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哲学政法>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无锡
  • 出版时间: 2009-01-06

主办单位:中国佛教协会

会议文集: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人与(自身)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尤其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世界的三大要义。在当今这“个人欲望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的社会中,人要有所敬畏。通过“人适天和”,建立起心灵的秩序。才能具有“宇宙之心”。我所从事的“利己利他”的环保事业,我所建立城市环境医院,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内心的和谐。佛法是管理人心的大智慧。迷者师渡,悟者自渡。
  • 摘要:虽然佛教信仰是超越国界的,但佛教徒却是有国籍的。爱国爱教是佛陀亲自制定的,并且佛陀释迦牟尼自己就是一位爱国者。同样也不例外,爱国爱教,一直以来也更是中国佛教的一个优良传统。中国历代高僧大德,没有一个不是不爱国爱教的。此外,需要我们明确的是,在任何时代,佛教和国家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国家的保障,要开展佛事活动、要弘法利生,那是不可能的。任何一个宗教如果没有国家作后盾,要想存在,要想修行传教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佛教徒在爱教的同时,也必须要爱国。今天,在这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崭新形势下,我们佛教徒,要继续发扬爱国爱教精神,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把各项佛教事业做好,为促进社会和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我们的贡献。
  • 摘要:巴西民族有许多异于其它西方人之处,尽管没有先进国家的进 步与繁荣,但它的几个大都会,如圣保罗(S?o Paulo)、里约热内卢(Rio de Janeiro)、古里奇巴(Curitiba)市的生活水平、模式乃至消费,都不亚 于第一世界的紧张与压力。然而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社会道德沦丧、治安 不良、政局腐败的影响下,尽管巴西人的性格乐观洒脱,但随着天主教、 基督教教条式的宣教已不再使人信服,亦不能指引生命意义的价值之同时,又因受到欧美佛教盛行的影响,如铃木大拙、达赖喇嘛、一行禅师等,在媒体、演艺圈所带动的佛教旋风,不论是潜心禅修,亦或向往密宗的神 秘色彩,还是受宗教领袖个人魅力之影响,都逐渐带动了巴西的学佛风气。但是,宗教应扮演的教化功能,实质上并未彻底展现出来。有太多的社会 变迁、文化差异、思想鸿沟的因素,导致传统宗教停滞在某年龄层或社会 阶层的心灵慰藉,未能实质发挥它的社会效益。社会上部分的宗教活动,反而脱离不了怪力乱神的需求,亦是信仰者在精神压力、挫折、困惑下的 反应。在都市化、人口密度高、流动性高以及全球化、信息的频繁交流的 现代社会体制之下,每个人的宗教属性似乎并非恒久不变,必然各自建立 不同的人际关系,且一样的会面临人生意义及终极问题。如何使看似出世、 与世无争的信仰基础,以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透过入世、现代、积极、 正向的引领找寻他们所要寻找的答案?本文将试图介绍佛光山人间佛教 在巴西十多年来如何因应当地民族性,在弘法度众上所做的哪些适度调 整、创新后,所提供的实质效益。本文选择佛光山人间佛教以如来寺在巴西的发展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希 望能提供学界深入研究佛教在巴西的型态、探讨文化差异中融合的特色,更希望教界能谆谆善诱,以正信正知辅导教育当地淳朴的人民。于1992年成立如来寺后,佛光山人间佛教试图推动在南美洲的文化、教育、慈善、 共修事业,将佛光山的各项社会教化福利事业导向现代化、制度化,为巴 西人开辟一条不一样的生活哲学。
