影响的因素。本研究发现,对人长期影响的环境风险在总的风险评价中处于中等风险程度,低于祸患事故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和社会风险。在所有可能影响到环境的风险中,人们认为祸患事故和自然灾害风险危险性更大,也就是人们的风险评价中依据的是风险的伤亡性和损害程度,反而忽视了每天都在发生,对多数人影响更大的环境风险。这一风险认知观念对于环境、生态保护和环境风险防范是不利的。在环境风险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发现,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对于环境风险评价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市民和大学生之间、不同城市之间和不同经济状况居民之间的环境风险评价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对于一般市民来说,他们对于风险的经验和知识可能比大学生更丰富,感受到的环境风险更高,而不同城市由于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差异和面临环境问题的不同,人们对环境风险的评价也会有所差异。应该密切关注的问题是经济状况较差的居民可能在现实中也面临更多的风险,也就是存在贝克所言的“风险分配”的不公平,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 摘要:为了比较城市、自然、城市夜景、运动娱乐这四种环境的复愈效果,本文将复愈性环境的认知益处划分为两类:有意注意的恢复和反思,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四种环境对有意注意恢复的影响,并进行四种环境适合反思程度的比较。
  • 摘要:本研究将参考以往研究提出的理论和维度框架,通过实验设计、问卷编制、发放、回收以及对于数据的分析,探讨教室座位偏好的物理特点与心理品质(包括领地性和私密性)、学习习惯以及性别和学科的关系。考察实验研究、大学生教室座位的物理性偏好问卷和大学生教室座位偏好环境心理品质量表的人口学差异结果发现:男女生在异性熟悉且关系要好的实验情况下显示出显著的男女差异。女生相对于男生来说,更加偏爱靠前的、在教室右侧的、距离前后门比较近的座位。男女生在大学生教室座位选择环境心理品质量表的因素二宣称领地性的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女生比男生更喜欢表现出宣称领地的行为。在座位选择的距离和大学生教室座位偏好环境心理品质上存在显著的学科差异,但这种差异在教室座位物理性偏好上并不显著。这证明了研究假设三:大学生的座位偏好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学科差异。
  • 摘要:本文介绍了注意力恢复理论、环境偏好模型等理论基础,ART理论和偏好模型的八个维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使复愈性对于环境偏好有了一定的预测作用。其中易记识性与一致性是偏好模型中与ART理论的共同要素,但相比ART理论的内涵,偏好模型的因子的含义似乎更浅显。笔者认为复愈性对于不同环境和人们对其偏好起着部分调节作用。根据复愈性环境和环境偏好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结果,笔者将其区别概括为复愈性环境指的是环境在人的认知上的功能,对它的研究主要是关注环境带给人的认知和生理包括一些情绪上的改善;而环境偏好指的是人对环境的情感反映。理论方面,对环境的复愈性的理论解释是进化论取向的。但对于偏好模型来说,虽然也有很多学者认为人们有先天的偏好基础,但是也有研究显示,人的自身经历、社会规范和文化价值也会对环境偏好产生一定的影响。
  • 摘要:本文试图挖掘勒温心理场论的理论内涵,强调心理的个体性与开放性,从整体性、具体性、系统性与历史性,梳理其对人、环境、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并讨论其对现代环境心理研究的理论价值。
  • 摘要:本文剖析了生态学、人类生态学与人文生态学的概念,分析周易《彖传》中的顺、正、交通的思想,其中传递的人文生态哲学思想就是随顺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万物之间相互扶助,相互支持,达到最高的和谐状态;对万物包容。养、感、恒久思想,即仅仅提出和谐共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没有长时间的坚持,没形成常态的生命实践,也还是无法达到太和的状态。顺时思想,即正确可行的思想和实践,只有出现恰当的时机才有意义。
  • 摘要:本研究尝试从正面讨论生态潜意识的存在性,并探讨基于生态潜意识假设之上的关于环境保护的心理学方法及利用自然环境进行心理治疗的可行性。本研究将考察两条基本假设:(1)由于生态潜意识的存在,人们在设想其向往的地方时,会首先考虑一些自然环境特征,他们对自然环境的重视程度会显著高于其他因素(如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2)不同性质的人群(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等),在自然环境的重视上是有普遍性的,都会更加重视自然环境因素而不是其他因素。这两条基本假设是本项研究考察生态潜意识存在与否的两项指标。结果表明,两个假设都成立,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相信生态潜意识是存在的。
  • 摘要:本文介绍了亲环境行为的概念,目前对于亲环境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个体如何面对此种社会困境,进而产生亲环境态度及亲环境行为。研究取向分为两种趋势,一种是探究人口学变量对于亲环境态度及行为的影响,另一种是对于亲环境行为背后的社会—心理结构的探究。为了能够预测亲环境行为,目前亲环境行为的研究都倾向于建构模型。在模型建构中,自变量多是价值观、个人规范、责任、生态问题意识等(如Tommy GiS.rling和Sa-toshi Fujii 2003),因变量则为亲环境行为,或以亲环境行为意向(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intention)为因变量指标。从中观系统的研究视角进行研究。
  • 摘要:本文从用户心理角度对杭州火车站的导向系统进行可用性研究,确定其在设置和设计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优化方案具有明显的实际应用价值。
  • 摘要:本研究将参考以往研究提出的维度,通过访谈法、文献回顾、问卷法编制出覆盖面更广的“心理品质评估量表”,也将就量表评估结果与相应的已成熟的人格量表作相关研究。本文包括两个研究:研究一:宿舍环境心理品质量表及宿舍硬件满意度量表编制;研究二:宿舍环境心理品质量表与宿舍硬件满意度量表施测数据分析。量表施测结果:宿舍环境心理品质与宿舍硬件满意度相关系数达到0.681;大四学生在宿舍环境心理品质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女生在宿舍环境心理品质的“控制感”得分显著高于男性;性别、年级、学科性质不同,在宿舍硬件满意度上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其中不同的学科性质在宿舍环境心理品质上的得分也无差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宿舍心理品质中,“控制感”与“舒适安全私密感”对宿舍硬件满意度的预测力较大。
  • 摘要:本文介绍了社区环境满意度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编制社区环境满意度问卷,分析影响满意度的交通因子、采光问题,以及不同年龄的心理需求、场所认同心理、居民自身偏好等因素。本研究从全新的角度将居住环境理论体系化,明确北京社区居住环境的组成要素。编制的《北京社区环境满意度问卷》有较高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成熟的量表进行大规模的施测。研究者通过施测,可以对居民满意度进行量化,对不适合定量的重要居住环境要素加以说明。这种以社区为出发点、将社区居民作为一个群体的研究以自下而上的研究范式与自上而下的国家社区环境政策不谋而合。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