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考证

考证

考证的相关文献在1941年到2022年内共计583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医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797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32篇;相关期刊2158种,包括江海学刊、兰台世界、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全国第九次针刀医学学术年会、针灸经络研究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针灸学会文献专业委员会2010年会、全国第16届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全国第11届耳穴诊治学术研讨会、当代临床治验论坛暨中西部十省区学术研讨会等;考证的相关文献由6275位作者贡献,包括朱则杰、苏景春、乔辉等。

考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797 占比:99.30%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32 占比:0.55%

总计:5838篇

考证—发文趋势图

考证

-研究学者

  • 朱则杰
  • 苏景春
  • 乔辉
  • 孙启新
  • 徐达元
  • 王家葵
  • 钱超尘
  • 丁福林
  • 蔡永敏
  • 靳士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黄成思
    • 摘要: 文章根据馆藏文献,以时间为经、史事作纬,对闽台民间临水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文献—道光十九年《黄氏宗谱》进行研究考证,指出其错误,并给予纠正,服务海内外华人华侨寻根问祖、文化交流。
    • 曹子男
    • 摘要: 日本东京大学藏《尚书注疏》二十卷古本,前后无序跋,亦无牌记等刊刻信息。但从板式、避讳字和刻工姓名等方面综合判断,该藏本属于明嘉靖李元阳闽中刻本。该本由江浙流传到辽东,最后流失到日本。李元阳本上承元“十行本”,并刊正元刻本不少错误;它又是明嘉靖后多种传世本的底本、参校本,在经籍版本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李元阳刻本保留了大量的俗字、异体字,对今人研究历代俗字、异体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照经籍刊刻史实可知,有些学者的观点看法不合史实。李元阳本也存在形误衍脱等刊刻问题。
    • 旦增米吉; 顿珠
    • 摘要: 关于智托洁白丸的方源,在不同版本的《方剂学》教材及其他方剂学著作中认识不一,通过查阅大量的古代文献发现,智托洁白丸实际上脱胎于明代《唐东松本》中的《唐东杰布的白丸红丸明点》,后又以“智托洁白丸”为方名,收录在清代直贡次旺旦巴《精选利乐要义》中,这是对智托洁白丸最早的文献记载。
    • 张小开; 丁寅超
    • 摘要: 本文基于图像学资料与方法对明代竹家具进行考证及特征研究,对明代遗存的各类绘画、古籍画等图像资料进行搜集梳理,整理归纳明代竹家具形象22种,共96件,以此为基础研究明代竹家具总体情况。同时对明代竹椅、竹榻、竹货挑、竹几等代表性竹家具案例开展考证分析,指出明代典型竹家具形制和结构特征。最后归纳出明代竹家具设计特征与理念,提出明代竹家具具有尚简、尚人、尚古与尚文等“四尚”特征,即明代竹家具尚简合用、因人制宜、尚古崇雅、具有文人气质。
    • 赵雅琛; 王兴伊
    • 摘要: 《伤寒论》第58条“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后世医家大多认为此为“汗、吐、下”三法误治导致亡血亡津液的情况,对于“阴阳自和”更是解说各异。经考证,“若”字皆作“或”义,“发汗、吐、下”与“亡血”是并列关系,“阴阳”指脉象言,条文乃是指发汗、呕吐、泻下、失血之后导致津液亡失的状态,脉象调和即可自愈,既符合文义也符合医理。
    • 赵宇姗
    • 摘要: 清初学者顾炎武热衷于访碑之事,对所见金石进行考辨,以考证文字,补正史书,开启了清代金石学研究之先河。本文拟从金石考证的视角看待顾炎武的访碑活动,并以其《山东考古录》中《辨景相公墓》一节为例,阐述顾氏如何辨别此墓为后周景范之墓还是后晋景延广之墓,兼及其中的几点存疑。
    • 朱则杰
    • 摘要: 今人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从清代诗文文献学的角度来说,代表了迄今为止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因此,以该书作为基准,对其中难免存在的若干舛误与疏漏进行订正与补充,从而使之尽可能地更趋完善,也就成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同时,这些遗留下来的问题,其难度相对来说也是最大的。现在即根据平日读书所得,对其中俞公穀、蒋平阶、姜图南、许尚质以及陶及申等绍兴地区作家的有关问题予以订补,供作者及其他相关读者参考。
    • 孙启新
    • 摘要: 蒲松龄在淄川西铺坐馆授徒期间,与“淄邑大族”韩氏子孙交往颇多,但流传至今的史料少有记载,主要有以下四则:蒲松龄与韩冲当有交往,韩冲去世后,蒲松龄撰写祭文、挽联,深切悼念;《犬灯》记述狐女深夜勾引韩茂椿家仆人,被韩茂椿设计驱逐的传奇故事;明末韩敬止带领乡兵保卫淄川县城,蒲松龄代淄川乡绅撰文,举荐其入淄川乡贤祠;蒲瑞欲与韩维垣结为儿女亲家,蒲松龄代其回函韩维垣,允准婚事。
    • 谢思嘉; 曾凤; 嵇波; 王欣怡; 展婧怡; 连淳至; 张睿俊
    • 摘要: 《灵枢·经脉》中有许多与经脉循行定位、病候有关的字和词,对其读音、字义的考证、研究,有助于现代人对经络腧穴学的学习。文献流传过程有讹误现象发生,加之字音随年代更迭,给后人准确理解经络循行、病候造成困难。为此,以近三十年经络腧穴学相关教材为基础,以手三阴经经脉循行、病候原文为例,结合不同文献,考证存疑字音,对现有教材中存疑字音的注释进行补正。
    • 王一竹; 陈仁寿
    • 摘要: 目的:探讨经典名方中羌活的历代剂量演变规律。方法:在中医古籍数字图书馆、中华医典、千年医典、中国知网等网络数据平台,以“辛夷散”“升阳益胃汤”“羌活胜湿汤”“大秦艽汤”“三化汤”“清上蠲痛汤”“石决明散”“蠲痹汤”“身痛逐瘀汤”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并查阅检索纸质原版古今文献进行资料补充和内容佐证。对各个朝代书籍中提及的羌活剂量进行现代剂量换算,梳理不同朝代主要古籍记载剂量。结果:共检索相关文献296条,满足条件的文献54条,来源于34部古籍。在《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含有羌活的经典名方最早出现于宋代,经过金、元时期的探索和应用,发展并成熟于明、清时期。辛夷散中,羌活古代应用剂量范围为2.22~3.66 g,常用剂量为2.22 g;升阳益胃汤中,羌活古代应用剂量范围为1.19~4.17 g,常用剂量为1.19 g;羌活胜湿汤中,羌活古代应用剂量范围为1.37~11.90 g,常用剂量约为9 g;大秦艽汤中,羌活古代应用剂量范围为0.58~4.77 g,常用剂量约为4 g;三化汤中,羌活古代应用剂量范围为5.97~44.70 g,常用剂量范围在5.97~11.90 g;石决明散中羌活的剂量为1.66 g,应用的剂型为煮散剂;清上蠲痛汤中,羌活所使用的剂量为5.97 g;蠲痹汤、身痛逐瘀汤中的羌活剂量均为5.97 g。现代医家运用羌活的剂量为3~18 g。结论:羌活在临床上的常用剂量为3~18 g,在发挥祛风除湿、解表散寒、止痛功效时,以6 g左右进行小范围加减可取得最佳疗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