  • 摘要:佛教徒的“边地意识”,挑战了中国传统的“夷夏论”,却为外来文化融入中国社会提供了范例,客观上增进了中国社会对少数民族或外来民族的亲和力与包容性。特别是在异族入侵、领土分裂的时候,佛教在历史上发挥了很强的民族融合功能,成为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与沟通的重要纽带。
  • 摘要:佛教有个观点,事物没有好坏,关键在于如何去认识,一念间就有天壤之别,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只是心境发生了变化。这道理同样有助我们认识和应对当下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因为一念之差,可能促成中国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崛起,也可能使中国陷入不可自拔的泥潭。本文试图运用这种思维方式,为中国“号脉”和开“药方”。文中首先详细描述了中国面临的金融危机,然后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
  • 摘要:奘师生活的时代,恰逢中国数千年古代史上最为辉煌的贞观盛世前后。今天,中国人民又一次站立在民族复兴的伟大起点,让我们一起 解读奘师壮丽一生的传奇经历和自强不息精神,游历中国文化之深邃意 境,从民族精神资源富矿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历史的启迪。
  • 摘要:作为佛教弟子,祈盼世界和平与人类福祉,渴望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愿以不愧对先贤往圣的诚心,不辜负时代要求的决心,为更多信仰佛教者真正承担起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天职,聊尽绵薄之力。本文主要讲述以内心的觉悟,唤起良知与正义,谋求人类福祉,促进世界和平。
  • 摘要:佛教大约在西元一世纪初由印度传入中国。约西元475年,菩提达摩在他师父般若多罗的鼓励下由印度来到中国。他花了几年时间云游了中国随后驻锡少林寺。他承袭了印度禅法,并把这套修行体系介绍到中国,随后禅法又传入日本和朝鲜。根据传《法定正宗定祖图》记载“原夫菩提达摩。实佛氏一教之二十八祖也。与乎大迦叶。乃释迦文如来。直下之相承者也”。根据七,八世纪的敦煌藏经文献记载,菩提达摩传入中国的禅法的特色在于:“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其中著名六祖惠能尤重此点。因此,中国禅超越了佛教不同教派间的分别,奠定了立足于个人修证的禅门修行体系。进而,经历了晚唐和宋代,禅宗得到了壮大和繁荣;每个宗派又发展出自己不同的禅法,这也导致了后来禅宗五大宗派的形成。
  • 摘要:〝佛教超越界限〞是佛教诠释学意义上的〝超越界〞(transcendence)。此〝超越界〞是肇源法性,是宇宙实相,是宇宙灵性,是宇宙道德,是宇宙意志,是宇宙生命。因此,〝超越界〞不能如客体一般,被当作认知对像在六识的层面去获得〝知识〞。其〝真实性〞,也不能够如世间法的文字学、语言学、修辞学、历史学、逻辑学那样加以考虑。因此所谓的〝超越界〞是〝存有的本源〞。在佛教诠释学意义上的〝存有〞,是指肇源法性。
  •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僧伽教育这一大事因缘,然后强调了不要忽视了僧伽的律仪教育,最后指出了这是中国佛教未来发展的基石之一。
  • 摘要:修学体系建设一直是中国佛教界的一个最重要的传统。佛教传入中国并扎下根来,最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份之一,无疑与它的修学体系有重要的联系。正是佛教的修学体系有独特的特点,因此培养了无数的高僧,也把中国佛教的核心精神确立起来,使之成为中国佛教的法宝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传统佛教的闻思修三慧;然后说明了深圳弘法寺的三慧体系的建立。
  • 摘要:要正确地理解中国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以从禅宗入手。想正确了解禅宗,又必须从《六祖坛经》下手。《六祖坛经》属于禅宗的重要典籍之一,就如Lai所说的,《六祖坛经》长久以来已经成为我们认识早期禅宗的根源。本文主要就中国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展开了详尽的论述。
