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化学工业>2015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
2015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

2015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15-10-26

主办单位:上海古陶瓷科学技术研究会

会议文集:2015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阿玛拉·韦斯特位于苏丹上努比亚的尼罗河北岸,是新王国时期由法老埃及控制的一个地区.在发掘期间发现的陶器包括了传统的努比亚和埃及造型风格的器皿,它们是用当地的粘土,也有一些从埃及和或许是从近东引进的原料制造的.几种迈锡尼器皿的数量可观的碎片最近被发现,包括几件近乎完整的"镫形罐".这些用于盛放和运送香油的容器原产于迈锡尼文明时期的希腊,从格调上看可以确定年代为晚希腊迪克青铜时代文明的中叶.青铜器时代晚期的迈锡尼器皿在东地中海被找到了.大部分是希腊的出口货.但是在这个时期仿制品也在塞浦路斯、地中海东部沿岸和埃及造了出来.本项目有9个在阿玛拉西发现的碎片进行薄片岩相分析,察看哪些器皿是否是当地的仿制品,并确定那些从地中海引进的器皿的由来原产地。
  • 摘要:位于中国福建省的宋代(公元960-1276年)建阳窑在整个东亚的茶鉴赏家中间是闻名遐迩的.它们的黑釉茶盏通常是黑色中有杂色斑,红褐色斑点或条纹,和/或银灰色像兔毛状的花纹("兔毫"釉)或是油珠("油滴"釉).文章集中对收藏的三十片碎瓷片进行工艺研究,以及定性和定量的薄片岩相研究,再加上胎和釉的图像分析.目的是将"兔毫"和"油滴"这两种产品进行比较,测定其变化.建阳瓷由高温烧成的富铁胎体和一系列富铁和富钙氧化物的硅酸盐釉,并通过谨慎控制着晶体的成核和生长而制成的。
  • 摘要:尽管做了有大量的化学分析,但是杭州官窑瓷胎仍然有些扑朔迷离.与较早的汝窑和同时代的南宋越官窑的同类物品相比,来自杭州官窑、老虎洞还是郊坛下的瓷片都有比较粗糙的胎,表明其成分有很大的变化.这可能认为其原料加工和生产质量控制的总体水平较低,同时这一解释似乎与他们作为南宋朝廷的官方用瓷的地位相悖.在本研究中,使用岩相-地质考古学的方法而不是较为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与野外地质学结合起来,探索杭州地区的原料的特性,以了解官窑瓷胎及其生产的特点.
  • 摘要:忠孝洞陶瓷村是在高丽王朝向朝鲜王朝转变时期最重要的遗址之一。而保持高丽传统,陶工们成功地研发采用合适的粘土材料生产了硬质白瓷。将高铝含量粘土充分瓷化的烧成参数至今尚不明了,对于这种新的原料在以后的窑炉建筑群中被更广泛地使用的可能性也同样不了解。它描绘了坚持不懈地奋斗了几十年在当地独立自主地开发一种新产品的罕见事例。
  • 摘要:在科技考古和古陶瓷研究领域中,X荧光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作为小型化的手持式X荧光仪是新近发展的受欢迎的设备:有较好的科技性能,重量轻,尺寸小,便于到工地和现场应用.BRUKER公司生产的TRACER Ⅲ-SD是一款手持式小型X荧光仪.其核心部件包括小型X光管,工作负载可达40KV-10微安.探测器采用高分辨,电致冷"硅漂移探测器"(Silicon Drift Detector),极大地改善了探测灵敏度和高计数率性能.对能量为5.9KeV的X射线,能量分辨率为145eV(FWHM).系统最高计数率可大于100kc/sec.TRACER配有一个小型真空泵,在测试样品和探测器之间产生一个真空,真空度可达4-5Tor.X光管发射的X射线以45度入射到样品上,探测器和样品间夹角为45度.X射线束斑面积为3mm×4mm.