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瓣纹
莲瓣纹的相关文献在1973年到2021年内共计103篇,主要集中在工艺美术、化学工业、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篇、专利文献18668篇;相关期刊36种,包括南方文物、文物春秋、文物天地等;
莲瓣纹的相关文献由106位作者贡献,包括余家栋、穆青、叶文程等。
莲瓣纹—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8668篇
占比:99.45%
总计:18771篇
莲瓣纹
-研究学者
- 余家栋
- 穆青
- 叶文程
- 文亮
- 李科友
- 程立宪
- 范凤妹
- 赵安如
- 郑华
- 陈克伦
- 陈行一
- 丁炯淳
- 万德强
- 万良田
- 于孟卉
- 于飞
- 任汶
- 傅恩凤
- 冯宁
- 冯雷
- 刘劲峰
- 刘晓祥
- 刘林
- 刘益昌
- 刘礼纯
- 刘裕黑
- 刘遵祖
- 华新
- 叶英挺
- 吕成龙
- 吴东海
- 吴志红
- 吴江
- 吴秀华(绘图)
- 吴红艳
- 周文昭
- 唐宏杰
- 唐昌朴
- 夏文峰
- 孟原召
- 宋良璧
- 尹刚
- 帅倩1
- 张化祥
- 张卫
- 张嗣介
- 张宇
- 张明
- 张翌
- 彭明瀚
-
-
项坤鹏
-
-
摘要:
1970年10月,在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基建工地上发现一处唐代窖藏,出土文物达千余件[1],其中的鎏金舞马衔环纹银壶、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鸳鸯莲瓣纹金碗等均是世所罕见的精品。与璀璨夺目的金银器相比,兽首玛瑙杯虽然光华内敛,但珍贵程度却不遑多让。兽首杯通体用赭褐色夹带橙、白缟纹的玛瑙制成,形状如伏卧的羚羊首,两只修长而弯曲的角蜿蜒向后,伸至杯口凸弦纹处,角背雕螺旋纹。兽目圆睁,双耳后抿。口鼻部镶金帽,双唇闭合,两鼻鼓起,唇边的毛孔、胡髭纤毫毕现。特别的是,金帽可拆卸,内部有流,杯中液体可由此流出。
-
-
-
-
摘要:
此为背屏式造像碑,浅浮雕一佛二胁侍菩萨,三尊皆置于火焰纹背光前。主尊附圆形头光,内刻莲瓣纹,脸型方正饱满,笑容温暖祥和,外披袈裟,内着僧衹支(僧尼五衣之一,为一种溲«掩腋衣),袈裟衣纹呈U字型。右手于身前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结跏趺坐,袈裟下摆层层叠叠呈三角形悬挂座前。
-
-
-
-
陈克伦
-
-
摘要:
瓷器上的莲花装饰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以莲瓣纹为主要形式见于南方青青瓷。进入隋唐五代时期,饰有莲花纹样的瓷器逐渐遍及南、北方各地窑口。至宋代,莲花装饰在瓷器上的表现更加多样化,如定窑、耀州窑的刻划荷花纹,磁州窑、吉州窑的彩绘荷花纹。元代,新兴的青花瓷使莲花装饰又有了新的形式。
-
-
李笙清
-
-
摘要:
武汉博物馆收藏的这件宋龙泉窑莲瓣纹碗(见图),高6.3、□径14.7、底径4.6厘米。器物为侈口,厚唇,深腹。通体施粉青釉,釉色青中泛粉,釉质细腻,光润洁净。圈足无釉,足底部露出磨砂。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龙泉窑多采用圈足内放置垫饼垫烧,故器物外底无釉。
-
-
杨俊艳1
-
-
摘要:
龙泉窑是宋代兴起的江南青瓷名窑。北京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宋元时期龙泉窑青瓷,虽数量不多,但品类丰富,品质优良。这些瓷器胎体精细,釉面莹润,装饰手法有刻划、露胎、模印、镂刻、堆塑等,工艺精湛,代表了龙泉窑青瓷的发展艺术水平。结合北京地区出土的其他龙泉窑青瓷进行综合分析,宋元时期的北京已经成为了龙泉窑青瓷消费的重要市场。这些器物对于探讨龙泉窑青瓷在北方地区的流通与消费情况起到材料补正作用。本文选择部分器物,供读者窥其风貌。
-
-
-
-
沙家櫪(文/图)1
-
-
摘要:
过去人们认为定窑是受邢窑影响,或有定窑是在邢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说法,这是五、六十年代的论点,那个时代有它的历史局限性不足为怪。可如今查阅历史文献,就会发现,自初唐显庆四年(659年)编著的《唐本草》里就已经对定窑白瓷有明确的记载,孙思邈也在永淳二年(682年)发表的《千金翼方》里同样明确定窑白瓷的作用。我们的古陶瓷学者没有关注过药典,就像没有关注过唐诗宋词一样,明明北宋诗人张先(990-1078)在他的《劝金船·流杯堂唱和翰林主人元素自撰腔》词中描写过“绿定见花影”,(参见2018年8月5号今日头条发表的“重大发现,谁帮我们破解了尘封千年的绿定”)却说绿定史无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