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佛像

佛像

佛像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718篇,主要集中在宗教、中国文学、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6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45篇;相关期刊656种,包括法音、佛教文化、敦煌研究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吉林省博物馆协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中国艺术铸造第一届年会、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九次学术年会 等;佛像的相关文献由1522位作者贡献,包括金申、杨长江、刘能风等。

佛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69 占比:91.33%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23%

专利文献>

论文:145 占比:8.44%

总计:1718篇

佛像—发文趋势图

佛像

-研究学者

  • 金申
  • 杨长江
  • 刘能风
  • 费泳
  • 黄春和
  • 阮荣春
  • 桑吉扎西
  • 王家鹏
  • 罗文华
  • 赵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李琪
    • 摘要: 中国的石窟艺术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灿烂的瑰宝。从长安(今西安)、洛阳起,至河西走廊到敦煌,再由此去往新疆、印度、中亚、欧洲等地区,最终形成辉煌的丝绸之路。经历两千多年的沧桑巨变,丝绸之路至今仍是经贸和人文交流的重要通道。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敦煌石窟处于丝绸之路的东端,这三个石窟对于促进丝绸之路沿线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中华石窟文化包含了欧洲雕塑文化、印度宗教文化以及中华民族本土文化。其中,欧洲文化以古希腊为基础,印度文化以佛教信仰为基础,两种不同的文化与历史悠久的儒家思想、汉唐文化杂糅在一起,演变、孕育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石窟文化。三大石窟中开窟最晚的是龙门石窟,其于488年开始建造[1]。龙门石窟佛像造像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稍有区别,其以古阳洞、宾阳洞和奉先寺等为代表,石刻佛像及其艺术形象的价值值得探讨。
    • 陈贵林
    • 摘要: 文章结合万佛塔出土佛像及相关文献、图片资料,从造型艺术视角切入,通过文献研究、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出土佛像造型进行归类与比较研究,运用造像学、艺术风格论、工艺理论结合佛教义理和相关时代特征对万佛塔佛像源流、造像工艺、造型风格流派和审美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 张永康
    • 摘要: 1925年大理地震,崇圣寺千寻塔等地的塔藏文物掉落后被哄抢一空。其中,一些珍贵文物很快被倒卖到了华东乃至国外。1944年,美国学者海伦·查平在哈佛大学《亚洲研究季刊》发表了《云南的观音像》,文中提到当时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旧金山艺术馆等机构收藏有六尊来自中国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佛像,其中最著名的是1941年4月入藏圣地亚哥艺术馆的大理国王段正兴造阿嵯耶观音像。这批佛像极有可能就是地震后的流散文物。近年来,笔者在艺术品拍卖市场又得见几件珍贵的南诏大理国佛像,均属海外回流文物,故成文以记录之,希望能丰富大家对南诏大理国佛像的认识。
    • 严毅
    • 摘要: 佛教文化在传入中国后融合了民族文化因子,扎根于中国丰厚的美学土壤之上,几经嬗变,在佛像的艺术塑造方面呈现出更为鲜明的中国风格。紫砂陶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像紫砂陶刻更是融合了儒雅之气与佛性之智。在《蒲团达摩》这一作品中,紫砂陶塑工艺的精细是促成达摩传神的基础,同时也可见在紫砂风格的介入下,佛像艺术塑造从技艺到风格乃至内涵的转变,印证了紫砂陶刻的艺术价值。
    • 谭旭
    • 摘要: 随着佛教的东渐,佛教建筑建造也在东亚地区渐次展开。以佛塔为例,在佛教进入前,寺院建筑与本土传统建筑还是具有很大区别的,寺院建筑具有佛教建筑的典型性特征,其中塔最具特点。禅宗的塔式建筑样式及结构对于中国的楼阁式建筑、日本的飞鸟式建筑及韩国的百济时代建筑样式均起到了启发作用。文章分别从四个方面具体地整理分析三国木塔的形式和结构,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似性和相近点来对比三国木塔的异同。鉴于三国现存的木塔有限,资料极其匮乏,所以将三国的木塔纳入到一个统一的范畴内整体研究是当今三国学者最有效的研究手段。
    • 潘慧敏
    • 摘要: 帕拉王朝于8—12世纪统治印度东北部,佛教艺术璀璨夺目。缅甸与之相邻,历史上曾经流行大乘佛教,乃至带有密宗色彩的阿利教。在缅甸蒲甘王朝的历史遗存中,依然可以看到帕拉艺术的踪迹。譬如阿比雅达那寺的壁画、博物馆中的金铜造像与法器,以及与菩提伽耶的摩诃菩提寺如出一辙的建筑。
    • 陈冰
    • 摘要: 大漆具有独特的材料属性、技术语言和艺术表现。漆画是以大漆作为媒介,以丰富的表现形式、千变万化的美感见长。在现代多元化的审美语境下,漆画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样式。其中,无勾勒晕金漆画则是建立在传统的技艺之上,既传承与发展了传统技法,又满足了现代审美需求。无勾勒晕金漆画常以花卉、花鸟、鱼虫为题材进行创作,从而使画面细节精细、脉络清晰、线条流畅,呈现出金碧辉煌、熠熠生辉的视觉效果。唐卡绘画同样有着相同的视觉效果。将晕金漆画与唐卡绘画相结合,两者共同的工艺优点和材质融会贯通,为漆画创新题材提供可能性,具有新的艺术表现效果。
    • 马宗洁
    • 摘要: 东汉月支高僧支娄迦谶翻译的《道行般若经》阐明金为造佛像的必要条件、佛涅槃后因念佛而造模拟佛身相的佛像、供养佛像可得福报、释迦牟尼佛和化佛均有金色身、金有福报的寓意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为金币上的佛像提供了教义依据。金币上的佛像符合《道行般若经》中的“成佛像有金说”、佛身金色、金有福报的寓意等教义内容,形象地传达供养佛像得福报的宗教理念。2世纪迦腻色迦一世金币双面的国王像和佛像生动地表现了世间福报最大者(王)和出世间福报最大者(佛)的一体(金)两面(王和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东汉《道行般若经》中的“成佛像有金说”等相关教义内容进行经像互证,反映佛像金身的教义理论与实践在2世纪均已出现并应用于钱币领域,对于佛造像、钱币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 费泳
    • 摘要: 在佛教正式传入中土以前,西汉已出现了具有佛像特征的模式化铜人像,出于各种原因,学术界对这些造像属性的解释观点不一。本文依据文献中有关印度和中国最早出现佛像的记载,将现存汉代铜人像与佛像进行样式比较,讨论其与佛教存在的关联。
    • 李崇寒
    • 摘要: 弗利尔美术馆常设展中,“来世轮回:古代中国玉器”“艺术与工业:侯马铸铜坊”“极乐之愿:古代中国佛像”“世界中心:中国与丝绸之路”“立章定制:宋代艺术”“眺外顾内:中国王朝末期的艺术”构成古代中国艺术6大主题,展厅依次分布在博物馆北面入口左侧,观览顺序从最早的玉器开始,然后是商周青铜器、北齐佛像、盛唐器物、宋代绘画及明清瓷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