质子激发X荧光(PIXE)测量是在复旦大学进行的,采用改进的外束PIXE技术,从串列加速器9SDH-2得到能量为3.0 MeV的质子束作为入射束.分析样品发射的X射线用Si(Li)探测器测量.探测系统对能量为5.9KeV的X射线能量分辨率(FWHM)为165eV.测量的能谱用GUPIX程序处理.为了保证测量的可靠性,每次实验都用标证样品GSD6进行检验.本文将报导用TRACER测量古瓷器化学组分的结果和PIXE的测量结果进行一些对比。PIXE方法和XRF技术测量陶瓷样品的深度不同。鉴测Tracer Ⅲ-SD测量陶瓷样品的误差范围,用Tracer Ⅲ-SD测量了金村窑青瓷样品的胎和釉的化学组分。TracerⅢ-SD的工作曲线是开放的,可以用必要的标样加入工作曲线。应用范围取决于标样的元素种类和范围。
  • 摘要:笔者研究发现越窑釉色是多样性,如:黑、紫红、绿、青、天青、青黄等,乳浊天青釉是其中之一.五代越窑秘色瓷乳浊天青釉二件标本,如下:1、五代越窑天青釉莲纹絊形碗:色乳浊天青釉,外莲瓣纹饰,碗内有乱絲纹,形制为钵.依据底足支烧泥点为麦粒状特征,为五代晚期产品.2、五代越窑青釉水波、如意纹尊残件:色乳浊天青釉,底座为波浪纹与如意纹饰,上部残缺。依据底足支烧泥为点状特征,胎色与越窑相同,五代早期产品,经高科技热释光测试,距今约1100年,眼学、科技二者相符。越窑乳浊色天青胎釉与汝窑胎釉化学组成分析对比结果为越窑低铝14.63与汝窑高铝28.08差异很大。叶真曰:遂命汝州造青窑器始于何时?对汝窑研究爱好者一大课题。笔者从越窑和《坦斋笔衡》等文献及实物信息告知,此时帝皇喜好秘色瓷乳浊天青釉色,因古秘色此时已衰落,诏工近地烧制按样索取,遂命汝州造青窑器之由渊源。本文对汝窑青瓷釉的胎釉化学组成亦进行了分析。
  • 摘要:政治实践在物理形态空间的运作轨迹,不仅指建筑空间,也指行为空间,权力运作不仅具有象征功能,也具有实践意义.由唐至元,景德镇瓷窑历经民窑→贡窑→官窑→御厂,御厂作为皇权运作的空间形态,既包括了物理形态的建筑特征,也包含了意识形态的等级特点,其规划营造,观形察势、因地制宜,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至善境界.空间成为权力传达的工具,甚至成为某种制度,影响身处其中的人们,起到禁戒的目的。明代选择景德镇珠山修建御厂,以官署建筑和作坊建筑为主,位于镇区中央高地且坐北朝南,体现了居中则贵、居高则霸的空间伦理,凸显皇家威严。御厂居交通中枢便于人员货物集散,居高临下俯视四周民窑,必然产生“势场”感应,不仅在行为上限制了窑工,还从心理上拟制了窑工。皇权垄断政治、经济、文化的资源,形成了社会的等级差异和非均衡的空间格局,凭借其控制力构建统治秩序。景德镇御厂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属性,衙署建筑特征体现了特殊的社会功能,影响资本和工艺的结合,其格局、过程、功能的多维祸合,揭示御厂规制不仅需要皇权的威严,而且需要宗法的机制,赋予制度的约束功能,从而影响工匠的行为,创造稳定社会环境,形成特殊的文化景观。
  • 摘要:传统观念认为越窑是民窑,无官窑,或者官搭民窑.《余姚县志》记载:"唐宋时置官监窑,秘色瓷初出上林".此文献明确告知,有官置窑、官监窑务,不知此"官"有多大?是中央以上,还是州以下地方官?官置窑务始于何时?为什么秘色瓷初出上林?传统以《荈赋》:谓器择陶拣,为何去陶称瓷秘色?置官监窑与瓷秘色有何关系吗?诸多谜团与困惑需要找寻到唐五代本朝确凿的文字记载证据佐证解读.笔者收集发现唐宋时五方越窑青瓷墓志铭文中发现:有关罗、俞氏二家族的五代人,任不同官吏职责,都冠有“省衔”、“省作头”、“省瓷窑”、“都勾押行首”之职。唐代中央机构于上林设“省瓷窑”,二家族墓志文和官坊标本得到相互佐证,有官吏置窑,发现始于唐长庆至太和年。唐五代有三省六部体制,“省”即为中央机构性质投资置窑,罗、俞二家族所置窑,冠“省衔”作头,与众多州、县官级以下置窑贡瓷性质不同。于唐代上林设立“省瓷窑”置窑投资人地位发生变化,与众窑不同,集一流工匠,不惜工本,改革创新,精湛工艺,研制特著瓷匣钵工艺方式,在较强还原气氛下烧制出的一种青中泛湖水绿的瓷器,应是追求类冰似玉、千峰翠色典型自然素朴之大美的珍品,烧制后经拣选、贡御用瓷,别立一新的专用称谓:即瓷秘色。“瓷”之名源出于此“省瓷窑”。
