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周公

周公

周公的相关文献在1933年到2022年内共计153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1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8篇;相关期刊825种,包括船山学刊、黄河.黄土.黄种人、齐鲁学刊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古代文明及其衍化”学术研讨会、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武汉大学2014年历史学博士论坛等;周公的相关文献由1341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兆贵、彭林、张维波等。

周公—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19 占比:99.22%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26%

专利文献>

论文:8 占比:0.52%

总计:1531篇

周公—发文趋势图

周公

-研究学者

  • 杨兆贵
  • 彭林
  • 张维波
  • 李学勤
  • 李民
  • 杨朝明
  • 熊鑫
  • 吴健锋
  • 杨善群
  • 王德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游柱然; 游唤民
    • 摘要: 确立周公生卒年以把准周公所处时代,对研究周公及周初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无法从现有历史文献中获得直接证据,因而对周公生卒年似无从入手考实。将古籍所载周公之兄武王的享年、何种情势下逝世及成王有关史料,放在殷周之际的历史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先确定武王的生卒年,然后再推断出周公生卒年份。《古本竹书纪年》等说“武王年五十四”;“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武王克殷之年为公元前1046年;《金縢》等说武王克殷后二年去世。由上可算出武王克殷时为52岁,进而可算出武王生于公元前1098年。又以周公排行在武王及管叔之后,推算出周公出生之大致年份为公元前1094年。结合《尚书大传》《今本竹书纪年》等记载及何尊铭文,推断出周公去世年份为其还政成王后第四年,即公元前1033年。
    • 杨兆贵
    • 摘要: 周公是中华文化的奠基者。他的思想言论主要记录在《周书》诸诰中。他对儒家、道家都产生影响。他被尊为“元圣”,对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等儒家宗师产生重大的影响。周公一生平乱、封建、制礼作乐,他在政治论(修身说、君臣关系说、理想政治说、革命说、民本说)、礼意比礼仪重要说、家庭伦理说、天命观、人性观等方面对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大学》及《中庸》等在不同面向、不同层次产生影响,对塑造儒家学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征具有重要的作用。
    • 王齐洲
    • 摘要: 近人刘师培据传世文献认定虞舜时代即有“乐教”,且将其基本内涵理解为音乐(含歌舞)教育。考古学已经证明,新石器时代即有乐器与歌舞的遗存。不过,殷商甲骨文和金文虽有“乐”字,却均为地名而不指音乐,周公时代才以“乐”指称人内心的愉悦,这种愉悦虽包含音乐却不特指音乐。明晰的“乐教”思想、完备的“乐教”体系及有效的“乐教”管理是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的。虽不能说原始音乐歌舞对周代“乐教”没有影响,但二者却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前者是服务于“通天”的巫觋文化,后者是落脚于“治民”的世俗文化。前者所具有的文化精神在任何一个史前民族文化中都可以找到,后者的文化精神却只有在华夏民族的历史中才绽放异彩。如果说“制礼”乃“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那么,“作乐”则是用以协和万邦、融洽上下、调节情感的文化创制,其旨则在让周人这一“道德之团体”在宗法封建的制度环境下享有和谐生活与艺术感受,培育出快乐精神,以保周天下的长治久安。因此,“乐教”是礼乐文化的重要内涵和制度保障,培养了华夏民族的精神向度和民族性格,故值得特别珍视和努力弘扬,以促进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 姚中秋
    • 摘要: 基于敬天、敬祖信念,周人早有历史政治意识。周革殷命之后,周公获得殷商史官及其所保存之大量档案文献,历史知识得到极大扩展;面对严峻政治危机,周公运用“监”于历史之政治思考方法,详尽地考察、比较、思考夏、商两代兴盛衰亡之机理,提出诸多重大政治观念命题,进而制礼作乐。中国特有的历史政治理性至周公臻于成熟,并构成此后中国政治与历史学共享之价值取向和思想方法。