  • 摘要:本文首先描述了十二缘起禅观理论;然后分析了三世十二缘起与一念十二缘起差别;说明了无明在十二缘起中之定位;阐释了大乘禅观与十二缘起关系。本文将各宗各派混杂不清的禅法做一精确定位,以了解各宗禅法的价值、各宗禅法的修持,进而升化、发展更细腻、更实用的禅观法门。十二缘起禅观理论,在无明之真妄本质差异下所开展的觉迷流转义主轴,可说是目前找到最适合做为禅观体系定位的标准,包括大小乘差别、大乘三宗差别、台贤禅净密差别、顿渐差别,都可藉此有所定位与诠释。
  • 摘要: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佛教诞生至形成三大语系佛教———巴利语 系佛教、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教派的佛教信众所使用的佛教语言极其繁复,绝难辨析。但只有佛教音乐可以与佛教雕塑语言、佛教绘画语言一样成为世界佛教大家庭的共同语言,为各国佛教徒所理解、接受与赞叹。本文首先介绍了佛教音乐的分类;然后描述了新创佛教音乐与传统佛教音乐并存的现状;最后分析了佛教音乐在佛教大家庭中的作用。
  • 摘要:人类所面对的地球,环境日益恶化、资源日益匮乏。“境由心造”,人类所面对的依报世界,由人类的共业所造。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必须从改变我们的内心开始。佛教无疑能为当代环境哲学和环保事业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实践经验。“心净国土净”,如何在被消费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迷失的当代人中,提升心灵境界和社会责任感,世界佛教徒和佛教学者责无旁贷。本文旨在讨论佛教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提供思想资源与实际解决方案。
  • 摘要:本文以皈依、发心、业果、戒律为各宗共同的修学基础,以解脱为三乘佛法的核心目标,以菩提心为大乘佛教的不共教法,以净土法门为方便之道,为学佛修行的后保险。这一定位,主要是基于对佛教健康发展的思考。从教界现状来看,普遍存在基础薄弱、修学无序的现象。有鉴于此,我觉得佛教的未来发展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着重共同的基础建设;其次,强调解脱的核心地位;第三,突出大乘的不共思想;第四,规范净宗的方便之道。倘大众于此达成共识,励力而为,必能扭转当前教界的诸多问题,令正法久住于世。
  • 摘要:僧伽教育维系佛法的命运。面对新时代对僧伽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教内外智者纷纷作出敏锐而积极的响应。首先,本文提出了“学修一体化”的僧伽教育总体理念。其次,根据三藏教典对戒定慧三学修学次第的阐述,强调僧伽教育应以戒律为基石。随后,介绍了二十年来从事尼众僧伽教育、构建“三加一”僧伽教育工程模式的具体实践。最后,立足僧伽教育的现实,简略汇报了自己对“有教无类”、“企业参与”等问题的不成熟见解。以此抛砖引玉,为当前僧伽教育的探索提供一个不成熟的思路与个案。
  • 摘要:五台山从其肇起即与国际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其作为圣地确立的过程中,国际间的僧侣为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后来国际各民族之间的佛教 融合,及中国境内外的仿建,都体现了其国际性。五台山如果不是中国唯一的被佛经印证的圣地,那么我们绝对可以说它是中国第一个,也是最广泛的被世界佛教徒认可的佛教圣地。本文首先介绍了五台山肇起,然后分析了圣地地位确立,最后描述了国际多元文化融合。
  • 摘要: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有趣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类一面尽情地享受着自然科学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核能、镭射、电子技术,等等,一面却不了解甚至不接受它的一些基本观念。其实这些观念有大量严谨的科学根据,不过真正懂得它们的人太少,因此没有被人们重视和接受。本文首先描述了物质世界与宇宙本体的关系,然后就物理学步入禅境展开了详尽的论述。
