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宋代官窑及官窑制度国际学术研讨会
宋代官窑及官窑制度国际学术研讨会

宋代官窑及官窑制度国际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0-09-26

主办单位:故宫博物院

会议文集:宋代官窑及官窑制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介绍研讨会上,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将介绍进行古陶瓷科学检测所得到的结果。在古器物部陶瓷组工作人员的配合下,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室对院藏40件原定为宋代官窑的瓷器、6件明代仿宋官窑瓷器、12件清代仿宋官窑瓷器及向上述单位借来的20件郊坛下官窑遗址出土的瓷片标本、80件老虎洞窑遗址出土的瓷片标本及26件杭州卷烟厂出土的瓷片标本进行了无损检测分析研究。
  • 摘要:本论文的目的在于揭示北宋官窑的所在地,实际上对一直否认北宋官窑位于沐京,认为北宋官窑在汝州的研究者的观点进行了反驳。在中国陶瓷史研究上,专门生产御用瓷器的御窑具有重大的意义.御窑生产的所有瓷器质量上乘,与普通民窑不同,御窑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都由朝廷进行严格的管理,而此类御窑最初始于北宋官窑.严格来讲,有关北宋官窑,目前能够确定的只有北宋官窑设立于北宋末期徽宗年间的事实.
  • 摘要:“官窑”是一种专称,宋代文献已经给出了标准。笔者认为废次品打碎后掩埋不是官窑的一种制度,而是官窑废次品处理的一种极个别现象。龙泉窑于北宋中期开始即已大规模生产,越窑因为各方面原因而逐渐衰落,导致南方的制瓷中心向龙泉窑转移。通过对龙泉哥窑黑胎青瓷和杭州南宋郊坛下官窑的比较研究,两者无论从窑炉结构、制瓷工艺、烧造方法还是产品的胎、釉、器形等方面,均基本一致。
  • 摘要: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宋官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由于文献记载语焉不详以及考古发现的局限性,致使在宋官窑研究中存在许多至今悬而未决的问题.为了彻底弄清宋官窑的问题,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对院藏所有原定为宋官窑的瓷器进行了科学测试,从胎体、釉料化学成分等入手,进行探索分析和研究,再结合传统目鉴方法,以求走出相关的误区,为清晰辨别北宋、南宋两窑的产品找出可靠的依据。
  • 摘要: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与官、哥、定、钧诸窑齐名于世.唐宋时期盛行窑以州为名,汝窑因位于北宋时期的汝州故名.宝丰清凉寺汝窑址的发现与发掘,找到了汝窑窑口,为传世汝窑瓷器的鉴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而且从地层上确定了汝窑瓷器的年代,发现了烧制汝窑瓷器的作坊和窑炉,这对于深入探讨汝窑的发展历史、制作工艺和窑场性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 摘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宝丰清凉寺汝窑址的发现和发掘,首先明确了传世汝窑器物的产地;其次,为迄今为止定名为汝窑产品的器物提供了可靠的比定依据;再次,出土大量不见于传世汝窑的新器形和新纹样,大幅度更新了迄今对汝窑的认识;第四,发掘清理出窑和作坊遗址,出土的各种窑具,为了解汝窑生产技术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最后,从处理次品的方法和陶范成型等方面,反映出此后官窑的一些特征,为汝窑的定性提供了新的线索.依据文献,清楚可知“澄泥为范”是南宋官窑青瓷的一大特征。而南宋官窑“袭徽宗遗制(或故京遗制)”,则北宋的官窑“澄泥为范”的可能性也应极高。
