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的相关文献在1953年到2022年内共计4638篇,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中国共产党、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33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57篇;相关期刊1521种,包括马克思主义研究、法制与社会、理论视野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决策论坛——企业精细化管理与决策研究学术研讨会、第一届京津高校青年哲学论坛、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第十次学术研讨会等;《共产党宣言》的相关文献由4301位作者贡献,包括高放、王兆铮、习近平等。

《共产党宣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633 占比:98.68%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57 占比:1.21%

总计:4695篇

《共产党宣言》—发文趋势图

《共产党宣言》

-研究学者

  • 高放
  • 王兆铮
  • 习近平
  • 吴雄丞
  • 李其庆
  • 程伟
  • 赵曜
  • 陈晋
  • 万纪耀
  • 刘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林润锋
    • 摘要: 继承《共产主义原理》的核心思想,《共产党宣言》丰富了阶级斗争理论,肯定了资产阶级曾经起过的革命作用。通过完善《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批判了蒲鲁东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错误思想,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漠视资产阶级积极作用的缺陷,阐明了"两个必然"的重大历史结论。《共产党宣言》对《共产主义原理》的完善,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坚持阶级斗争的革命立场,有力地鼓舞了工人阶级的革命斗志,对新时代实现"四个伟大"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 张晶; 吴文锦
    • 摘要: 《共产党宣言》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第一个党纲,还是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经典文献。文章从认知、情感、信念、价值、行为五个方面探索了《共产党宣言》中理想信念教育:首先从理论上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律,让工人阶级建立初步的认知;其次,揭露工人阶级受压迫的根源,增强工人阶级对理想信念的情感认同;随后,构建美好蓝图,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信心;然后,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来引领工人的价值追求,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的终极目标;最后,阐述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文章关于五个层面的分析,对于新时代构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 曾长秋; 周霞
    • 摘要: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初传播,经历了从译介、传播到接受、消化的渐进扩展过程。在陈望道综合英文版和日文版的《共产党宣言》进行翻译。在上海出版第一个中文译本之前,中国知识界还有赵必振、朱执信、刘师培、罗章龙、李梅羹等人慧眼识珠,分别从日文版或德文版对《共产党宣言》做了译介,使中国读者初步了解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部分篇章。他们作为最初的传播者,作始虽简,毕竟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铭记青史。
    • 邓鹏程
    • 摘要: 学习《共产党宣言》不仅要学习其理论内容,更要学习里面蕴含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宣言》七篇序言、四部分内容主要体现了社会矛盾的分析方法、阶级的分析方法和历史主义的分析方法。深入辨析这些方法,对我们深刻认识国际国内发展趋势,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吴自选; 李欣
    • 摘要: 《共产党宣言》博古译本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及翻译史的重大理论与实践价值。“消灭私有制”是《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命题,“私有财产”及“私有制”是其核心概念。概念史对博古译本“私有财产”的生成和演化以及1949年之后的“消灭私有财产”被“消灭私有制”替代等层面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同时也存在中国本土适切性的问题。基于概念史的方法,对“私有财产”在中国的生成史和演化史进行研究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概念在中国的生成和演化具有特定的历史性、跨文化性和语境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构成互为镜像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概念在中国的生成、演化史不具备典型的“鞍型期”,并修正了“基本概念”的“四化”标准;翻译是马克思主义概念中国化的主要路径,但翻译学本身不能完整描述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国化的进程。对“私有财产”到“私有制”进程的历史语义考察,推进了作为方法论的鞍型期假设和基本概念标准的“中国化”,有助于探索翻译为何、翻译何为等翻译学的基本问题,并借助中国的翻译史经验深化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 李春来
    • 摘要: 《共产党宣言》从意识形态变革的动力、共产党人的意识形态策略、科学社会主义与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时代的统治思想、与传统观念的关系等角度来阐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这些思想的精神要义对于今天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大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 郭子暄
    • 摘要: 1848年,《共产党宣言》首次出版,其振聋发聩的词句,给了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人民以巨大的力量。成仿吾一生5次翻译《共产党宣言》,则是他半个多世纪的思考与求索,饱含一生热忱与积淀。1929年,中国革命陷入低潮,时任西欧中共支部机关刊物《赤光》社长兼总编辑的成仿吾在蔡和森的委托下,着手翻译《共产党宣言》。蔡和森知晓成仿吾知识渊博,且通晓5国语言,所以委其重任。成仿吾以德文版为主要依据,参考英、法文译本,花了几个月时间译出后,请一位德国共产党员带到莫斯科。由于蔡和森已调回国内,不久壮烈牺牲,译稿也不幸石沉大海。
    • 黄琼锌; 张派珊
    • 摘要: 在《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剖析和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问题,并阐明了无产阶级应在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立场上,从有赖于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开展革命的阶级斗争等方面来建构和实现自身的利益,从而实现全人类利益目标的价值追求。《宣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利益问题的处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 张派珊; 黄琼锌
    • 摘要: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编著的《共产党宣言》是第一部系统的、完整的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纲领性文件。本文主要探讨了《宣言》的写作时代背景,着重阐述了行文内容和逻辑,通过把握其时代意义,强调《宣言》具有永恒真理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必须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的信念,结合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背景,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领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 秦益成
    • 摘要: “两个必然”不仅是《共产党宣言》的核心结论,还是马克思恩格斯及无数马克思主义者的生命旨归,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归。马克思的代表性著作都是论证“两个必然”,《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主要通过历史事实论证“两个必然”,并从实践上指导无产阶级怎样实现“两个必然”。《〈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标志着唯物史观的最终科学确立,主要通过形式逻辑论证“两个必然”。《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主要通过“大写字母的逻辑”(辩证逻辑)论证“两个必然”。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包含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其结论也是“两个必然”的萌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