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间佛教

人间佛教

人间佛教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549篇,主要集中在宗教、中国文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3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240篇;相关期刊215种,包括中国宗教、五台山研究、法音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儒释道融合之因缘”研讨会、“道德与幸福”学术研讨会、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等;人间佛教的相关文献由429位作者贡献,包括邓子美、李向平、黄夏年等。

人间佛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33 占比:67.55%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2.03%

专利文献>

论文:240 占比:30.42%

总计:789篇

人间佛教—发文趋势图

人间佛教

-研究学者

  • 邓子美
  • 李向平
  • 黄夏年
  • 赵朴初
  • 陈兵
  • 陈星桥
  • 蒋九愚
  • 谭苑芳
  • 净慧
  • 刘成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夏年
    • 摘要: 人间佛教是未来中国佛教发展方向,已为学术界和佛教界共识。当代人间佛教始终遵循与发扬“阐微抉秘,畅佛本怀,以适应现代人生需求者”“佛教佛法有适化时机之必要”“把握佛教中心思想、去适应时机、融摄文化和适应新时代新潮流去发扬宏通佛法”三条主张,将传统与现代有机地结合起来。“宗教中国化”建立在中国共产党人对宗教发展的新认识的基础上,呈现了很强的时代感和现代感。“人间佛教”与“佛教中国化”呈现了交叉与重合关系,表现了“现代性”“入世性”和“传统性”氛围,与“神圣性”一起构成了未来中国的“新佛教”。
    • 刘鹿鸣
    • 摘要: 太虚是近代中国佛教最著名的思想家,是难得的身兼学问家和禅师两种角色的佛学家.他关于禅宗思想性质的界定和发展道路的探索,对于当代禅宗发展之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讨论太虚与禅宗发展有三条线索:一是太虚出身于禅宗,参悟于禅宗,却"出走"禅宗,学宗唯识,最后又"回归"禅宗的曲折经历.二是反思中国佛教历史和抉择全体佛法的总持智慧,确立中国佛学特质在禅,并以对全体佛学的教理抉择和总体判摄,坚持中国佛教禅宗的圆教教理和圆顿禅观,着力会通圆顿教理与唯识学.三是面对佛法契合时代的深切现实和实践观思,认为唯识学教理更适合现代科学时代,大乘通教的学修次第更适合现代人,因此会通中印佛学,提出教法由"圆顿"转向"圆渐",以"圆渐"之大乘法为适应当下时代的佛学实践路线,由发达人生以进趣佛道.由此提倡以"今菩萨行"为主线的"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思想,并认为禅宗的禅机智慧在传统诸宗中最切近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精神,当下的禅生活才是人生佛教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振兴禅宗生机仍是今天时代中国佛教的发展方向和道路.
    • 吴文君
    • 摘要: 去子康老师办公室,墙上除了仿清代王翚的山水,还有一幅僧人的法像。僧人看上去八九十岁高龄,披着朱红袈裟安然端坐,微笑着,既有佛门中人的慈悲,又有一种无法形容也无法描述,在追随宗教艺术的过程中超越了一切才具备的泰然自若。听子康老师说这是台湾的印顺导师,“人间佛教”的播种者,他的老外公,不免惊讶。
    • 张慧
    • 摘要: 圣严法师作为中国台湾当代佛教“四大道场”之一——法鼓山的开宗者,同时作为曹洞宗和临济宗两宗传人,其禅宗思想立足于20世纪人间佛教思潮上,在继承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和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基础上,同时融合印度佛教与南北传佛教的佛法,将佛教思想与生态观念相结合,认为环境保护应当正本清源,从心灵净化开始,“心净”方能“行净”,“行净”才可使“佛土净”,以“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为职志,提出心灵环保”的佛教环保思想。而“心灵环保”作为圣严法师人间佛教思想的核心所在,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其中的内涵?
    • 周湘雁翔; 徐达
    • 摘要: 二十世纪中后期,世俗化理论备受质疑与争议.然而,该理论探讨的现代性、世俗化与宗教变迁的关系,宗教在社会的具体存在样态等核心议题,仍极具理论价值.近代以来,人间佛教运动深受世俗化、现代性影响.理论层面,太虚等人革新流弊,着眼教理教义的人间化、理性化、现世性诠释,回应大众理性化的道德价值与信仰诉求.实践层面,试图通过改组教团组织,积极参与社会运动,贡献佛教力量.及至当代,宗教信仰领域呈现出世俗化意涵中的私人化、个性化取向,以人间佛教为主体的当代佛教组织主动参与社会化进程,尝试以寺院为主导形成一般性交往系统,通过理论创造性诠释与社会实践双重路径,回应热点问题,加强宗教与社会的双向互动,应对新局面.
    • 孫亦平
    • 摘要: 近代中國佛教史上的高僧太虚大師和挪威來華傳教士艾香德牧師曾多次見面,爲推動本教的發展,就基督教與佛教的信仰與教羲進行討論,表現出一種開放的胸襟和大同的眼光。這種宗教對話使雙方都從中獲益。艾香德受當時中國佛教文化復興思潮,特别是居士佛教的影響,逐渐意識到"不研究佛學,不足以傳道"。他創辦頗具佛教文化特色的景風山、道風山、天風山等基督教叢林,發起"宗教聯合運動",促進宗教之間的理解和對話。太虚在推進"人間佛教"時,積極瞭解世界宗教的發展,協調佛教與科學的關係,推進佛教參與當代社會生活,努力在海外弘傳佛法,尤其是在對"人間佛教"的構想中參考了基督教會的建制模式。兩位宗教大師通過宗教對話,在客觀上加深了對彼此宗教的瞭解,并推動各自宗教的發展,但他們的宗教對話實踐在當時也引起頗多争議。今天重新回視兩位宗教大師有關宗教對話之歷史經驗,可見其在當時對近代佛教的開展具有重要的推動意義。
    • 王佳
    • 摘要: 净慧法师是爱国爱教、肩负时代使命的一代高僧。他对当代佛教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生活禅不仅在落实人间佛教层面卓有成效,而且代表了改革开放以来佛教复兴背景下的一种现代性路径选择和积极的主体性实践。
    • 会闲
    • 摘要: 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佛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提倡"人间佛教"以及"观音慈悲济世"的思想,这些思想在日常运用中要重视义理性的探究,以保持佛教本色并避免追逐利益等不良现象的出现。本文比较详细地梳理了佛教与俗世社会相适应的历史进程,旨在说明佛教只有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才能生存和发展。本文的最后对佛教如何加强自身建设以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意见与建议。
    • 何子文
    • 摘要: 作为当代人间佛教实践典范的台湾佛光山"星云模式",随着星云大师作为佛光山集体记忆和组织制度建构者身份的逐渐隐退,也不得不面对因组织叙事的断裂而出现制度转型的现实问题。制度转型作为一种身份叙事行动,本文认为,通过有计划的集体身份叙事重构以完成制度要素的重组,有利于解决制度转型所带来的共识性危机和组织再定义问题,实现组织整合。
    • 蒋九愚
    • 摘要: 印顺法师(1906-2005)是20世纪中国佛教思想史上著名的佛教思想家,他以出家人的身份从事佛家研究,其研究成果普遍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印顺法师著述宏富,文字多达700余万字,其内容可以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印顺法师关于佛教的研究成果是全面的、系统的、深刻的,涉及佛教的各个方面。近些年来,关于印顺思想的研究,受到普遍关注。从举办印顺思想研讨会及关于印顺研究的论文成果数量来看,印顺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佛教研究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