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战国

战国

战国的相关文献在1941年到2022年内共计191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1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篇;相关期刊966种,包括管子学刊、考古与文物、文物春秋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民族学学会汉民族学会年会暨荆楚文化学术研讨会、郑天挺先生110周年诞辰暨中国古代社会高层论坛、2006年儒学全球论坛暨孟子思想的当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战国的相关文献由1841位作者贡献,包括连劭名、马卫东、佚名等。

战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10 占比:99.74%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2 占比:0.10%

总计:1915篇

战国—发文趋势图

战国

-研究学者

  • 连劭名
  • 马卫东
  • 佚名
  • 纱迦
  • 于成龙
  • 傅举有
  • 刘振永
  • 王厚宇
  • 王子今
  •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袁延胜
    • 摘要: 新公布的荆州胡家草场汉简《岁纪》简内容涉及秦昭襄王、秦王政、汉高祖、吕后时期,为战国秦汉史研究提供了新史料、提出了新问题。《岁纪》秦昭襄王时期的三枚简,主要记载了秦对韩、魏之地的攻占,与史书记载有同有异。秦攻占宜阳是在秦武王四年,而《岁纪》却系于秦昭襄王元年。秦昭襄王四年,秦分别攻取了韩国的武遂,以及魏国的蒲反、阳晋、封陵。秦昭襄王十四年伊阙之战中秦军大胜韩、魏,杀死韩、魏联军主帅司马喜。《岁纪》秦王政时期的两枚简,记载了秦王政十六年、十七年,秦灭韩的过程,以及韩王安流亡吴房的情况。《岁纪》西汉早期的三枚简,分别记载了汉高祖元年王汉中,以及还定三秦,消灭章邯之事;汉高祖九年立赵王、大疫、因日食改朔日等事;吕后元年优待官吏和五大夫爵位者、减低免老者年龄增加傅籍者年龄、立号称制、改铸八铢钱等事。《岁纪》记载的内容,或见于史书记载,或未见于史书记载,或与史书记载有异,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深化了对战国秦汉历史的认识。
    • 日斋藤贤; 郑伊凡(译); 王鑫(译)
    • 摘要: 在过去不久的2020年中,日本汉学界在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全面搜集日文论著中战国秦汉史的最新研究成果,析分为文献研究、政治制度史、社会习俗、对外关系、学术思想以及考古与美术史等分支领域,逐一介绍其具体观点。文章在对研究内容进行概述的同时,措意于呈现研究方法及学界最新趋势与动态,并略述及日本汉学界与中国及欧美的学术交流意识,期待能为世界范围内的古代中国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 宋婷
    • 摘要: 带钩,自诞生之初起便成为古代服饰文化的一部分,是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实用装饰品。文章运用考古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对关中地区战国时期琵琶形带钩进行研究。
    • 陶德臣
    • 摘要: 战国至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茶叶经济的发展时期。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茶叶生产初步发展,茶叶消费日益增多,茶叶市场最终形成。战国至南北朝时期茶叶经济的发展历时数百年,为唐宋茶叶经济的兴盛、繁荣奠定了基础。
    • 张琪
    • 摘要: 青铜鼎是中国青铜器群中最为重要的器型。青铜鼎是政治和权力的象征,是商周时期重要的礼器。商至东周时期,青铜鼎在器型、纹饰和社会功用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文章以春秋战国青铜鼎为研究对象,从器型、纹饰和礼制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中原地区的青铜鼎的特点,从而对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鼎的发展演变过程、形制特征和社会功用进行梳理。
    • 宋亦箫
    • 摘要: 战国《人物龙凤帛画》描绘了一位年轻美丽的女子站立在半显的螺壳之上,女子头顶前上端有一龙一凤在飞舞行进。该女子实为湘水女神湘夫人,她和配偶神湘君在洞庭湖的君山有神庙供奉,“洞庭”取意于神仙的“洞府之庭”。龙凤与湘夫人有象征和化身的关系,湘夫人也是金星神,帛画绘出她站在螺壳之上,体现了金星神的螺壳诞生神话。
    • 刘尊志
    • 摘要: 公元前386年,赵国迁都邯郸,多位赵国侯(王)死后葬在邯郸城附近。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北部发现多座战国时期的赵国侯(王)墓葬,这些墓葬在位置与分布、墓葬制度、墓外设施等方面充分体现出战国时期赵国王墓制度的内容、特征和内涵。可以说,赵都邯郸时期,不仅促成赵国侯墓向王墓的变化,也完成了王墓向王陵的转变,为探讨战国时期王墓的发展及陵寝制度的初步形成提供了相应参考。
    • 黄晓娟; 严静; 张扬力铮; 王丽琴; 许卫红
    • 摘要: 利用超景深显微镜(OM)、激光拉曼光谱仪(Raman)、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SEM-EDS)、色度仪等多种手段,对陕西战国秦墓出土的两种质地、颜色不同的六博棋子进行了综合分析检测。鉴定出蓝色样品为铅钡玻璃,紫色样品为中国紫制品,发现了中国紫在战国时期的新用途。并对比陕西出土的铅钡玻璃制品与两湖、四川地区出土的同时代的铅钡玻璃制品在成分组成上的差异,推测战国时期铅钡玻璃的制作工艺已成熟,可根据器物形制的需求进行不同的成分配比。同时,还发现当时的玻璃制作已有旧料重熔制作新器的现象。在确定中国紫成分的基础上,利用色度计进行色度测试,根据光谱数据,首次为人造硅酸铜钡颜料确定了特征光谱峰,使快速、无损的对人造硅酸铜钡颜料的鉴定识别成为可能。
    • 李智瑛; 吴艳坊
    • 摘要: 灰陶器是我国陶器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支,也是战国时期最主要的陶器种类,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天津东丽博物馆藏有战国灰陶器精品数件,均出土于张贵庄战国墓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及相关人文情况。本文以东丽博物馆藏张贵庄战国灰陶器为研究对象,从其文化背景、造物器型和纹饰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深入探索其美学内涵和文化品性。
    • 徐文龙
    • 摘要: 《铭图三》“廿七年戈”之“魏宫”应释为“成雍”,或即周国之“成”地,在今河南偃师市西南;“褱令阳■戈”之“阳■”与“世”应分别改释为“■备”和“上”,均用为人名;“屯留令邢丘[付臣]戈”之“含”与“峦”应改释为“唯”和“[■]”,分别用为人名和姓氏;“燕王戎人矛”之“萃釱”应改释为“翏[金矛]”,“戮矛”即“杀矛”,意思是用来击杀之矛;“[寸阝]令时印距末”之“[杏心]”应改释为“懔”,用为人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