  • 摘要:晚唐上林湖越窑的“瓷胎匣钵”与封口涂釉具有改善烧成温度和气氛的作用,达到提高釉中Fe2+浓度,能烧制出青绿色高质量产品。但是“一匣一器”必然导致工艺复杂,成本高企,使得这种技术不能普遍采用,因此烧制优质的青瓷十分难得,秘色瓷是优质的越窑青瓷。实验通过控制烧成制度等工艺过程,分别制备高浓度Fe2+或Fe3+模拟瓷釉样品,据此在CIE1931色度坐标中定位越窑青釉瓷的色度分布形态,指出秘色瓷或越窑优质青瓷呈色区位。为评价越窑青瓷釉色提供了方法。
  • 摘要:东亚是世界上陶瓷烧成工艺具有悠久而且辉煌的历史的一个地区.史前和古代的中国是陶瓷技术创新和取得辉煌成就的主要中心,它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东亚其它地区的陶瓷烧成工艺的发展.与现今的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相邻的现代的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南部就是这些地区之一.俄罗斯远东地区南部的考古记载显示了反映地区特点和外部影响的陶瓷烧成设施的具体变化.人们可以通过遗存的不同种类的陶瓷烧成设施来概括地描绘出当时文化的概貌.根据考古学和人种志学的记载,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南部,有几种不同类型的陶瓷烧成设施被确认。在古金属时期的晚年、渤海时期和1920世纪的传统高丽文化中,所建造的隧道式的倾斜的横焰窑炉的模式似乎正在向中国的龙窑和最早的高丽隧道窑的方向演变。简洁的倒焰窑模式似乎与中国北方的馒头窑有关。鞋蝎文化中的垂直的直焰窑与中亚古陶瓷窑炉具有最大的相似性。
  • 摘要:宋元之际,是福建南平茶洋窑生产陶瓷器的鼎盛时期.此时,正是福建经济文化发展的黄金阶段,如《宋史·地理志》记载:"民安土乐业,川源浸灌,田畴膏沃,无凶年之忧."南平茶洋窑为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主要生产生活日用器皿和茶具为大宗,兼烧陈设供器、玩具等.产品釉色有黑釉、青釉、青白釉、绿釉和釉下彩绘等.随着福建对外港口的崛起,南平茶洋窑生产的产品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大量销往国外市场.本文仅就南平茶洋窑的外销瓷略做阐述.茶洋窑生产的青釉产品,在日本有出土,并有相当数量传世的茶碗、盘,这类施淡暗黄褐色釉,器内刻划莲、荷、鱼草加蓖点,器外刻划条纹,底足露胎的青釉器。有的学者称“安窑系青瓷”,日本学者称为“珠光青瓷”。珠青瓷,故被日本学者称为“珠光青瓷”。近年来,内外的考古资料和收藏鉴赏资料发现,茶洋窑产品在南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均有出土。
