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越窑

越窑

越窑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458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工艺美术、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0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26222篇;相关期刊153种,包括南方文物、文博、文物天地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5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2007'中国·越窑高峰论坛、'02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等;越窑的相关文献由45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刚、周少华、魏建钢等。

越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0 占比:1.65%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6222 占比:98.32%

总计:26670篇

越窑—发文趋势图

越窑

-研究学者

  • 李刚
  • 周少华
  • 魏建钢
  • 叶文程
  • 周燕儿
  • 林士民
  • 郑建明
  • 涂师平
  • 章金焕
  • 谢纯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刘法星
    • 摘要: 秘色瓷是越窑青瓷级品之一,在“秘色瓷器”诗中,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刘法星并总结出秘色瓷的基本特征:最早出现于大中年间前后,兴盛于晚唐五代。2017年11月25日秘色瓷与柴窑学术研讨会成功举行,并总结出秘色瓷古今地位的重要性:不仅是制瓷烧造历史上的一个巨大飞跃,而且秘色瓷进贡次数多,进贡时间最长。当时晚唐五代越窑秘色瓷是唯一官方史料明确记载的越窑“秘色瓷器”。据文献记载,相传晚唐五代时吴越国王钱缪皇帝命令窑工烧造的瓷器专供钱氏宫庭所用。
    • 徐乔
    • 摘要: 有人认为:一部中国史,半部是陶瓷,在英文里中国和陶瓷更是统一称为China。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浙江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近代学誉世界的陶瓷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陈万里认为“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从良渚文化的黑陶、灰陶、红陶和彩陶,到德清黑瓷,以及后来的越窑、龙泉窑,大量事实充分说明了浙江在中国陶瓷史中的地位。在这漫长壮阔的陶瓷历史里,其实也有我们临安浓墨重彩的一笔,一个主烧青白釉瓷,兼烧黑釉瓷,青白釉与黑釉同窑共烧的窑口——天目窑,凝结着古代临安劳动人民的智慧。
    • 桑月侠; 山日钦; 吴军明; 郑乃章; 黄松松
    • 摘要: 借助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仪(EDXRF)、热膨胀仪以及分光光度计等测试手段,在对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的唐五代时期普通青瓷、秘色青瓷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越窑秘色青瓷烧制的关键工艺参数,重点开展了越窑秘色青瓷的复烧工艺实验,并进一步验证了匣钵材质、装烧方式等对装烧青瓷呈色的影响,初步探明了越窑秘色青瓷的烧成工艺和呈色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唐五代时期秘色青瓷与普通青瓷中Fe_(2)O_(3)的含量无明显差异,说明Fe_(2)O_(3)的含量不是影响二者呈色的主要原因;判断复烧之后的瓷质匣钵装烧秘色青瓷采用口沿釉封属于F_(TMS)类,其余均属于F_(PTP)和F_(WPT)类,瓷质匣钵口沿封釉有效阻止了冷却过程中外部富氧空气进入匣钵内部,避免装烧青瓷表面未完全固化的釉层产生二次氧化,这是秘色青瓷呈色不同于普通青瓷的主要原因。
    • 邱晓柳; 杨欣然