  • 摘要:汝窑、张公巷窑和南宋官窑是近年来陶瓷界普遍关注的几个窑口.汝窑曾为北宋朝廷烧造御用瓷器,被明清文献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张公巷窑的发现更引起古陶瓷界的高度重视,将其与继汝窑之后的北宋官窑联系在一起;南宋官窑则是宋室南渡后"袭故京遗制"而建立的窑场,包括修内司窑和郊坛下窑.汝窑、张公巷窑和南宋官窑的发现,为宋、金时期陶瓷工艺的传承和官窑制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汝窑作为宋代北方青瓷最高成就的代表,对宋室南渡后的宫廷用瓷产生了深远和广泛的影响,南宋官窑就是在继承汝瓷的基础上,进而成为中国青瓷的巅峰。张公巷窑是金朝海陵王迁都开封前后由汝州设立的窑场,其令人耳目一新的产品特点,既反映了金代制瓷工艺的成就,也是不同民族融合的象征。
  • 摘要:本文通过与明代制度的比较来阐述一些对宋代官窑制度的初步认识.官窑供应的瓷器,分为宫廷用和官府用两部分.从世界上现仅存的74件宋代官窑器来看,无论是“汝官窑”传世品,还是宝丰清凉寺窑址、汝州张公巷窑址出土物,抑或是杭州老虎洞窑址、郊坛下新窑窑址出土物,都并非宫廷宴会用器皿,而是多以祭器为主,且器物种类很少。老虎洞窑址、郊坛下新窑窑址的窑体和制作作坊的规模也较小。
  • 摘要:宋代官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瓷窑之一,由官府直接营造,专为宫廷烧造御用品.从文献记载考证,宋人顾文荐著的《负暄杂录》,叶真著的《坦斋笔衡》这两部宋人笔记中,都记录了北宋官窑与南宋官窑。目前故宫博物院有宋代官、哥窑瓷器,共计108件,绝大多数为清宫旧藏品。传世宋代官窑瓷器造型的特点有瓶、洗、盘、碗、花盆和盏托。传世宋官窑瓷器,一般胎体厚重。胎色以黑胎及深灰色胎体为主,胎体上施釉较厚(经朱伯谦先生介绍要上4次釉)。釉色有粉青、灰青(包括深灰、浅灰)及较少的米色釉。受北宋汝窑的影响,宋官窑瓷器多数采用了支钉支烧的技法烧制。
  • 摘要:汝窑址发现于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1999年经考古发掘确认其具体位置在清凉寺村内.老虎洞窑址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凤凰山与九华山之间一条溪沟西端的一山岙中。将汝窑和老虎洞窑瓷器分瓶壶类、碗盘类、瓤炉类、花器类及其他类五类。汝窑和老虎洞窑瓷器的器类尽管有一部分不同,但大部分还是相同的。汝窑和老虎洞窑瓷器的胎、釉也很有特点,汝窑疏松,老虎洞窑部分疏松;釉颜色,汝窑实际上是以天青、粉青色为主;老虎洞窑则是以粉青、青灰色为基本色调。汝窑、老虎洞窑瓷器大约主要是突出釉的装饰效果,有装饰花纹的器物及花纹内容均不多。汝窑使用的是半倒焰式的馒头窑,老虎洞窑则用的是龙窑,窑炉形制截然不同。
