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祈雨

祈雨

祈雨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7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风俗习惯、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9篇、相关期刊225种,包括思想战线、大观周刊、炎黄纵横等; 祈雨的相关文献由28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艳芬、苑利、代连华等。

祈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9 占比:100.00%

总计:279篇

祈雨—发文趋势图

祈雨

-研究学者

  • 李艳芬
  • 苑利
  • 代连华
  • 南飞
  • 周秋光
  • 夏广兴
  • 张云
  • 张帆
  • 李国春
  • 李杨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弓楷
    • 摘要: 民国时期,苏州旱灾频发,官方和民间经常举行祈雨活动。《苏州明报》对祈雨这一传统文化模式表明了态度和认知,一方面,因时代的进步、祈雨的弊病,对祈雨进行猛烈批判;另一方面,因祈雨习俗的浸染、严重的旱灾和有限的救济、祈雨的精神和娱乐功能,理解祈雨活动,并建议消解祈雨,表现了社会参与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 王仁茹
    • 摘要: 陈造是南宋中兴诗坛上的重要诗人,他一生经历丰富,创作的诗歌多达2000多首,题材也多种多样,其中涉及民生的诗作数量约有200首。本文从整理分析陈造的祈雨诗、苦旱诗,以及涉及农村的风景民俗的诗歌出发,研究其中所展现的真实的南宋中兴时期广阔的农村风貌,借以窥探陈造的忧国忧民之心。
    • 罗士泂; 赵旭东
    • 摘要: 传统农业社会时期,祈雨作为一项重要的仪典广泛实践于国家与民间社会之中。在革命的话语体系以及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祈雨被贴上“迷信”的标签之后便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因此,早已失去既往意识形态支撑的祈雨仪式即便被组织起来,其目的也绝不是祈雨,而是夹杂着其他的利益诉求与考量。基于太行山区桃园村复原的祈雨仪式的田野调查,发现活动的组织者为了顺利将这项中断了五十多年的仪式重新启动,构建出一套新的话语体系进行策略试探以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可以说,仪式的复原既是社会记忆的再现与重构,更是乡村政治的仪式表达。
    • 王沁雨; 赖逸平
    • 摘要: 山西因干旱少雨而催生了大量的“龙王祈雨”传说及民俗,其中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叙事对象:一种是出于人情网络边缘的龙王,一种是被拉入人情网络核心的龙王。不论哪种叙事,在极度干旱、苦求无雨之际,都产生了对龙王不敬与戏谑的民俗现象。百姓通过约定俗成的人情交往规则和伦理义务,影响龙王这种假想对象,实则是希望能够对自己平安地生活有所助益,其人情网络建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实用的灵验与佑护。
    • 邢莉; 张翠霞
    • 摘要: “绕三灵”是大理白族稻作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征。通过田野考察,从“绕三灵”的时空维度与大理白族稻作文化的关系可知,出现在“绕三灵”过程中的舞蹈、对歌、接送金姑等仪式表述的文化本相是祈雨。在“绕三灵”节日的“阈限期”内,婚外性行为可能存在,其构成了巫术祈雨功能的组成部分,这是原始文化思维的遗留,显示了“绕三灵”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 郭润佳
    • 摘要: 根据《楚辞》《诗经》《周易》《山海经》《左传》《庄子》《管子》《周礼》《礼记》《淮南子》等文献中的记载和描述,结合部分出土文物的相关资料,可以发现中国古代龙文化的产生与古人对日月风雷、云行雨降等自然现象的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因为求雨而形成了巫舞“龙舞”;烛龙神话可能源于日月崇拜,烛龙睁开的眼睛或者龙衔烛明显具备了部分日月的功能,可能是龙珠的早期形象;而龙珠则实际是日月的意象;龙自身的部分形象也可能是来源于围绕日月云气的意象。
    • 宋亦箫
    • 摘要: “丧”“噩”与“桑”字的甲骨文、金文在音、形、义上皆有相类关系,“丧”字表示在桑林中向雷神呼号哭泣以祈雨,“噩”字表示手持桑木制作的燎柱向雷神呼号以祈雨。古人认为“蚕为龙精”,即蚕也是雷神化身之一的龙,在桑林中祈雨,最易引来雷神而致雨,故桑林成为兴云致雨之地。战国和汉代的桑林之舞、桑林野合图,实际上是古人祈雨的风俗画。古人以舞蹈模拟闪电之形,以男女交合引发天地交合,从而达到祈雨目的。
    • 沈优优
    • 摘要: 龙是华夏民族由来已久的祭祀图腾,人们一直把龙当作吉祥的化身,相信它能呼风唤雨、化雨为虹、解除干旱。形态各异的“龙”顺应时事地被“请”进了祭祀仪式,人们对“龙”进行虔诚的礼拜成为了必然。祈雨成为了龙舞存续、传承在中国农耕生产、祭祀仪式中最主要的社会功能。龙舞祈雨的历史悠久、形态万千、内涵丰富,经过人们不断地构想、创造、完善,从而演变、至繁。龙舞从初始祈求“龙神”雨水的单一功能性,渐渐扩展到驱邪纳福、调和阴阳、娱乐欢庆等多重功能性,演化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层面最具代表的图腾。龙舞以旺盛的生命力贯穿在中华文化漫长的发展历程中。
    • 杨雨
    • 摘要: 从《诗经》开始,劳动是诗人们关注民生疾苦的重要窗口,劳动带来的甘苦滋味、哀乐情绪成为中国古诗词的主题之一。在"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漫卷诗书于苏轼诗词中,劳动人民的身影在他笔下呈现出一种独特美丽。元丰元年(1078年),苏轼调任徐州知州次年,徐州遭遇春旱,苏轼去城东石潭祈雨,写下《徐州祈雨青词》和《起伏龙行》。诗中描述徐州大旱的情景:"东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大概是心诚则灵,祈雨后不久,徐州普降甘霖,旱情缓解,百姓生活恢复正常。
    • (明)吴承恩; 平静
    • 摘要: 三藏师徒四众行经数日,忽见一座城池相近。不一时进到城里,见那民事荒凉,街衢冷落,又见几个官吏立于房檐之下。看见唐僧师徒的模样,有一冠带者战战兢兢躬身问道:"哪方来者?"三藏对众道:"贫僧乃东土大唐驾下拜天竺国大雷音寺佛祖求经者。"那官人施礼道:"此处地名凤仙郡。因连年干旱,郡侯差我等在此出榜,招求法师祈雨救民也。"行者对众官道:"祈雨有何难!"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