  • 摘要:楚布寺是西藏佛教噶玛噶举教派的主寺,该寺流传的甲瑞居楚乐(汉地十六乐)是一种有别于西藏佛教寺院其它器乐形式的独具汉地器乐艺术特点的合奏乐,甲瑞居楚乐显现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西藏噶玛噶举教派与明朝廷、清朝廷之间及周边地方政权在历史上的特殊的宗教、政治关系和文化艺术方面的交往,甲瑞居楚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噶玛噶举教派形成与历史上政治、宗教关系沿革的缩影。
  • 摘要:一直以来,佛教在很多人的心里是消极的,是逃避现实的一种行为方式。本文首先描述了从人道到佛道;然后分析了从入世到出世;阐释了从自利到利他;最后总结出人间佛教对于当代社会思潮的发展的要求。
  • 摘要:“三界唯心”与“霹雳说” “三界唯心”与“霹雳说”分别是佛学与科学阐述宇宙生成的两个假说。关于宇宙生成的“源头”,佛学与科学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却有着相同的主张:宇宙是由“空无”中生出来的。从这点来看,我们可以说佛学与科学,是没有冲突的。关于宇宙生成的“过程”,佛学与科学则有着不同的认识。科学对于宇宙发展的演变虽有许多的观察与立论,却无法以实验方式来加以证实;而佛学对宇宙生灭的探索,则是可以透过个人的修行来加以证实。也可以做验证这一点而论,佛学略胜科学一筹。佛学是以探讨“心性”为主、“物性”为辅的学门;科学则是探讨“物性”为主的学门,甚少涉及“心性”。因此,“霹雳说”未将“空无”与“心”关联起来,应是必然的结果。
  • 摘要:本次论坛的主题——“众缘和合”能够使人们了知:恶缘聚会是这次“金融危机”的成因,那么化解之道便是聚集善缘。对于仍受“金融危机”之苦的人而言,缘散则灭能使人了知,“金融危机”也是无常的。这不仅使人们勇敢地面对金融风暴,而且给人们战胜这场危机带来无限希望与勇气。最重要的是,在化解“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应学会“顺逆随缘”,这样便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在快乐。最后,这场“金融危机”深刻地向世人演示了“相生相即”、“共生共荣”的道理,为世界各国连手合作战胜金融危机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说,这次论坛的主题——“众缘和合”,即是平息“金融海啸”的法宝。
  • 摘要:为了保存佛教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经国家文物局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文物出版社于1988年4月至1990年6月,历时26个月,依初印本用旧雕刻版,成功地重印出版了宣纸经折装《乾隆版大藏经》,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出版工程之一。《大藏经》作为佛教“经律论”三藏的总汇,包含了古印度和中国历代重要的经典论著,可以说是中印文化交流和结合的结晶。其主要内容可简单分为西土著述和本土著述两大类,即由西方传来的译经和国内高僧学者的各种佛学著作,包括论著、注疏、语录、传记等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 摘要:造成世界人类的毁灭是很麻烦的事情。在西方往往是以我为尊,不顾他人。真正爱好和平,应当尊重别人的文化,尊重别人的传统,尊重别人生活的方式。例如:喜欢吃甜的人,不能叫天下人都吃甜的。饮食是个人所爱,那就欢欢喜喜,这就尊重人,这才能真正和合,真正做到互助合作,和谐社会。孔子在《论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故知,这个世界是共生的,不是分生的。本文首先提出了这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然后就“世界是共生的”这一命题展开了详尽的论述。
  • 摘要:本文拟撷要介绍台湾近年来电子佛典相关计画的制作方法及成果,以探讨新时代“大藏经全文数位资料库”编撰的可行性。文中拟藉演示数位时代电子佛典的发展过程,如简述历年来的汉文大藏经电子化作业内容、简列多年来的各项电子佛典周边专案,并报告近年执行“数位经录”与“时空资讯”等资料库内容及功能,以了解大藏经数位化作业发展现况,作为本探讨之基础。文末,拟以“数位经录”、“时空资讯”及“电子佛典”等数位成果,说明对数位藏经未来开展的期望。
  • 摘要:本文首先提出了人类正生活在一个危机的时代,就危机的概念以及解脱方法展开了详尽的论述,最后说明了佛教的作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