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南宋官窑

南宋官窑

南宋官窑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68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化学工业、贸易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2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6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南方文物、文物鉴定与鉴赏、东南文化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2014学术年会全国陶瓷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论坛、’12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宋代官窑及官窑制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南宋官窑的相关文献由162位作者贡献,包括叶佳星、叶国珍、周少华等。

南宋官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2 占比:84.92%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6.15%

专利文献>

论文:16 占比:8.94%

总计:179篇

南宋官窑—发文趋势图

南宋官窑

-研究学者

  • 叶佳星
  • 叶国珍
  • 周少华
  • 李辉柄
  • 唐俊杰
  • 李刚
  • 李家治
  • 杜正贤
  • 叶宏明
  • 李伟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钟艺; 金楠
    • 摘要: 南宋官窑是中国宋代“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五大名窑之一,其烧制工艺和文化艺术美学,在当代艺术创作的多元构成趋势下,在跨区域、跨文化、跨学科的艺术探索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艺术创作者的重要灵感来源。南宋官窑艺术遗产的传承与设计再造研究以南宋官窑为着力点,从发展历程、工艺特质、现代创新设计案例三方面,探索南宋官窑的传承和现代应用的策略,从而提升“江南艺术遗产与再造”的影响力和可行性。
    • 袁野
    • 摘要: 本文依据历代文献的记载并结合本人烧制哥窑型器物作品的经验,对哥窑的以下几个方面作出了研究和判断。(1)哥(官)窑型、龙泉哥窑不是传世哥窑;(2)哥哥洞窑、哥哥窑是元代仿南宋官窑;(3)传世哥窑不是瓷器,而是釉陶;(4)传世哥窑的窑址在杭州,年代可能在南宋修内司窑建立始,直至南宋末;(5)传世哥窑器是南宋官窑中缺陷美的巅峰艺术品类。
    • 丁雨
    • 摘要: 唐朝陆龟蒙《秘色越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秘色虽非“色”,但秘色对釉色的追求,却引领了中国瓷器色彩的最高审美标准。越窑、汝窑、龙泉窑、南宋官窑……在青瓷的南北巡回之间,皇家独享的清雅品味日渐下行扩散。
    • 包启富; 于欢; 董伟霞; 肖卓豪; 徐轶男; 程志鹏; 周健儿; 陈猛; 蔡仪
    • 摘要: 明代《遵生八笺》一文中提到“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近年来,随着杭州与龙泉两地出土考古资料不断丰富,南宋官窑与龙泉哥窑因外观特征相近而成为了当前古陶瓷界的研究热点之一.为更好区分两地青瓷,本文通过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仪器设备对杭州郊坛下南宋官窑和龙泉大窑、溪口瓦窑垟特征瓷片的瓷胎进行测试表征,对比分析两地瓷胎在原料选取、化学组成、制瓷工艺与外观特征、显微结构、物理性能之问的异同点.结果 表明,化学组成上南宋官窑瓷胎的Fe2O3低于龙泉哥窑,但由于南宋官窑中存在一定量的TiO2与Fe2O3混合呈色,使得两者瓷胎颜色相近;此外,南宋官窑与龙泉哥窑瓷胎相比,胎质较为疏松且组成上呈现高硅低铝的特点.
    • 郑建明
    • 摘要: 黑胎青瓷特指主要是南宋时期生产、与宫廷用瓷有着紧密联系的高质量、高档次青瓷器,其窑口主要涉及越窑、龙泉窑与南宋官窑,器物类型除日用瓷器外,陈设用瓷与礼仪用瓷占相当的比例,尤其是仿青铜的礼仪类黑胎青瓷器,产品质量高、造型端庄沉稳、装饰质朴无华,不仅代表了南宋时期青瓷烧造的最高水平,同时亦将中国传统制瓷业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时代上,除了作为主体烧造年代的南宋时期外,部分产品亦延及元明时期。
    • 周冬艳
    • 摘要: 文章对钱塘江流域青瓷历史文脉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对钱塘江流域地理位置的界定进行了说明;论述了钱塘江流域原始青瓷的发现和成熟青瓷的诞生;最后对钱塘江流域青瓷名窑口的区域性分布进行了具体阐述.通过对钱塘江流域青瓷历史进行梳理,为后续钱塘江流域青瓷文化传承路径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方竹韵
    • 摘要: 失传了800多年的南宋官窑名瓷在他手中被复原制作,那是一件轰动了世界古陶瓷界的大事;他作为"用杭州紫金土仿制南宋官窑"的发明人,荣获了国家发明二等奖;他被誉为"中国碎瓷王",其许多作品都是现代南宋官窑的经典之作;他曾先后在日本、美国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个展和联展,他的作品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德国总统罗曼·赫尔佐克等外国首脑,有的还被中国历史博物馆作为世纪陶瓷艺术珍品收藏。
    • 周冬艳
    • 摘要: 文章对钱塘江流域青瓷历史文脉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对钱塘江流域地理位置的界定进行了说明;论述了钱塘江流域原始青瓷的发现和成熟青瓷的诞生;最后对钱塘江流域青瓷名窑口的区域性分布进行了具体阐述。通过对钱塘江流域青瓷历史进行梳理,为后续钱塘江流域青瓷文化传承路径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李海霖
    • 摘要: 自北宋至南宋,龙泉窑制瓷所依附的瓷石资源和龙窑装烧等窑业技术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但是南宋胎釉工艺、制器意象却迥异于前期。北宋龙泉窑生产类越窑的浅白厚胎、淡青薄釉或翠青釉产品,南宋初年始转变为兼烧白胎与黑胎的乳浊厚釉产品,特别是在与南宋官窑制瓷工艺的交流互动之下,龙泉窑青瓷工艺得到全面快速的提升,产品胎薄釉厚、润泽如玉、臻于完美,成为传统青瓷工艺的集大成者。这一变化与宋室南渡、窑工南迁的大时代背景有着直接的关联。
    • 于欢; 陈猛; 周健儿; 董晓烽; 程家太
    • 摘要: 通过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仪器设备对杭州郊坛下南宋官窑和龙泉大窑、溪口瓦窑垟特征瓷片的瓷釉进行测试表征。结果表明,瓷釉L^(*)值、a^(*)值、b^(*)值及Fe_(2)O_(3)含量的相近是造成两者釉色相近的主要原因。但南宋官窑釉中气泡密集分布,尺寸在10μm左右,结合釉中未熔细小石英晶体的叠加效应共同增强了釉层的漫反射效应,导致釉面处于半无光的范畴,均有效增强了釉面的玉质感;釉式中Al_(2)O_(3)与SiO_(2)大都处于0.40 mol~0.54 mol及3.70 mol~5.20 mol的较小范围内,用料考究。龙泉哥窑釉中气泡多处于几十微米至几百微米的较大尺寸范围而略显疏松,结合较佳的瓷釉玻化程度均导致釉面的光泽度较高;且因窑口众多,釉式中Al_(2)O_(3)与SiO_(2)多处于0.40 mol~0.63 mol及3.50 mol~6.00 mol较大范围内。同时,南宋官窑釉中MnO的含量比龙泉哥窑高约1000μg/g,差距较大,故Mn元素可以作为区分两者瓷釉的指纹元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