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
战国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0年内共计138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78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篇;相关期刊746种,包括考古与文物、文物春秋、中国历史文物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民族学学会汉民族学会年会暨荆楚文化学术研讨会、郑天挺先生110周年诞辰暨中国古代社会高层论坛、2006年儒学全球论坛暨孟子思想的当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战国的相关文献由1370位作者贡献,包括连劭名、纱迦、马卫东等。
战国
-研究学者
- 连劭名
- 纱迦
- 马卫东
- 于成龙
- 佚名
- 傅举有
- 刘振永
- 王厚宇
- 王子今
- 方铭
- 柯镇昌
- 郝建文
- 云海孤月
- 八重樱
- 刘余力
- 吴铭生1
- 张玉金
- 徐海斌
- 散人
- 杨勇
- 汤志彪
- 王会斌
- 罗武干
- 葛立斌
- 趙平安1
-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 雷鹄宇
- 韦丹
- 于明星
- 于素香
- 任惟
- 余光仁
- 侯佩锋
- 兰碧仙
- 凌雪
- 刘敏锐
- 刘毓庆
- 刘永清
- 刘泽华
- 刘海文
- 刘铁峰
- 劉樂賢1
- 吉家友
- 向德富
- 吴良宝
- 周书灿
- 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 孙晓春
- 孙瑞雪
-
-
王方
- 《中国历史文物》
| 2020年
-
摘要:
“水田”纹服饰是流行于战国时期的一种特殊服饰类型,一般被认作是中山白狄的传统服饰.通过对出土的穿有类似纹样服饰的玉人的梳理比对,可以发现“水田”纹服饰分布广泛,除以纹饰为共性特征,在服饰结构、纹饰布局、形制款式方面又具有地方特色.这类服饰是华夏文化与北部戎狄文化长期交融的结果,早期形成时可能受到白狄文化的影响,但在战国时期已经成为中原华夏服饰文化的一个支脉,且穿着人群的社会地位不会太高.同时,本文全面收集了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的穿着类似纹样服饰的玉人存世品作为比对材料,对此类服饰的起源和发展问题提出了探索方向.在此基础上,对玉器表现的服饰形象的局限性问题略作思考,并在服饰考古研究的理论方法层面进行探索.
-
-
-
许卫红;
张杨力铮
- 《考古与文物》
| 2020年
-
摘要:
咸阳坡刘战国中晚期贵族墓M3中出土1件“十九年蜀守斯离”刻铭铜鉴,为昭襄王时期蜀地制造的器物.督造者斯离见于《史记》记载,本文分析认为斯离为郡尉或都尉之职、高于五大夫之爵,并率军参加了伐齐战争.结合墓葬信息初步判断该墓主有可能即为斯离本人.
-
-
王子今
- 《盐业史研究》
| 2020年
-
摘要:
《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传·巴郡南郡蛮》有关“盐水”“神女”的记载,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关于“盐神”崇拜的信息,是体现比较早的“盐神”记忆的文献载录,是宝贵的盐史资料.《太平御览》引《世本》又可见“盐水神女”名号.有学者解说巫山“神女”,也以为与“盐”有关.此说涉及盐运通道的历史纪念.相关文化现象发生于以“巴盐”“巫盐”为中心的盐文化区,正与我们有关盐业区域开发史以及盐运史的知识大体一致.“盐神”特殊的形象,体现出初始性、朴素性、非经典性的特点,而成为后世多种形态的“盐神”崇拜的滥觞.从盐业史、神话史、意识史的视角对其考察,都有积极的学术意义.
-
-
-
崔建华
- 《中州大学学报》
| 2020年
-
摘要:
黄河砥柱段水文条件极其恶劣,秦昭王末年,为配合长平之战,秦国很可能已通过这段河道输送军需.为了更充分地发挥黄河砥柱段沟通关东与关西的功能,秦汉帝国在通道延伸线两端的荥阳、华阴分别建设了敖仓、华仓等设施,在即将进入砥柱河段的新安县,也建设了大型仓储设施,便于漕船减载.至迟在西汉时期,砥柱河段的两岸崖壁上还修凿了栈道,便于组织人力挽船.由于砥柱段漕运代价过高,引起舆论的强烈批评,两汉有识者遂提出一些颇富空想色彩的替代措施.虽然大多遭遇失败,但恰恰反映了砥柱段漕运之艰所引起的焦虑与无奈.
-
-
楠林
- 《朱子文化》
| 2020年
-
摘要:
两千多年来,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学说并非一帆风顺,春秋时的"乡原",战国时的杨墨,唐宋时的佛道,都干扰儒家学说的传播,甚至求悦于人的媚俗之行也大行其道,导致儒家学说学绝道丧。以上种种,被儒家视为"异端"。所谓"异端",指的是不符合儒学思想的学派,但最早的"异端"是"乡原"。《论语·阳货》说:"子曰:‘乡原,德之贼也。’"从文献看,"乡原"不是一种学说,而是人的言行,发生在春秋。其后,是战国的杨墨,即杨朱与墨翟。
-
-
王磊
- 《古籍研究》
| 2020年
-
摘要:
《古璽彙編》3660號著録一方齊私名璽,銘文舊釋"□陵縯鉨",通過字形對比,首字應釋作"延".並肯定學者考釋《古璽彙編》3555號秦私名璽的姓氏用字爲"延陵"的意見."延陵"是複姓,春秋時期吴王夢壽第四子季札避居(一説受封)於吴邑延陵,後嗣因以爲氏.
-
-
-
-
刘宝俊
- 《中国民族学学会汉民族学会年会暨荆楚文化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仁"是中国思想史和儒家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但关于"仁"字的起源、"仁"字及其古文异体的形义,还存在一些不同说法,尚有进一步探索的余地。本文主要通过先秦出土文献材料,探讨"仁"字形义的相关问题。本文认为:"仁"字是一个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说文》中"仁"字的古文"(足)"源自三晋文字,战国楚简中的"(足)"并非"仁"字古文,应读为"尸"或"夷";《说文》中"仁"字另一古文"忎",以及楚简从"心"的"(急)""(念)"都是战国楚文字,是表示心性意识的"仁",其构形反映了战国儒家思孟学派的心性之学对楚国学术思想的深刻影响;战国古文中的"忏"字应是"仁"字古文"忎"字,而非前人所释读的"信"字;古玺中未识的"(遢)"字,有可能是"仁"字的另一古文,表示动作行为的"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