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启蒙辩证法

启蒙辩证法

启蒙辩证法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56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欧洲哲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6篇、专利文献393篇;相关期刊120种,包括现代哲学、法制与社会、北方论丛等; 启蒙辩证法的相关文献由15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森林、王晓升、刘光斌等。

启蒙辩证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6 占比:28.42%

专利文献>

论文:393 占比:71.58%

总计:549篇

启蒙辩证法—发文趋势图

启蒙辩证法

-研究学者

  • 刘森林
  • 王晓升
  • 刘光斌
  • 周爱民
  • 张一兵
  • 栾青
  • 谢永康
  • 侯振武
  • 包桂芹
  • 吴亚南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亚楠
    • 摘要: 启蒙的目的在于使人们从被束缚的世界中解放出来,寻求自身存在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在物质和精神领域获得满足感,求得幸福与快乐。在启蒙的第一阶段,启蒙用非强制性的力量反对根深蒂固的世俗传统,通过让主体获得洞察力并运用行为指导方式打破了集体主义力量的禁锢,从而使得人类从迷惘之中解放出来。但是在启蒙破除了神话的束缚之后,启蒙又蜕变为神话,以一种更具破坏性的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施加了消极的一面。这就是启蒙理性的退化,启蒙倒退为神话,大众人群从理智的“理性追求”转向了狂热的“工具理性的追求”。或和海默与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队工具理性进行了深刻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指向文化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双重影响,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 王德志
    • 摘要: “启蒙辩证法”的两个命题,“神话已经是启蒙,启蒙蜕变为神话”,分别表达了对启蒙的肯定与否定态度。将理解的重心放在第二个命题上,则会得出阿多诺、霍克海默全然抛弃启蒙事业的结论,而对该辩证法的完整理解告诉我们,“启蒙辩证法”正是要将启蒙从它的“盲目统治”的扭曲形式中拯救出来,最终给出一个积极的、救赎性的启蒙概念。由此出发,文章最终将阿多诺、尼采一并解释为康德式启蒙事业的同盟军。
    • 袁朝飞
    • 摘要: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第二篇附论中认为,萨德的小说《朱莉埃特》中的主人公朱莉埃特和康德在哲学中塑造的启蒙者是一致的,这便是“康德同萨德”(Kant with Sade)①命题的由来。针对这一命题能否成立的问题,国内外学者产生诸多争议。大卫·詹姆斯是反对派的代表人物,他站在文献学的立场上认为理性在康德那里有同一性和批判性双重属性,而理性的批判性防止了启蒙理性退化为知性②。然而,这一反对意见忽视了《启蒙辩证法》批判启蒙理性的独特视角。实际上,《启蒙辩证法》不仅是从启蒙自身的属性出发批判康德启蒙理性的,而且还将启蒙理性置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视域之中。正是由于启蒙理性和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使得理性的批判性在强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面前丧失了力量。
    • 摘要: 虽然我们认为生活在一个充裕的世界,但真正让生活更好的东西---温柔体贴、通情达理、平和沉静、深刻洞察---它们的供应却极其短缺,和经济毫不相干。---[德]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从人回到肮脏、可怜、失去名字和自由的牲口,只需要几天工夫,而从动物到人的路,却走了几百万年。---[俄罗斯]瓦西里·格罗斯曼《生活与命运》。
    • 王皓月
    • 摘要: 随着技术理性的不断发展,为了加强对政治经济的控制,资产阶级将触角伸到了文化领域,文化工业产品开始以电影、电视、广告等为媒介进行传播,逐渐抛弃文化本身的艺术价值,消费者也逐渐被物质欲望驱使,拒绝真正艺术性的文化产品。霍克海默与阿多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与批判精神,在《启蒙辩证法》中对文化工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尽管这种批判在当下看来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对于反思新时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建设以及推动文化事业多元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赵磊
    • 摘要: 技术恐惧是现代技术治理的重要内容,关系到科技社会的和谐、健康和持续发展。从启蒙的辩证发展来看,技术恐惧渊源已久并具有内在必然性。《启蒙辩证法》把摆脱恐惧、成就主体性作为其启蒙批判的中心线索。启蒙的辩证发展蕴涵着恐惧的演变逻辑,从自然恐惧到技术恐惧,既是启蒙的必然结果也是启蒙辩证法的生动体现:启蒙精神在使人类摆脱自然恐惧之后陷入技术恐惧,消除神话的同时编织了技术神话,在自然面前彰显的主体性沦为技术的附庸,创造技术帝国把人类导入新野蛮时代。技术恐惧治理需要改变传统启蒙理念下工具理性的技术定位和资本逻辑锁定的技术创新路线,需要再启蒙。不同于传统启蒙精神,其目的不是要根除技术恐惧,而是要正确看待技术恐惧现象,学会在恐惧中前行。
    • 庙翰赢
    • 摘要: 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推动了现代化进程,但是光芒的背后仍需对其现代性予以正视。新技术革命背后隐藏的普遍先验理性根据和工具理性逻辑,不但使神话得以复归,幻想以知识的外衣重现于世,也使得人发生了异化。在祛魅与赋魅的交织下是科技文明的悲鸣,而二者的张力则在于以人文理性的呐喊,指向人的自由和解放。
    • 黄金燕
    • 摘要: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首次提出"文化工业"理论。在物欲横流、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国内关于《启蒙辩证法》中"文化工业"理论的研究越来越活跃,学者们分别从原著解读、社会现状、文化自信等维度对"文化工业"进行研究和探讨,这一话题的思想成果在不断丰富发展的同时,值得我们对这样一种"文化工业"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和思考。
    • 马浩然
    • 摘要: 关于启蒙的主要争论点在于启蒙所宣扬的理性是否给人类带来光明。反对者分为两类,一类认为只有激情才能给人类带来光明,另一类认为理性只会自我毁灭,给人类带来专制和恐怖。对于前者,浪漫主义本身可视为对启蒙的补充;对于后者,启蒙的灾难性后果源自启蒙被统治者篡夺。总的来看,知识分子难以阻止统治者对启蒙的篡夺,唯一的解决办法可能是不断研究和写作,继续启蒙的事业。
    • 赵彧博
    • 摘要: 进入20世纪以后,东西方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产生了不同的有益于自身的发展和表现。马克思主义的形象在东西方呈现出不一样的两种状态,在东方是以一种政治手段、政治家的身份站在舞台中央,而在西方则犹如一把钢刀毫不留情地刺破资本主义的伪善面具。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以霍克海默为首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发展下,开始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社会也在遇到问题的同时进行自我的修正和调和,使得马克思所预想的资本主义将面临的有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其中所面临着理论层面的问题与现实层面的问题,其次进行解决的关键不是马克思主义是否依旧适用于对当下社会的批判,而其侧重点在于解决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核心问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