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华夏族

华夏族

华夏族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294篇,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史、民族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2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3613篇;相关期刊186种,包括管子学刊、贵州社会科学、江汉论坛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9年两岸四地“《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学术研讨会、“中国古代文明及其衍化”学术研讨会等;华夏族的相关文献由248位作者贡献,包括杨东晨、何光岳、王文光等。

华夏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2 占比:2.10%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3613 占比:97.89%

总计:13907篇

华夏族—发文趋势图

华夏族

-研究学者

  • 杨东晨
  • 何光岳
  • 王文光
  • 尤中
  • 景以恩
  • 丘菊贤
  • 张博泉
  • 林祥庚
  • 梧桐
  • 东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永胜; 张玉容
    • 摘要: 秦人精神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秦人是华夏族西迁的一支,其早期祖先是殷商贵族赢姓部族。公元前763年,秦文公迁都于雍,之后的数百年秦人依凭秦岭这一庞大富饶的身躯筚路蓝缕,东征西战,开疆拓土,终结了几个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一统天下,使大秦帝国横空出世,从此开启了长达2000多年的农耕文明时代,让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绵延拓展并不断壮大。大秦帝国的崛起,一个新时代的开创,背后潜藏着独特的文化精神密码,这就是秦人精神。
    • 姚伟钧
    • 摘要: 饮食是国计民生中第一件大事,因而对食物烹饪的重视和考究,以及人们对于饮食的观念,是表现一个国家的文化素养,也是一个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技艺高超的中国烹饪,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一个杰出贡献。从中国饮食文化史的发展历程来看,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各民族就以华夏族为中心开展了饮食文化的交流,到了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内地与西域之间的饮食文化交流。
    • 葛震宇
    • 摘要: 春天因百花争艳而灿烂,秋天因瓜果飘香而诱人,中华民族因和谐团结而让世界欣羡。去过云南、青海、西藏的朋友,都会对少数民族的多才多艺与热情好客印象深刻;而少数民族的朋友,也会被汉族同胞的真诚与善良所感动。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从炎帝、黄帝开始,华夏族融合诞生,到梁启超第一次提出“中国民族”的概念。
    • 陶辉; 李斌; 戴紫薇; 施晴
    • 摘要: 针对“披发左衽,华夷之辨”的形制与本源问题,文章运用历史文献与文物考古两维印证的研究方法,得到华夏族采用“交领右衽”“束发着冠”的形象作为族群的标志,深刻体现了其民族的包容性,即以文化的认同作为种族的区分度.研究表明:一方面,“交领右衽”“束发着冠”的民族形象,是华夏族在民族形成、融合过程中一种有效途径,是“礼”的民族精神的外化;另一方面,“披发左衽,华夷之辨”思想在华夏族形成过程中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它使得华夏族最终以绝对的主体地位屹立于中华大地,其本质是一种文化的建构现象.
    • 赵天
    • 摘要: 匈奴匈奴,是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09年至公元48年。东汉末年,突厥在中亚草原崛起,取代匈奴的地位。之后匈奴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从中国历史长河中消失,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融入华夏族。匈奴后裔汉化后,所改汉姓有刘、贺、丛、呼延、万俟等,大多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和山东等地。剩余部分西逃至欧洲,与马扎尔人融合,构成今天的匈牙利人。
    • 沈治仁
    • 摘要: 从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挖掘出华夏族形成与发展的脉络:诸族杂居加速华夏族的形成;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推动华夏族的发展.在华夏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以下特点:民族结构多元,祖先认同同源;民族冲突为支流,民族交融为主流;各民族呈现一体趋势,但保留民族特点.
    • 摘要: “客家人”一词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给客制度”及唐宋时期的“客户”制度,在古代原指一切客籍汉人。客家的源流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历魏、晋、南北朝、唐、宋等发展,最迟在南宋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族群——客家人。客家人是一个具有华夏族特征的汉族分支,是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是以客家方言为母语的一个汉族民系,是中国南方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省的本地人之一。
    • 李艳峰; 王文光
    • 摘要: “华”“夷”是商周时期华夏族的民族观念,这种观念以文化作为分类标准,因为文化是可以变化的,所以“华”和“夷”也就可以相互转化.“天下”“四海”“九州”是早期民族共同体的生存空间、政治空间,也是早期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孕育空间.从多民族中国国家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五服”“九服”制度有利于各民族群体的交往、交流、交融,居于其中的“华”“夷”产生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书写了中国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历史.
    • 吉成名; 吉朗
    • 摘要: The research in Yandi and Huangdi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e.As the ancestors of the Huaxia clan, Yandi and Huangdi were the products of social development to a certain stage.The research of Yandi and Huangdi can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era of national ancestor fete system.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authenticity of Yandi and Huangdi reflects the level of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ancient literature.This understanding was constantly deepening and the level of understanding was gradually improving.The research of Yandi and Huangdi not only helps us understand the ancients'understanding of the ancestor of the nation, but also helps us understand the acknowledgement of the ancients of Chinese ancient history.The stories of Yan and Huangdi made up by the ancients embodied their values.The spirit of Yanhuang was a valuable resource to cultivate contemporary national spirit.The study of Yandi and Huangdi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e.%炎、黄二帝研究与民族文化发展密切相关.把炎、黄二帝作为华夏族的始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对炎、黄二帝真实性的认识反映了人们对古代文献的认识水平, 这种认识是不断深化的, 认识水平逐渐提高.研究炎、黄二帝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人对民族始祖的认识, 而且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人对中国上古史的认识.古人所编造的炎、黄二帝事迹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 炎黄精神是培育当代民族精神的宝贵资源.研究炎、黄二帝对于促进民族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