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袈裟

袈裟

袈裟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80篇,主要集中在宗教、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9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142种,包括法音、佛教文化、看世界等; 袈裟的相关文献由173位作者贡献,包括余明泾、费泳、刘鹏等。

袈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9 占比:99.44%

专利文献>

论文:1 占比:0.56%

总计:180篇

袈裟—发文趋势图

袈裟

-研究学者

  • 余明泾
  • 费泳
  • 刘鹏
  • 徐柔菲
  • 李代金
  • 米桠
  • 蒋海阳
  • 一如居士
  • 于则
  • 于秋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烨
    • 摘要: 唐五代诗词中经常出现“袈裟”这一佛教名物,这种来源于印度佛教“三衣”的物象同时还有其他别称。袈裟在诗歌中出现的不同名称,以及其背后的世俗与隐逸、禅思与嬗变,是唐代异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碰撞的产物。它记录了当时三教融合的历史轨迹,代表着一个时代诗人的审美迁移。从最初进入中国的改革阶段,过渡到融合阶段,最终走向日常生活,这一特殊的诗词名物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史内涵。通过梳理《全唐诗》当中和“袈裟”相关的诗句,发现在中外文化融通的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步是士大夫阶层的接受。唐代的士大夫面对佛教东传,所作出的选择是将其与本土的道教和儒家思想融合,在诗句中创造和使用具有本土化特色的“舶来品”名称。最终,这件外来的服饰成为了唐代士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 安生简; 峰籽一(图)
    • 摘要: 第一次见到那个和尚,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主人牵着我来到一处水草丰美的小溪边。我正吃着草,和尚牵着一匹白马缓缓走了过来。他穿着灰色袈裟,不过二十来岁,身材瘦削,形容清癯,全身上下漫布尘埃,只是那双眼睛,炯炯放光,似有星河流淌。
    • 我是非凡君
    • 摘要: 距离上海市区约50公里的奉贤,藏着一座年久失修的寺庙,名叫报恩寺。与闹市区的寺庙不同,这里没有香火繁盛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没有宝相庄严身披袈裟的僧相,也没有梵音不绝的诵经声。但这里有一位穿着红色汽修服的僧人,以及他累计救下的5500多只流浪猫狗。这个人就是本院的住持智祥。他虽然是住持,但他很忙,忙到没时间诵经礼佛。他在忙救助和照顾流浪猫狗。
    • 杨妹
    • 摘要: 普善寺位于敖汉旗敖润苏莫苏木,始建于清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于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1772)建成,乾隆皇帝三十八年(1773)赐名御题"普善寺",并将宫廷造办处制作的袈裟赐予普善寺。该袈裟现收藏于内蒙古新州博物馆。这件袈裟见证了普善寺的兴衰和藏传佛教传入敖汉旗的历史过程,成为展现"敖汉部落"民族发展和融合的重要文物。
    • 摘要: 此为背屏式造像碑,浅浮雕一佛二胁侍菩萨,三尊皆置于火焰纹背光前。主尊附圆形头光,内刻莲瓣纹,脸型方正饱满,笑容温暖祥和,外披袈裟,内着僧衹支(僧尼五衣之一,为一种溲«掩腋衣),袈裟衣纹呈U字型。右手于身前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结跏趺坐,袈裟下摆层层叠叠呈三角形悬挂座前。
    • 陈振强
    • 摘要: 石种:三江彩玉石规格:三江大美出奇石唐僧三藏渡真经七宝袈裟五佛冠静候圣徒孙悟空画面中清晰可见一个侧身人物形象,头身比例协调,极似高僧唐玄奘。只见他头戴毗卢帽,帽形如莲花状,两侧的带子顺势垂下。玄奘身着宽大袈裟,正双手合十举于胸前,而画面右侧的一道竖纹.
    • 吴文君
    • 摘要: 去子康老师办公室,墙上除了仿清代王翚的山水,还有一幅僧人的法像。僧人看上去八九十岁高龄,披着朱红袈裟安然端坐,微笑着,既有佛门中人的慈悲,又有一种无法形容也无法描述,在追随宗教艺术的过程中超越了一切才具备的泰然自若。听子康老师说这是台湾的印顺导师,“人间佛教”的播种者,他的老外公,不免惊讶。
    • 纯道
    • 摘要: 在汉语中的“金襕”,原意是指佛教僧尼穿着的金色袈裟。在南宋禅僧赜藏编集的禅僧语录汇编《古尊宿语录》卷二中载:“世尊传金襕外,别传何法?”宋代释咸杰《赞开明禅师》中写:“道大不知谁辨的,帝王亲手付金襕。”
    • 俞莹
    • 摘要: 这方广西来宾卷纹石,属于象形石中的人物石,体量适中,比例和谐,凸起的粗纹线条流畅,回环连贯,主要集中在右侧,乱中有序,类似袈裟纹。卷纹由下而上,汇集至顶部,赫然聚合成一个大凸点,圆润饱满,对比强烈,形成难度极大,与下部纹理相结合,分明是一位身披袈裟的罗汉尊者,似乎作沉思状。
    • 徐柔菲; 蒋海阳
    • 摘要: 袈裟是僧侣特定的职业装束。佛教自印度经由中国东传日本,袈裟作为一种外来服饰文化也被日本佛教吸收、发展。袈裟虽然是僧侣的日常服饰,但作为佛教文化精神的载体之一,也有特别之处。文章挖掘袈裟的内在意义,找寻其外在影响,阐述袈裟对佛教东传日本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