    • 摘要: 越窑青瓷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瓷瓯、瓷埙、瓷腰鼓是宁波古代三种越窑青瓷乐器,对其造型艺术、功能属性、音乐特色进行文献整理和深入剖析,有助于越窑青瓷乐器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宁波作为越窑青瓷中心产地,与东亚海上陶瓷之路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越窑青瓷乐器是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使者,推动了世界文明的交融。
    • 吴军明; 桑月侠; 郑乃章; 郑建明; 吴琳; 山日钦
    • 摘要: 越窑青瓷是我国最早烧制成熟的青瓷器,其中使用瓷质匣钵烧造秘色青瓷是越窑独特的烧造技术,为揭示越窑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的唐五代时期匣钵的工艺特征及其对装烧青瓷的影响,采用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仪(ED-XRF)、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现代测试分析手段,对后司岙窑址出土的唐五代时期瓷质匣钵、普通匣钵、普通青瓷、秘色青瓷进行了元素组成、显微结构、吸水率等测试分析。同时采用分光光度计,对该遗址出土的唐五代普通青瓷和秘色青瓷表面色度进行了测试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唐五代普通匣钵的基体部分和瓷质匣钵组成相似,采用了SiO_(2)含量约为75%、Al_(2)O_(3)含量约为16%,且与青瓷胎体类似的当地冲积粘土类原料;而唐五代瓷质匣钵中TiO_(2)和Fe_(2)O_(3)的含量高于青瓷胎体且差异略大,说明青瓷胎体淘洗工艺更加严格。其中普通匣钵内存在大量平均尺寸在530μm左右,且具有颗粒级配呈现一定规律的夹杂粗颗粒,是一类为增加普通匣钵使用寿命特意拣选添加的高硅质原料,增加了匣钵的透气性、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从而延长匣钵的使用寿命;唐五代瓷质匣钵的气孔率为1.61%、吸水率为0.73%,低于普通匣钵8.18%和4.28%,而体积密度为2.22 g·cm^(-3)高于普通匣钵的1.99 g·cm^(-3),且导热性能高于普通匣钵,有利于减少匣钵内外温差、缓解温度滞后现象。另外,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的秘色青瓷使用气孔率较低的瓷质匣钵,并进行口沿封釉,有效降低了装烧青瓷釉在冷却过程中被二次氧化的程度,提高了匣钵内气氛的稳定性和青瓷釉层中Fe^(2+)的含量,改善了其呈色稳定性和外观效果。同时秘色青瓷釉层略厚,减少了胎体对产品外观的影响,增大了釉面折射率和明亮度,使其在CIE色度空间中相比普通青瓷处在更偏蓝绿色区域。
    • 万剑; 周艺红; 梅娜芳
    • 摘要: 越窑青瓷是中国璀璨器物文化的代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引领世界瓷器文化。隋唐时期越窑青瓷以明州港为始发港、外销港,以东北、东南、西南航线为艺术传播路径,其所到之处的造物艺术、瓷器艺术均受熏陶和影响。古代越窑青瓷所蕴涵的中华文化意蕴,似乎在不经意间来到了各个文明之间,跨入了异域的精神和思想文化之中,影响着世界瓷器艺术的发展进程。本文将隋唐时期越窑青瓷艺术与高丽青瓷、高棉青瓷、福斯塔特瓷器艺术进行对比,探讨了中国古代瓷器艺术的世界传播交流影响,为新时期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提供思考。
    • 丁雨
    • 摘要: 唐朝陆龟蒙《秘色越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秘色虽非“色”,但秘色对釉色的追求,却引领了中国瓷器色彩的最高审美标准。越窑、汝窑、龙泉窑、南宋官窑……在青瓷的南北巡回之间,皇家独享的清雅品味日渐下行扩散。
    • 肖汪冬; 张玉坤; 张威; 李林蓉
    • 摘要: 通过对唐宋时期越窑不同历史阶段煎煮器具的研究,掌握不同煎煮器具的发展脉络和特征,了解中药煎煮器具与中医学、工艺技术、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关系,试图厘清唐宋中药煎煮器具的演变历程.
    • 李婼妍; 张琼
    • 摘要: 越窑秘色瓷被古代文人们称之"千峰翠色""如冰如玉",在中国古代的瓷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主要简单阐述了秘色瓷的背景、工艺制作流程、秘色瓷的装饰元素,并思考了秘色瓷对现代设计的启发和探索.
    • 汤妮
    • 摘要: 作为高丽王朝延续了新罗时期陶瓷器技术和发展的产物,高丽青瓷既融合了外来文化,又极富韩国的本土特征,在中韩陶瓷交流历史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中国几个青瓷窑口对高丽青瓷的影响,以及高丽青瓷的产生与发展的问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