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庙产兴学

庙产兴学

庙产兴学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1年内共计62篇,主要集中在宗教、中国史、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8781篇;相关期刊48种,包括中国宗教、五台山研究、科学与无神论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当代佛教与文化繁荣研讨会、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等;庙产兴学的相关文献由58位作者贡献,包括徐跃、王雷泉、吴林羽等。

庙产兴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0 占比:0.32%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8781 占比:99.67%

总计:18843篇

庙产兴学—发文趋势图

庙产兴学

-研究学者

  • 徐跃
  • 王雷泉
  • 吴林羽
  • 孙绍旭
  • 杨梓楠
  • 汪光华
  • 许效正
  • 陳明華
  • 侯会明(摘)
  • 关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凯; 成积春
    • 摘要: 文庙“庙产兴学”是民国时期特有的社会现象,究其根本,是为儒家文化丧失其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所致.虽然制度化儒学在民国时期宣告解体,但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文化网络依旧有着巨大影响力,政府高层希望文庙“庙产兴学”能够合法合理地,而非激进革命地进行.尽管民国政府高层多次强调要注重文庙保护,但是地方政权以兴学之名侵占文庙庙产之风气仍旧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具体而言,县知事和县教育机构是推动文庙“庙产兴学”的主要力量.孔教会、孔氏族人及绅董据理力争,通过多种途径保护文庙庙产,不过在那个急功近利,崇尚革命的时代,尊孔派一些正确的言行常常被无视和否定,各地文庙庙产并未得到切实保护.
    • 刘扬
    • 摘要: 从光绪二十四年(1898)起,晚清政府掀起了庙产兴学运动,这一运动从清末持续到了民国时期.不可否认,大量的开明人士支持新式教育,捐助庙产,提供校舍,督导创办新学,对新式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庙产兴学政策也引起了社会冲突和矛盾,某些地区甚至导致民变,因而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在东北乡村,对由于庙产兴学政策所引发的民众、官方、僧道三个群体之间的矛盾,地方报纸连篇累牍地做了大量报道;当时政府公文档案中也可见不少有关由于庙产兴学引起的诉讼内容.很多民众对清末官方一声令下掠夺乡村庙宇划归为公产的行径相当不满,庙产兴学政策引起了民众对官方及新学的仇视,因之谣言四起,争讼不断.到了民国时期,《临时约法》等法条对保护个人财产做出了规定,成为民众要求归还庙产的依据.一部分民众又倾向办学,赶僧出庙,民众同僧道徒的矛盾也十分明显.而僧道徒则同样利用民国颁布的法律条款作为反击的武器,积极为要求归还庙产的主张奔走,其与官方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官方征用大量民问庙宇及庙产作为校舍和办学经费,可谓无视私有财产的保护;在乡村安放代理人,则打破了乡村旧有秩序.督办新学的学董,原本是地方的绅士,具有一定的权威和地位,被官方启用后,与乡村会首,以及乡村权力网络中的其他人物之间必然发生权力争夺,而庙产兴学则成为重要的导火索.这其中尽管不乏助力兴学的正义之举,但各怀鬼胎、趁火打劫的利益争夺,使得近代东北的庙产兴学运动无法实现其真正的目的.
    • 王文岭
    • 摘要: 南京栖霞乡村师范与毗邻的栖霞寺在田产及其他方面的纠纷,导致校长黄质夫与寺僧寂然法师的争讼,持续十年之久,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庙产兴学运动相始终,终以江苏高等法院宣判黄质夫无罪,双方签订租赁协议而结束.事件本身反映了中国近代教育家兴学艰难和责任担当,也反映了佛教界在庙产兴学运动的压力下自我反省,进而开展福利社会的革新运动.
    • 李皎乐; 李志英
    • 摘要: 晚清中国社会存在多种宗教及民间信仰,均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和方式产生社会影响,发挥社会作用,政府一般采取不多干预的政策.戊戌变法时期,庙产兴学运动兴起,后在张之洞《劝学篇》的提倡下得到一定发展.及至清末新政,清政府下令制定新的学制,无论是张百熙制定《钦定学堂章程》,还是1904年颁布《奏订学堂章程》,都有庙产兴学的相关规定.庙产兴学的过程伴随着清政府加强对社会控制的过程,打破了旧有的社会权力结构,引发若干社会问题,僧俗矛盾激增,地方民变毁学不断,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性.1905年,清政府发布保护庙产的上谕,庙产兴学运动在官方层面上告一段落.
    • 袁春兰; 陈绍鹏
    • 摘要: 清末民初兴起了一股“庙产兴学”之风,大批寺庙财产被政府提充作办学之用,极大地损害了寺庙权益,因未有专门的审判机关审理此类案件,以救济寺庙的权益,致使此类纠纷累积下来并逐渐多样化和复杂化.民国成立之初,设立平政院作为处理行政处分纠纷案件的审理机关.平政院在存续的十几年内审理了19起有关寺庙的行政处分案件,主要包括庙产管理纠纷、庙产办学纠纷和寺庵人事纠纷三类,这些纠纷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民初法治思潮的兴起、法律制度的不完备和清末以来持续施行庙产兴学政策的刺激.同时,这些纠纷的产生和审理也反映了近代中国法治现代化发展的状况.
    • 孔令宏
    • 摘要: 学术界认为,近现代佛教、道教与过去相比处于衰落的状态,但是,对于佛教、道教衰落的原因却缺乏具体的分析。本文认为,晚清和民国时期,太平天国运动、废庙办学运动、反宗教运动相继而来,绵延近百年,从思想观念到行动,形成了不利于佛教、道教生存的文化、社会、政治环境,对佛教、道教的生存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相比较而言,由于佛教寺院经济状况好,僧尼人数和信徒人数多,社会动员力量强大,这三大运动对佛教的影响小,对道教的影响却很大,直接危及到道教的生存,严重伤及道教的元气,是道教在近现代衰落的重要原因。
    • 张蕾蕾
    • 摘要: 庙产兴学事件对中国近代佛教影响极大,佛教界采取种种措施进行应对,客观上促进了佛教在近代的发展与转型.此中太虚大师的举措是最值得瞩目的焦点之一,本文将太虚大师一生对佛教革新的各项措施放在庙产兴学这一社会背景下进行分析理解,力图对太虚大师的思想做一重新认识与阐释.文章的最后总结了庙产兴学中的太虚大师带给世人的启示.
    • 刘元
    • 摘要: 清朝灭亡之后,清朝时期的各种制度并没有随之消失,而是在民国时期继续推进,其中包括庙产兴学.庙产兴学并不仅仅只是教育改革的举措,还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多个层面.在民国继续推进庙产兴学的过程中,也是整个国家和社会“化私为公”的继续推进,整个社会的秩序开始重建.
    • 岳永逸
    • 摘要: 19世纪末以来,中国城乡大小庙宇处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其中供奉的神像成为“迷信”的代名词与具象。因应教育的名、革命的义、经济的力,庙宇整体性地在20世纪经历了向学堂、学校的转型后,又发生了向传统、遗产的转型,进而成为发展地方经济以及建设精神文明的文化资本,及至不少没有了师生的村小学校舍向庙宇回归,供上了神灵。由此,庙宇成为了现代中国变迁、沿革的记忆场。在此轮回中,当下乡野庙宇也部分发生了从祭神到娱人,尤其是“兴老”的新转型,从而在一定意义上回归传统庙会的福利内蕴与价值理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