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釉
青釉的相关文献在1965年到2022年内共计499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体育、工艺美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2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4413篇;相关期刊143种,包括南方文物、文博、文物天地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02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等;青釉的相关文献由54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建伟、李震、陈定荣等。
青釉—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4413篇
占比:96.95%
总计:14867篇
青釉
-研究学者
- 王建伟
- 李震
- 陈定荣
- 雷国强
- 叶英挺
- 施群
- 包启富
- 张海军
- 叶佩兰
- 叶晓平
- 张兆松
- 徐仁雨
- 施佩
- 李昊冰
- 杨晓燕
- 王伟伟
- 王毅
- 贺鹏
- 郜骅
- 马未都
- 丁银忠
- 乐素娜
- 余家栋
- 侯晓东
- 冯先铭
- 冯小琦
- 刘君义
- 刘晓东
- 刘礼纯
- 刘裕黑
- 卢建国
- 吴军明
- 吴力平
- 吴艳芳
- 周健儿
- 周方武
- 周灵
- 周辉
- 周长源
- 定荣
- 平友舜
- 张嗣介
- 张建群
- 彭善国
- 彭治国
- 徐结根
- 方益进
- 朱文立
- 李亮东
- 李伟东
-
-
包启富;
董文婕;
董伟霞;
于欢;
刘君义
-
-
摘要:
探讨了影响仿南宋官窑青釉配方组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如SiO_(2)/Al_(2)_O_(3)、K_(2)O/Na_(2)O摩尔比、Fe_(2)O_(3)等因素对其性能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SiO_(2)/Al_(2)_O_(3)摩尔比为7.5,K_(2)O/Na_(2)O摩尔比为9,Fe_(2)O_(3)的摩尔含量在0.15mol~0.2mol时,获得了良好的粉青裂纹釉面效果。
-
-
包启富;
董文婕;
董伟霞;
刘君义
-
-
摘要:
笔者采用白云石、方解石、紫金土等主要原料制备仿南宋官窑青釉。在最优配方基础上,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工艺条件及烧成制度对南宋官窑青釉的发色与开片效果产生了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釉层厚度在1.5~2 mm,还原温度在1030°C,烧成温度在1230~1240°C时制备出釉面效果较佳的冰裂纹青釉效果。
-
-
王依农
-
-
摘要:
雍正十三年(1735),唐英作《陶成纪事碑记》,列录“仿古采今”诸釉色共五十七种,并述各釉大概。全文一题一述,条理分明,是研究清三代御窑品种及工艺最为重要的文献之一。但因年深日久而漫漶弊误,今对文中的部分釉色指认仍存疑议而尚待厘清,本文现稍试讨论数种。一、青金蓝釉与青点釉雍正御瓷有“青金蓝釉”一种,此釉色青白相间,灿烂淳穆,极具动感,民国人称其为“鬼脸青”。
-
-
江城
-
-
摘要:
右江青釉石(又名“青釉绿彩陶”),因以青绿色调为主而得名。青釉石有着硅化质地,尤其是青绿部分的硅化程度更高,近玉化。青釉石水洗度好,石肤光洁细腻,石形饱满,体量多在30cm左右。青釉石以造型石为主,以类摩尔石造型为佳。表现好的青釉石,自成一体,犹如雕塑、陶器一般,石肤细柔爽滑。青釉石出形者,线条走势流畅,气韵华贵,也有的奇形殊态,独具一格。据当地石友称,思林段出产的青釉石不仅数量较多,且品质较佳。
-
-
包安琪;
跳跃(图)
-
-
摘要:
“倒注液体,翻转不漏”说的是“倒流壶”之巧妙,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青釉提梁倒注提壶,就是一大典型。其壶身未设壶盖,只在壶底有个梅花孔,由此将水倒入,注满壶身,直到水从壶口溢出,才算将壶装满。翻转壶身,不需要加塞子,壶底也能滴水不漏,若将壶身微微倾斜,水就能从壶嘴正常流出。
-
-
周馨;
张茂林;
汪丽华
-
-
摘要:
从瓷釉元素组成、显微结构、元素价态等多个方面因素总结了我国古代青瓷釉呈色机制的研究现状,评述了呈色机制研究中使用的科学手段,简要论述了不同方法在铁元素化学价态表征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展望了今后的研究应用方向.
-
-
照耀;
ZS412(图)
-
-
摘要:
1955年,南京光华门外大校场赵史岗4号墓的清理现场,考古人员在墓主人头前的砖台上发现一件青釉虎子,因其器腹上有"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和"制宜"的铭文,遂定名为"赤乌十四年款青釉虎子",也称为"青瓷虎子"。赤乌十四年款青釉虎子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高15.7厘米,长20.9厘米。
-
-
-
-
-
摘要:
此藏品高19厘米。长沙窑位于湖南长沙北郊30公里左右的石渚湖至铜官镇一带,故又名铜官窑,是唐代南方规模巨大的青瓷窑场之一。长沙窑始于初唐,盛于中晚唐。其烧制出来的瓷器品种丰富,美观精致,实用性强。这些瓷器在青釉下加绘彩色花纹,冲破唐以前单色青釉一统天下的局面,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是我国釉下彩绘瓷的第一个里程碑,为唐以后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我国彩瓷工艺的骄傲。
-
-
-
-
摘要:
哥窑青釉鱼耳炉于宋代制成,高9厘米,口径为11.8厘米,足径为9.6厘米。此炉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簋,呈"S"形,上敛下丰,圆润饱满。炉腹两侧对称置鱼形耳,下承以圈足。通体施有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织如网的"金丝铁线"开片纹,使素净的釉面富有艺术美。此鱼耳炉属于清宫藏品,清代乾隆皇帝对其颇为赏识,曾在摩挲把玩时拟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镌刻于炉底。诗云:伊谁换夕薰,香讶至今闻。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
-
-
-
毛杰英
- 《'02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
| 2002年
-
摘要:
河南黑釉天目瓷,在宋代瓷艺百花苑中,可谓独具风采,进而使河南黑釉瓷发展到一个繁荣昌盛的新阶段,并为河南陶瓷史增添了一束鲜艳的奇葩.现将河南黑釉瓷器的兴起、发展与演变,繁荣和昌盛及其独特的风格作些简述.
-
-
毛杰英
- 《'02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
| 2002年
-
摘要:
河南黑釉天目瓷,在宋代瓷艺百花苑中,可谓独具风采,进而使河南黑釉瓷发展到一个繁荣昌盛的新阶段,并为河南陶瓷史增添了一束鲜艳的奇葩.现将河南黑釉瓷器的兴起、发展与演变,繁荣和昌盛及其独特的风格作些简述.
-
-
毛杰英
- 《'02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
| 2002年
-
摘要:
河南黑釉天目瓷,在宋代瓷艺百花苑中,可谓独具风采,进而使河南黑釉瓷发展到一个繁荣昌盛的新阶段,并为河南陶瓷史增添了一束鲜艳的奇葩.现将河南黑釉瓷器的兴起、发展与演变,繁荣和昌盛及其独特的风格作些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