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批判

批判

批判的相关文献在1950年到2022年内共计782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17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2501种,包括学理论、北方论丛、广西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四次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中国技术哲学第十届年会、第二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等;批判的相关文献由742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辉、侯为民、王勇等。

批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817 占比:99.94%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 占比:0.01%

总计:7822篇

批判—发文趋势图

批判

-研究学者

  • 李辉
  • 侯为民
  • 王勇
  • 许光伟
  • 王跃
  • 王婷
  • 陈志刚
  • 本刊编辑部
  • 李勇
  • 李玉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张金
    • 摘要: 王勃反对"导浇源于前"的屈原,后又在诗文中对屈原表示赞同,体现了他对屈原其人其作矛盾的态度.究其原因,主要是受个人精神特质、时代风气影响.
    • 朱立元
    • 摘要: 德国古典美育思想是马克思美育思想的重要来源。马克思对康德、席勒、黑格尔的观念论历史哲学模式及其美育观进行了深刻批判,实现了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对德国古典美学、美育思想的革命性超越。这表现在:第一,马克思关于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人作为共产主义最终目的的学说是对康德“人是目的”思想的超越;第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由观是对席勒自由观的审美乌托邦主义的超越;第三,马克思自由劳动时间论是对席勒“审美无时间规定”论的超越;第四,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社会异化劳动造成的社会和人性的分裂的批判,超越了席勒对人性分裂的揭露和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批判;第五,马克思关于个体和人类共同自由发展的理想是对康德、席勒偏重于“族类”发展思想的超越。马克思以人的现实解放为根本目标的历史哲学,实际上也设定了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那就是通过审美和艺术鉴赏,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素养,塑造和改善人的美好心灵,全面提升人自身的精神文明素质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能力。这对于我们今天在立德树人、铸根塑魂总目标下开展全社会的美育工作有极大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 朱亚楠
    • 摘要: 启蒙的目的在于使人们从被束缚的世界中解放出来,寻求自身存在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在物质和精神领域获得满足感,求得幸福与快乐。在启蒙的第一阶段,启蒙用非强制性的力量反对根深蒂固的世俗传统,通过让主体获得洞察力并运用行为指导方式打破了集体主义力量的禁锢,从而使得人类从迷惘之中解放出来。但是在启蒙破除了神话的束缚之后,启蒙又蜕变为神话,以一种更具破坏性的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施加了消极的一面。这就是启蒙理性的退化,启蒙倒退为神话,大众人群从理智的“理性追求”转向了狂热的“工具理性的追求”。或和海默与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队工具理性进行了深刻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指向文化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双重影响,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 袁野; 郭忠义
    • 摘要: 辩证法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理论思维方式的演进,从知性维度的视角审视德国近代辩证法史,不难发现,从康德到马克思辩证法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辩证法知性内在化的复归过程。具体而言,康德先验论的对象性思维方式超越了以往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通过对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解析,实现了直观概念化和概念直观化的抽象统一,同时也揭示了其知性环节外在化的倾向。黑格尔辩证性整体思维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概念辩证法中知性环节的内在化于整个辩证逻辑框架之中,实现了对康德对象性思维方式的超越,将主体内化于实体之中。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对黑格尔整体思维方式的批判性合理继承,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内对辩证方法创造性地加以知性内在化呈现,实现彻底地知性内在化回归。
    • 鲁政; 朱仙竹
    • 摘要: 以记述市井生活为目标的城市绘本,通过自下而上的视角,将日常图景以超越纪实性的叙事方式呈现出来,在引导大众突破以往“城市名片”审美的同时,激发读者对当下空间和社会的反思。本文选取《一点儿北京》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借助图像叙事学的视觉结构分析方法,从图像的空间形式组织和图像自身内容的内涵上,探求城市绘本“虚构”策略背后的批判性,以便为重读当代经典城市绘本提供来自图像叙事的解释机制。
    • 弓楷
    • 摘要: 民国时期,苏州旱灾频发,官方和民间经常举行祈雨活动。《苏州明报》对祈雨这一传统文化模式表明了态度和认知,一方面,因时代的进步、祈雨的弊病,对祈雨进行猛烈批判;另一方面,因祈雨习俗的浸染、严重的旱灾和有限的救济、祈雨的精神和娱乐功能,理解祈雨活动,并建议消解祈雨,表现了社会参与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 陈雷
    • 摘要: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圣麦克斯”章中,与阐发唯物史观同步,马克思、恩格斯展开了他们的伦理叙事。与批判施蒂纳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这一特定的场景有关,马克思、恩格斯的伦理叙事涉及人的自由发展、利己主义、功利论以及享乐哲学等议题。在批判施蒂纳的唯心主义伦理叙事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的伦理叙事彰显了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独具的价值和魅力,捍卫和发展了共产主义者的伦理观和道德观。单就伦理叙事风格而言,与施蒂纳的长于诗性律动但短于说理有别,马克思、恩格斯则以沉稳和睿智的雄辩见长。
    • 黄琼锌; 张派珊
    • 摘要: 在《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剖析和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问题,并阐明了无产阶级应在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立场上,从有赖于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开展革命的阶级斗争等方面来建构和实现自身的利益,从而实现全人类利益目标的价值追求。《宣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利益问题的处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 尹凯
    • 摘要: 从根本上来说,博物馆人类学旨在挑战、批判、反思博物馆机构和人类学学科的传统观念,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定义博物馆与人类学在当代世界中的角色与责任。《博物馆、公众与人类学:博物馆人类学论集》一书收录了迈克尔·埃姆斯在过去20年间的相关学术成果,基于批判性理论研究和博物馆工作经验的双重视野,埃姆斯进行了一项“关于博物馆和人类学的人类学研究”。总体而言,本书不仅是批判性的,而且是探索性的,诸多观点和论述让我们对未来之路充满信心。
    • 张毓强
    • 摘要: 从《康德传》里得知,他的哲学就是在回应新的现代性概念。他的思想生活反映了当时文化、政治与科学的最重要发展,他的观点是对于当时文化气氛的反思。我们必须在整个世界背景下去了解他的哲学。本文对《康德传》中的哲学问题进行了梳理,阐述康德思想产生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