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旱灾

旱灾

旱灾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3年内共计1886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植物保护、灾害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54篇、会议论文68篇、专利文献64篇;相关期刊846种,包括高原山地气象研究、灾害学、贵州气象等; 相关会议59种,包括2015(第三届)中国水利信息化与数字水利技术论坛、第二届气象科技史研究学术研讨会、2015年中国地理学会西北地区学术年会等;旱灾的相关文献由2652位作者贡献,包括等、万金红、吕娟等。

旱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54 占比:93.00%

会议论文>

论文:68 占比:3.61%

专利文献>

论文:64 占比:3.39%

总计:1886篇

旱灾—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刘果镍; 梁媛媛; 邱月; 夏静霞; 丁梦瑶; 孙鹏
    • 摘要: 全球变暖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威胁。青藏高原作为气候变化的“感应器”和“敏感区”,对青藏高原进行农业旱灾风险研究,有利于青藏高原抗旱规划和提高抵御旱灾的能力。基于区域灾害系统理论构建了青藏高原农业旱灾风险评估模型,分析了青藏高原农业旱灾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和旱灾风险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对青藏高原县市农业旱灾风险等级进行了区划。结果表明:①青藏高原农业旱灾危险性由东南向西北呈现“高—低—高”分布,东南部区域危险性呈现增加趋势,7—9月青藏高原东部及东南部冬小麦与冬青稞遭遇旱灾的风险较高,4—8月青藏高原北部区域牧草遭遇旱灾风险较高;②藏高原农业旱灾暴露性区域性差异较小,东部和西北部暴露性呈现增加趋势,中部和西部暴露性呈现下降趋势;③青藏高原98.79%的县市脆弱性减小趋势通过置信度为99%的显著性检验;④青藏高原东南部和北部区域农业旱灾风险较高且呈现增加趋势。
    • 孙鹏; 刘果镍; 梁媛媛; 李虎; 陈冬花; 刘玉锋
    • 摘要: 基于安徽省及周边139个气象站点1960-2016年气象数据和2002-2017年的统计年鉴数据,通过机器学习算法随机森林、聚类分析方法构建安徽省农业旱灾风险评估模型,从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和孕灾环境与承灾体的脆弱性角度,动态评估安徽省农业旱灾风险时空演变规律并揭示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旱灾危险性在不同年代的空间分布变化较大。在2000 s期间,安徽省南部北部出现干湿反转,南部危险性超过北部。在农作物关键生长期(3-8月份),4月和7-8月的危险性高值区域超过全省1/2面积。2001-2016年安徽省旱灾危险性由南向北递减,北部区域危险性变化(2.86)大于南部区域(0.55),南部区域危险性存在减小趋势,北部存在增大趋势。(2)脆弱性指标中复种指数、人均水资源量、农村居民纯收入、人均GDP、人均粮食产量、森林覆盖率这6个指标权重最高,占整个指标权重一半以上(57.6%)。加权评分得到2001-2016年安徽省农业旱灾脆弱性,其均值由南向北递增,各个区域脆弱性存在下降趋势,南部区域下降趋势更大,而北部区域下降趋势不显著。(3)2001-2016年安徽省农业旱灾综合风险均值达到中等级(0.208~0.339),旱灾综合风险均值由西南向东北呈现“高(0.367)-低(0.084)-高(0.281)”分布,变异系数大(0.64~2.86)。安徽省南部区域农业旱灾综合风险存在减小趋势,而北部区域作为重要粮食主产区,其农业旱灾综合风险存在上升趋势。(4)各市受灾面积与绝收面积在时间上具有同步性,且旱灾受灾率与脆弱性均值空间分布一致,旱灾绝收率与危险性均值空间分布一致。安徽省农业旱灾综合风险和旱灾受灾率、绝收率通过了99%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构建的安徽省旱灾综合风险评估体系具有合理性。
    • 吴瑶瑶; 李鑫磊; 刘菁菁; 郭桂祯
    • 摘要: 本刊开设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专栏,展现各级各地和国际社会在灾害监测预警领域的实践和探索,推广体系建设、理论应用和技术方案等方面的典型经验做法,以期为实际工作开展提供学习借鉴。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干旱灾害监测预警业务发展总体情况,以及相关受旱灾影响地区干旱监测预警业务开展情况,为各地积极应对干旱灾害、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提供经验借鉴。
    • 屈艳萍; 吕娟; 苏志诚