    • 王充闾
    • 摘要: 放言(五首之三)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选拔和使用人才,特别是察举、选官,这是一门大学问。鉴于此项工作十分复杂,所以,古人反复强调,要“精察之,审用之”。
    • 王效峰
    • 摘要: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周公’形象衍变与汉代政治文化关系研究”(批准号:21XZW022)由王效峰副教授主持。该项目主要从知识社会学角度出发,综合运用文献学、文字学、文艺学、思想史等不同学科知识,以古典文献注解与现代文本阐释相结合的方式,考察“周公”多面形象在两汉时代的形成与衍变进程及其政治思想史和文化史影响。
    • 蒋重跃
    • 摘要: 历史进程是先秦思想家关心的大问题。每逢重大历史转折,思想家们就会抱着以史为鉴的态度,在这个问题上展开理论思考。“殷周递嬗”毫无疑问是一个重大历史转折,“小邦周”为什么能够战胜“大邦殷”?周公经过艰苦的反思认识到,那是因为殷纣无德,所以失去天命;武王有德,所以从殷人手中接过天命。天命有德,不但周取代商如此,从前的商取代夏也是如此。天命来自上帝(天),但根据却是民心。由此,夏、商、周三个邦国在共时并立的关系之外,又有了历时接续的关系;而天命民心决定夏、商、周历时接续的伟大发现,则成为后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一通史传统的滥觞。春秋战国是社会结构总体发生巨变的历史时期,思想家再次在历史进程问题上聚讼纷争。在古今关系问题上,儒家内部有“法后王”还是“法先王”的争论;法家则坚持历史阶段论,阶段不同(异),治道相应地不同(宜)。在历史是进步的还是退步的问题上,儒家、道家不情愿地承认历史在事实上是有进步的,但却情不自禁地认为历史又是一步步在堕落,今不如昔;最好的结果,儒家认为是再现尧舜那样的道德境界,道家则希望退回到曾经有过的小国寡民时代。在历史发展意义的问题上,《易传》提出只有矛盾运动,历史才能通、才能久的观点;阴阳五行家则发明了五德终始说,按照人为设定的五行相克的“原理”,把朝代的更替绑定在木—金—火—水—土的循环周期上。百家观点虽有所不同,这反映了阶级立场或利益诉求的不同,但却不约而同地突破了王朝体系,转而采用“古今”“上古、中世、当今”“五德”等范畴来再现历史。上述这些理论成就,构成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观念的基本内容,不但在内部驱动着通史精神的发展,还与后世的三统说、三世说及其他文化因素一道,凝聚成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显示出独特而宝贵的文化价值。
    • 摘要: 《论语》先进篇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译文】季氏比周公还富有,可是冉求还为他搜刮,增加他的财富。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大家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评析】鲁国三桓三分公室的故事发生于公元前562年,即瓜分鲁国国君直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的奴隶,季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取代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
    • 林国敬
    • 摘要: “敬德”与“保民”是西周政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在两者关系上,以往研究普遍认为“保民”由“敬德”孕育。从最初的文献来看,“保民”是武王时期(乃至先周时期)已有的思想,“敬德”是周公摄政后形成的思想。周公将早期先王特别是先周时期先王们的惠民、利民、爱民的“保民”作为提炼为“德”后,“敬德”思想才得以完整呈现。因此,从思想史角度讲,“保民”思想先于“敬德”思想,后者是周公对“保民”思想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敬德”的提出为“保民”建构了道德的、超越性的约束力量,进而深刻改变了中国早期文化的发展重心。
    • 郭娟
    • 摘要: 维克多·雨果评价拿破仑说:"他当然有污点,有疏失,甚至有罪恶,就是说,他是一个人;但他在疏失中仍是庄严的,在污点中仍是卓越的,在罪恶中也还是有雄才大略的。"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如果拿破仑的生命或政治生涯终结在他当执政官的时期,那他将没有任何争议,会以一个完全伟光正的形象站在历史上。然而,在他掌权没多久,他就加冕称帝。这在很多人眼里,是个人野心的暴露,是赤裸裸的独裁行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