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尚书》

《尚书》

《尚书》的相关文献在1938年到2022年内共计208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66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2篇;相关期刊1035种,包括齐鲁学刊、人文杂志、殷都学刊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首届中国传统智慧与现代管理国际论坛、第七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2013全国博士生论坛——出土文献语言文字研究与比较文字学研究领域等;《尚书》的相关文献由1788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灿、钱宗武、钟云瑞等。

《尚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66 占比:99.09%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82%

专利文献>

论文:2 占比:0.10%

总计:2085篇

《尚书》—发文趋势图

《尚书》

-研究学者

  • 王灿
  • 钱宗武
  • 钟云瑞
  • 马士远
  • 于文哲
  • 杨飞
  • 陆振慧
  • 何发甦
  • 王定璋
  • 刘德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刘梦溪
    • 摘要: 《尚书》是虞夏商周上古时期的政治图谱和政治伦理典要,“为政以德”是其全部要义。《易·革·彖辞》“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是其典要范例。《尚书》综论治道的冠极之作《洪范》,是三代之治的经纶大法。《洪范》第一畴“五行”,是警示权力执掌者兴业举事必须顺天地之变数,合五行之顺逆;第二畴“敬用五事”,是提示天道执行人宜乎具备的五种品质,包括貌的恭敬、言的可信,以及视能正观、听能明是非、思能致精微;第三畴“八政”,属于国计民生、司法治安、军事保卫、祭祀和宴宾等王政职能的分工管理部门;第四畴“五纪”,缘于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对四时节候的认知和掌握;第五畴“皇极”即大中,“皇建其有极”即立其大中,盖欲建治安之大计大法大纲也;第六畴“三德”实际上是讲三种为政举事的精神理念和实施的方法;第七畴“稽疑”的特别之处在于明确标示,王遇有大事,除卜筮之外,还须征询卿、士、庶人的意见,如果卜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就是“大同”,是为大吉;第八畴“庶征”要求观察王政的庶民验和气候验,即节候所带来的正常或不正常的寒温冷热的反应;第九畴“五福六极”是对整个“洪范九畴”的归结,前面八畴是“五福六极”这个果生成的正反之因。由此可以说,《洪范》九畴是对虞夏商周三代之治的归结和溯因。
    • 程修平
    • 摘要: 《尚书》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相对完善的“圣王”系统。“圣权”“王权”及背后的势力总是互相角力此消彼长,争夺主导地位的斗争从未停歇。“武乙射天”是“王权”挑战“圣权”的失败案例,“文王敬天”是借“圣权”谋“王权”的成功案例,“纣王反巫”是“王权”极度膨胀的历史悲剧。商周交替之时,“天命靡常”成为被“王权”刻意引导的社会思潮,此时“圣权”“器满则盈”,“王权”则悄然滋长,“敬天保民”和“德”意识渗透,为构建“理性”新世界做好了准备。
    • 杨素敏
    • 摘要: 从夏、商至西周时期,神权与王权关系不断演变,逐渐由原来的君权服从神权,演变为君王借助神权来统治民众,前者是“天”处于支配地位,后者实际上是君王处于支配地位,上天或者说天命只是君王用来巩固自己统治的工具。这样的变化在《尚书》中有鲜明的体现,而这样的变化,实际上与国家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禅让制”被“家天下”取代之后。
    • 张泓
    • 摘要: 六经皆史的观念早已有之,元代大儒郝经就曾道:“古无经史之分……六经自有史耳。”(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4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56页)明代学者胡应麟也道:“夏、商以前,经即史也,《尚书》、《春秋》是已,至汉而人不任经矣,于是乎作史继之,魏、晋其业浸微而其书浸盛,史遂析而别于经,而经之名禅于佛、老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16页)胡应麟认为后代史书日渐繁盛之后才将史与经一分为二,夏、商以前,经史是合二为一的,此观点可谓一语中的。
    • 李耀
    • 摘要: 翻译是一项社会性的语际传播活动,翻译过程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并对其有能动的反作用。当前,如何最大化地实现典籍的对外传播效果已经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仅有少数学者结合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其译介过程。基于此,从翻译传播的社会模式出发,结合《尚书》译介过程中的特异性因素,从译介过程中的传播主体、译者、传播媒介及传播受众四个方面研究其与社会各要素之间的制约作用,分析社会性视角下译者的翻译行为,并对各要素展开分析比较,以期为新时代典籍外译工作提供借鉴。
    • 郭晔旻
    • 摘要: 《尚书》里有句话,叫作“协和万邦”,体现了先秦时期部族、邦«国林立的实际情况。作为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今天中华版图上的许多地名,仍然可以上溯到非常古老的部落、侯国。
    • 李晓黎
    • 摘要: 晚清戴槃的《书经集句赋稿》由40篇集《尚书》律赋组成。虽然赋中的文字基本上都出自《尚书》,但行文颇多剪裁,改动原文的情况比较普遍,所以《书经集句赋稿》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集句,应将其定位为“非典型集句”。《书经集句赋稿》命题大半取自儒家经典,所押之韵亦多采自儒经,赋文组织《书》语,以经注经,发挥经义,头头是道,题、韵、文互相配合,将清代律赋与经义的交融推到了极端。
    • 连劭名
    • 摘要: 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简中有两篇《尚书》逸文:一曰《厚父》,所记为王与贤人厚父的问答,内容属儒家学说,宣扬天命观念;二曰《说命》,分上、中、下三篇,讲述的是武丁与贤臣傅说之间的对答。这两篇逸文部分内容分别见于《孟子·梁惠王下》《孟子·滕文公上》所引之《书》。
    • 戴永新
    • 摘要: 作为最早“政事之纪”的历史典籍《尚书》,其“允迪厥德”的德政思想,对后世政治家、思想家治政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战国时期楚国重臣屈原即继承发扬了《尚书》的德政思想,形成了以效法先贤、举贤授能、修明法度、关注民生为内容的“美政”思想。
    • 李圆圆; 李军
    •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应急文化,作为儒家早期经典的《尚书》具有一定代表性。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儒家文化都重视人的主体作用,人是应急文化中的主体,是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主导者。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探究儒家思想的原发经典《尚书》的应急主体,可以发现《尚书》中的优秀政治家的应急素养很高,民众面对自然灾害的主体地位得到肯定,面对各种突然事件能否很好地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尚书》中应急主体的作用与马克思主义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具有很强的一致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