    • 摘要: 从回溯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抗旱减灾研究团队2005年成立的背景入手,结合初步构建的以旱灾学、防旱学和应急抗旱技术为主体的抗旱减灾学科体系,系统梳理了研究团队在基础理论研究、旱情监测预警技术、旱情预测预报技术、旱情旱灾影响评估技术、旱灾风险评估技术、抗旱规划编制、抗旱预案编制、应急抗旱设备等方面的研究及应用工作进展情况,并展望了新形势下抗旱减灾学科研究方向及重点。
    • 徐翔宇; 刘昀竺; 汪党献; 金菊良; 郦建强
    • 摘要: 干旱灾害是全球面临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加剧的背景下,旱灾及其风险也在不断演变,干旱灾害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着许多难点。该文首先界定了干旱的基本概念,讨论了干旱与水资源短缺的关系,其次从政策制度、干旱规划、采取行动、灾后恢复等角度分别分析了干旱灾害管理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最后提出了战略性干旱灾害风险管理框架,从旱前、旱中、旱后三个时期分析了风险管理的内涵,提出了干旱灾害风险管理的实施路径,为有效提高水资源风险防控能力奠定了基础。
    • 陈颖丽
    • 摘要: 清代陕西地区干旱少雨,旱灾频仍,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困扰,以求雨为目的的雨神祠庙因而纷纷出现。雨神祠庙种类繁多,以太白庙为主,兼有龙王庙等其他神祇祠庙;数量非常可观,空间分布较为广泛,陕南、关中、陕北皆有,尤以陕北与关中为最多;选址多在广阔、幽静的地段。雨神祠庙的大量出现和大面积分布,反映了清代陕西地区旱灾之重与民众祈雨愿望之迫切。虽然建庙祈雨不无迷信色彩,但客观上,它们在调适民众心理、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既是人们对于自然灾害的一种能动反应,也是当时人们群体抗灾的精神寄托和心理依赖。
    • 夏方胜
    • 摘要: 朱熹的治灾实践是南宋国家荒政制度和朱熹个人荒政思想的具体展现。南宋淳熙七年至八年,南康军连发旱灾,知军朱熹恪尽职守,结合宋代荒政制度和地方实际,严行诉灾、检放和抄劄,掌握灾伤实情,积极采取方略筹备赈灾钱粮、主动奏请上级官府和中央朝廷倚阁及蠲减灾民赋税,劝导富人捐赠和低价出售粮米。为重建灾后农业生产,朱熹鼓励灾民种麦和桑麻以自救,并修筑农田水利以提供稳定的灌溉水源。朱熹还为南康军星子县建造社仓以防治灾荒,运用以工代赈法救济灾民。朱熹治理南康旱灾的策略层次分明,成效显著,成为南宋地方官积极治理灾害的典型案例。
    • 冯昕琪; 王肖惠; 王龙升; 刁莹德
    • 摘要: 通过收集整理山东省明清时期旱灾历史资料,利用灾害等级法、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法等方法,对明清时期山东省旱灾等级、频次、季节、周期、空间分布等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揭示山东省明清时期旱灾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明清时期山东省共发生旱灾366次,平均每10 a中有6.73 a发生旱灾,以中度旱灾为主;(2)明清时期山东省发生旱灾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其中聊城、德州、潍坊为旱灾的高发中心,东营、日照、威海、枣庄旱灾发生的频次较少;(3)明清时期山东省旱灾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季,小波分析表明旱灾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波动特征;(4)气候变化、ENSO事件(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合称)、太阳黑子是明清时期山东省旱灾发生的主要因素。
    • 木易
    • 摘要: 什么是干旱干旱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一般是长期的现象。从古至今,干旱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干旱与旱灾的区别从自然的角度来看,干旱和旱灾是两个不同的科学概念。
    • 郭文轩
    • 摘要: 立足湘西菖蒲塘村,分析旱灾发生的多方面因素,探究该村在防旱、抗旱等方面所做的具体措施。菖蒲塘村旱灾发生主要受到气候、地理地形、水文条件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并与人口农田快速增长、生态系统被不断破坏等社会人为因素密切相关。菖蒲塘村因地制宜,通过大力修建水利工程、种植并改良高产耐旱作物品种、积极退耕还林及修建自来水管道等措施,使全村摆脱了找水难的困局,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生产生活用水体系。针对当前菖蒲塘村在应对旱灾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从完善水利工程、发展灾情监测、应急机制、提高水源利用率、丰富农业多样化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