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校勘学

校勘学

校勘学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324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史、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3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3125篇;相关期刊200种,包括社会科学家、中国出版、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3全国博士生论坛——出土文献语言文字研究与比较文字学研究领域、宫廷典籍与东亚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古代钱币与丝绸高峰论坛暨第四届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校勘学的相关文献由287位作者贡献,包括余敏辉、叶树声、杜泽逊等。

校勘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3 占比:2.33%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13125 占比:97.59%

总计:13449篇

校勘学—发文趋势图

校勘学

-研究学者

  • 余敏辉
  • 叶树声
  • 杜泽逊
  • 邵胜定
  • 郭明道
  • 马金选
  • 孙计康
  • 漆永祥
  • 王世伟
  • 白兆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任文京
    • 摘要: 詹锳先生整理李白全集,对其版本源流进行了细致梳理和深入研究,进而确定以最早的完整宋本静嘉堂文库本为底本,用于校勘的刊本多达十四种,并选择重要总集及选本共十七种进行校勘,校勘版本数量之多,无出其右,这为超越清代王琦注本奠定了基础。詹锳先生校勘李白全集,在对校法基础上,增加了是非判断,以“今照改”“今据改”“当据改”等分类校勘,提升了古籍整理的学术品位。詹锳先生重视唐代唐诗选本的校勘作用,用以系年、解惑、辨伪和辨析诗歌本事,破解了若干千年疑案,在李白集整理中颇具特色。詹锳先生强调古今并重,中外并重,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坚持无征不信、片善不遗的理念。詹锳先生具有深厚的旧学功底,又深受西学影响,形成了阔大的学术格局和高远的学术视野,他以“预流”的学问开创了李白研究的新境界,其主编的《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达到了那个年代的制高点,至今仍难以超越。詹锳先生的版本学、校勘学思想是留给后世的宝贵学术遗产。
    • 张剑
    • 摘要: 王国维先生曾说:“古来新学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现。”本期组织了三篇文献类的稿子,分别涉及传统的校勘学、辑佚学、辨伪学范畴,但都利用了新发现的文献材料,如墓志、域外汉籍和稀见刻本,相信对相关领域的研究皆会产生积极影响。《王安石文三篇辨伪》从新出墓志、《王文公文集》、宋代地方志中选取三篇颇具代表性的、署名“王安石”的文章进行辨伪,对其中两篇甚至考证出了原来的作者,并推测出致伪的原因。
    • 张美莉
    • 摘要: 颜师古是隋唐之际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影响巨大的人物。在分析校勘的内涵基础上,结合颜师古生平,颜师古注《汉书注》在校勘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综合多种校勘方法,如恢复旧本中的古字、校正改误的文字、纠正诸表的错乱、据韵文的韵例校正其中错讹、常据史实考证等,广泛征引其它的文献资料,以校正《汉书》的讹误和诸表之错乱,且多有精彩之校例,至今仍有参考借鉴意义。
    • 刘晓禾
    • 摘要: 红色文献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见证,全面深入开展中国红色文献整理研究工作对于做好当前政治宣传和红色教育工作,以及赓续红色血脉意义重大。新时代以来,技术层面的发展与革新给传统的人文社科治学方法带来巨大挑战和机遇,应当重新审视信息技术推广条件下传统校勘学研究的思维及手段。论文从e-校勘的缘起、载体及理论方法、主体素养、理论价值等方面提出了一种基于“E”(Electronic Resources)的中国红色文献校勘的理论路径。
    • 摘要: 《四库全书考证》(八册)于今年3月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四库全书考证》是四库馆臣审阅《四库全书》的总校勘记,由汇编、加工《四库》书中的黄签而成。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共计100卷,304万字,收录著作共计1089种,考证条目约40000条。撰写形式整饬,语句规范,针对原书脱、讹、衍、倒等情况,运用了对校、本校、他校、理校等方法,分别进行订正,并加以说明。部分衍讹已久的问题,不直接改正,分析衍讹情况后,采用"兹仍其旧"的方式处理。在考证过程中,该书既有篇次调整、内容补缉,也有异文比较、真伪辨别,还有对所选刊本和撰述人的若干评价。乾嘉时代汉学昌盛,形成了成就辉煌的历史考据学,《四库全书考证》的出现即是此背景下的一项重要成果。纂辑官王太岳、曹锡宝,原纂官王燕绪、朱钤、何思钧、仓圣脉、杨懋珩、缪琪等人,均博学多闻、治学严谨,故《四库全书考证》一书中既有阙疑存异,又有怀疑批判,体现了乾嘉时期考据学家的治史特色。《四库全书考证》既是校勘学的优秀范例,同时也具备重要的文献价值和版本价值。对此进行研究,有助于考察当时的政治、经济、民族、思想文化等各类因素的发展状况,同时也有助于考察历代特别是清代学术观念的演变。
    • 张倩
    • 摘要: 古籍产生及传播的过程不同于现代书籍,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以讹、脱、衍、倒四种类型为代表的错误.《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对这些错误进行了校对修改,在课文中保留了些许痕迹.教师可借用校勘学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文言文教学水平,带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世界.
    • 徐书林
    • 摘要: 周锡瓒是乾嘉时期的藏书巨擘,其校书谨慎,多改误字,过录校跋,所校可称善本.本文据其藏书目录、各大图书馆藏周氏校本及同人相关记载,可知其所藏丰富,各本兼顾,嗜好医书与名人翰墨,且与当时的藏书家、学者皆有交往,共享藏书,使得藏书与学术之间联系更加紧密,裨益良多.
    • 林蝶
    • 摘要: 从总体和个别两个角度来展开探讨,通过概述现代学者对民国时期校勘学的研究状况,具体介绍现代学者对民国各大 校勘学家的分析成果,旨在加强对民国时期校勘学演变及其发展脉络的研究,推动民国校勘学研究的发展。
    • 邵宁
    • 摘要: 刘孝标学识精博而又能够融会贯通,在注释《世说新语》的过程中旁征博引,使得某些现在已经亡佚的文献又以分散条目的方式保存于注文之中,因此其注文具有极高的价值.本文主要从训诂学与校勘学角度考察刘孝标《世说新语注》中"自注"的注释功能.
    • 杨宝春
    • 摘要: "马音""香谈"出自成化本《白兔记》,本为"抹音""乡谈",特指传统戏曲演出本中存在的由演员表演时因抹音、滑音、方言、俗语、古语或抄录刊刻者文字应用能力低、抄刻随意等而造成的文字差讹、脱漏现象.这种现象在《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几乎随处可见.通过对成化本《白兔记》中该现象的校勘学、版本学、语言学、民俗学考察,可以发现:这一现象涉及戏曲编演过程,为演出之所需;它保留了方言、古语、戏俗等的印迹,留存了当时舞台的生鲜度与趣味性,呈现了古代戏曲演出的自然形态.对于今存古代民间戏曲剧本中的"马音""香谈"现象,不能仅仅视为一种文字应用、刻写中的错漏现象,还要关注其在戏剧学方面的积极意义;既要有校勘学的专注,更要有戏剧学的思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