  • 摘要:在陶瓷史的发展进程中,釉的发现和使用可谓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釉是玻璃质物质,施釉的陶瓷器,即在瓷土或陶土形成的坯体表面进行玻璃涂层.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铁。胎釉中含有1%-3%的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即形成青瓷。所谓素烧,是指在800℃至900℃的温度下使坯体烧成并干燥的技术。素烧一般不拘泥于800-900℃的温度,相反在这个温度下也有可能烧得很坚硬。
  • 摘要:东京彩虹美术财团收藏着一件青瓷瓶,为近代以前传入日本,一直作为茶室的花瓶使用.青瓷瓶腹部圆鼓,日本茶道之人惯称为“下芜”。庄重有力的器身令人印象深刻,器口潭状,颈部舒展,足部略大,给人以稳定感。这件青瓷瓶在日本曾经被认定为南宋修内司官窑的代表作品。经老虎洞窑址的发现,有学者推定这就是文献记载中的修内司官窑。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均一贯烧造黑胎青瓷,这件国宝青瓷瓶不符合这一点。日本曾经把这件青瓷瓶认定为修内司官窑作品不单是从烧造窑址的角度考虑,而是紧密结合了南宋官窑与龙泉窑双方的历史渊源才得出的结论。
  • 摘要:此文阐述了官窑尤其是宋官窑和与之相关的汝窑、张公巷窑、传世哥窑等一些相关问题.宋代的官窑是烧造专门品种的瓷窑,对宋官窑这个名称本身没有疑问,但有关宋官窑的存在和所在地区争议却很大。历史上曾出现过另外一些官窑,这些官窑,不一定全是烧造瓷器的窑场,有的生产陶器,有的制作建筑用陶质材料。郊坛下官窑可说是宋代官窑研究中争议最少的窑场,建立于杭州南郊的郊坛下官窑的基本情况较清楚,文献和考古实物相互印证。
  • 摘要:我国宋代"五大名窑"闻名中外,传世文物一向珍同拱璧.假使单独观其釉色,除"定窑"以其白瓷取胜外,其余名窑均属青瓷体系,.由于青瓷的发展历史最久而且制作十分困难,无论胎质、釉质、燃料、火度、窑型,乃至烧成气氛与釉层厚度的不同都会影响青瓷的色调.今日所见的南宋官窑窑址,无论是发现最早的郊坛下官窑址,或是近十几年来发现并已发掘的杭州老虎洞窑址,其中出土的残器瓷片,大量还是以粉青、米黄色青瓷为主流。
  • 摘要:宋代是我国瓷器大发展的时期,宋代瓷窑有官窑与民窑之分,官窑是从烧贡瓷发展而来的.唐代的越窑青瓷与邢窑白瓷,根据文献记载以及考古资料证明,在当时就大量向朝廷进贡.宋代由于宫廷的特殊需要,贡瓷已经不能满足,所以一种专门为宫中需要而生产的官窑就随之应运而生.根据文献与清宫旧藏以及窑址考古发掘三者相印证,宋代官窑应包括北宋的汝窑、钧窑和南宋的修内司窑、郊坛下官窑四窑。
  • 摘要:本文主要以汝窑为中心,比较汝窑、耀州窑与南宋官窑在烧成技术、生产器种和器形上的异同,试论这三者之间的技术系谱关系及其器种与器形上的变化与成因。汝窑天青色青瓷,一般认为受到五代、北宋初期耀州窑青瓷的技术与装饰风格影响,而耀州窑的天青色青瓷,又是源于模仿越窑秘色瓷而来,得以追索出从越窑到耀州窑,从耀州窑到汝窑的陶瓷风格的连续性。汝窑在耀州窑的技术系谱基础之上,极力追寻技术与风格的革新,包括多使用陶范成型技法、芝麻状支钉等支烧技法、匣钵装烧技术、天青色质量升级、仿汉代礼器等新器种等。
  • 摘要:本文为笔者考古随笔,介绍笔者从1986年北大考古系毕业后到杭州,20多年来参与了60多次考古发掘。通过研读前辈学者的文献,笔者倾向修内司窑在杭州的凤凰山一带,经过了充分的准备和周密的部署,从1998年5月开始对老虎洞窑址作大规模的考古发掘。1998年5-12月,1999年10月至2001年3月,对老虎洞窑址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除了部分地层被有意识保留以供后人研究外,揭露了该窑址的全部文化层。从老虎洞窑址南宋层遗迹的保存情况来看,龙窑为长条斜坡式,长约巧米,这种长度的龙窑在同时代的越窑系窑场中不多见。老虎洞窑址清理的馒头窑与河南宝丰清凉寺汝官窑窑址清理的馒头窑在外形与内部结构上都十分相似。老虎洞窑发掘出土的遗物品种丰富、造型优美、制作精良,代表了当时陶瓷手工业制作的最高水平。
  • 摘要:在中国陶瓷一万多年延绵不断的发展史上,宋代堪称一个高峰期.传世宋代官窑瓷器造型以盘、碗、洗等圆器较多,器身有葵瓣、菱花诸式,造型规整,做工精细。碗足多露胎,盘、洗以满釉支烧者为多见,器底支钉痕一般比汝窑青瓷上的支钉痕大且圆,呈黑灰色。亦有圈足垫烧者。宋代瓷器生产的最主要特点是开始出现了官办和民营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窑场.在造型方面,官办窑场按照官方出样烧造器形严整规范的器物,体现出古朴典雅的艺术风范;民窑瓷器造型则应市场需求讲究实用,器形灵活多变。在装饰方面,官窑瓷器崇尚素雅,以釉质取胜,其选料精细,反映出宋代上层社会追求细润净洁、淡雅含蓄的艺术品位;民窑瓷器则在装饰上另辟蹊径,将人们喜闻乐见的装饰题材刻划、模印或绘画用于瓷器上,呈现出淳朴、豪放的艺术风貌。
  • 摘要:本文论述对北宋官窑的研究,一处名窑的确立,要具有三个要素:一为文献记载,二为窑址遗存,三为传世古物。传世官窑瓷器进行比较研究,郊坛下官窑发掘品支烧方法与南宋郊坛下官窑圆洗的支烧法相同。准确地讲,北宋官窑遗存尚未发现。考古发掘成果证实,北宋时,为朝廷烧制瓷器的窑在汝州宝丰清凉寺,这里不仅有丰厚的制瓷资源,还拥有一批具有高超制瓷技艺的优秀工匠,且已烧制出优雅精致的天青釉瓷。它具备按照朝廷用瓷理念建立官窑的条件。
  • 摘要:本文拟从分析北宋官窑设置的理由出发,探讨将汝州张公巷窑认定为北宋官窑的可能性是否存在,进而论述汝州张公巷窑在陶瓷史上的意义。被命名为北宋官窑的官窑存在于北宋末期,但此事仅能从古文献记载中得以证实。徽宗的艺术活动广泛,除青铜器之外,还涉及书法、绘画、音乐、诗词、建筑、造园等。徽宗的艺术理念,究其根本,是徽宗意欲将艺术活动规范化的艺术意志的显现。基于包括徽宗在内的北宋历代皇帝对礼仪制度的建设与追求,在汝窑瓷器上已经初步实现了瓷器造型与青铜器造型的统一。
  • 摘要:本文阐述汝窑及南宋官窑的制作,借着千百年来青瓷烧造经验的传承,对于窑内气氛的掌控及釉料配方的改革,各自创造出独树一帜的釉色。清凉寺汝窑虽以民窑为基础,但针对北宋皇室需求而制作的贡瓷,简练优美的器形、精致的装烧工艺、“雨过天青”如玉般温润的釉质,展现着制作团队为迎合皇室高规格要求的成果。汝窑青瓷的温润典雅,取代了轻巧洁白的定窑白瓷,薄薄的蓝色釉层覆盖在浅灰色的胎骨上,隐隐呈现出粉红的色调,晶亮稀疏的大气泡,则印证前人所谓“寥若晨星”的特色;造型多承越窑遗风,兼有仿自中外的玻璃及金属器风格。而极有可能是南宋修内司官窑的卷烟厂出土标本,铁黑色的胎质,厚实的釉层中气泡小而密集,器物造型除了大体承袭汝窑的遗风,又在同类型器中另行研发而有超越汝窑之势,且黑胎厚釉形成的紫口铁足而略显敦厚凝重的氛围,却又颠覆了汝窑浅灰胎、薄釉,强调器物形与色皆美的特质。汝窑及南宋官窑在胎、釉及造型上的呈现,都可以构成分辨两者的基本元素。
  • 摘要:汝窑和南宋官窑的青瓷均为以模具规规矩矩拉坯成型,经素烧,再施以青釉进行烧造的。特别是在修内司官窑,其青瓷是经过反复施釉之后才烧成的。从出土瓷器的断面可以判断青瓷釉形成的层位。为得到青瓷釉的天青色釉色,需要严格控制其烧造温度,所以,测定窑内烧造温度的火照就不可或缺。汝窑窑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火照。汝窑在小型的椭圆形窑中还使用密闭匣钵来避免温度的急剧变化。南宋官窑烧瓷使用的是龙窑,用长的窑来缓解温度变化,以使青瓷釉呈现最好的颜色成为可能。无论如何,以上方法均体现了汝窑和南宋官窑对青瓷呈色的重视。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