  • 摘要:粘土烧制品是在女真时代(十三世纪)滨海州地区(Primorye)遗迹中最为大宗的材料.Ekaterinovskoe古镇是东夏获充分研究的古迹之一.它位于Guerrilla河滩(Suchan河滩)内的滨海州地区(Primorsky)的Partizansk区.高高的土桩篱笆在小山之间围成方圆27公顷的山坡地区.在山坡上人造的梯田上有民宅、商铺和管理机构的建筑.在开展对Ekaterinovskoe古代定居地的工作中,研究了68个对象.其中有46项是陶器.陶器制品是所发现的古迹中数量最多的一个品种.在Ekaterinovskoe古代定居地以及所有各个女真定居地收藏的大部分陶器制品都是在高速陶轮上制造的.部分容器被成功地修复.其它的陶瓷,根据残存的主件、底部和器壁的轮廓可以归为一定类别的容器.根据女真时代陶器的形貌特征识别一定比例的容器的分离部件后会遇到这种情况(Tupikina,1996.page 8-10,23-26).对于Ekaterinovskoe古镇定居地来说发现其中大部分为花瓶容器残片(32件).这些容器是高口的长卵形的瓶身,主件的外观是挺直.它们的容积是从l升到3~4升不等.经常可以看到在这些容器有沉积物—烧煮的痕迹.最有可能,它们大多是用作炊具的.有部分的这种容器用作储存液体或物品.Tamga形的特征—一个卐字出现在这些容器的壁上.有时在这些容器的壁上装饰有波浪形,横向的玻璃态的细槽.Ekaterinovskoe古镇居民点的轮制陶器具有较高的质量。岩相分析表明,测试的部分样品中含有20-30%的天然碎石的砂,它是用作调和剂的。
  • 摘要:本论文主要分析探究两件烧造于乾隆七到九年之间的洋彩套瓶及转心瓶之工艺技术.套瓶,特别是转心或转旋瓶类瓷器,包括转足碗、转心瓶、转旋笔筒、冠架等,是乾隆朝瓷器烧造技术的高峰,被称为鬼斧神工.这一类奇巧的转心瓶类瓷器其烧造技术向为陶瓷学界所关心.转心瓶瓷器类型多元,其制作工序复杂者,乃结合各类烧造技术及机械工艺,包括釉上、釉下彩、镂雕、刻划、内外瓶接合、转动机构等.其困难之处在于内外瓶之烧造结合或黏合,特别是支配旋转关键的颈部与底座,必要能设计良好的转动机构、精确的楔合尺寸及精细地控制烧造温度.惟转心瓶常因其珍贵而未能拆卸,所以无法详细地探究其内部结构和材料特性.本研究主要即以X光透视影像术及自建之X光CT系统检视前述二件套瓶/转心瓶瓷器之内部结构,以了解其结合与旋转机构。
  • 摘要:十八世纪初欧洲瓷器的发明是陶瓷使用史上的转折点.作为最坚硬的陶瓷材料,瓷器可以制成各种各样极其丰富多彩的器物使用.事实证明,它非常适合在石膏模具中注浆成型,也适宜制造形状复杂的花边和玲珑装饰制品.奶白陶或奶白色陶器,以比较低的价格获得了某些瓷器的优良品质。瓷器需要特殊的原料,尤其是矿藏相对稀少的高岭土。事实上奶白陶比其他陶瓷材料更加适合大量生产,从而进一步降低了产品的价格。对于能否建立奶白陶器产品的化学构成。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数据的分组是否和讨论中的厂家相对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选择了两种无损分析方法,PIXE(粒子诱导X射线发射分析Particle-induced X-ray emission)和PIGE(粒子诱导γ射线发射分析Particle-induced gamma-ray emission )。PIXE-PIGE并用的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对于大范围的元素,从钠原子直至最重的原子的光谱都敏感。在评估过程中,元素被假定为是以氧化物形态存在的。这一测量过程是非破坏性的。这些器物一般都被釉覆盖,这些釉阻碍了任何表面敏感测试方法的分析。其解决方法是进行钻孔取样,或针对釉层意外脱落的微小面积损坏部分进行分析。使用亚毫米级的质子束,直接对准损坏的区域和容器底部在使用中剥落了釉层的部位进行分析。研究对象的材料也足够均匀,故而这种测量结果是具有代表性的。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显示了对特定生产商的特征分组方法是切实可靠的。只有一家生产商数据显得有些离散;然而这一发现与其记录中寻找最佳组合的努力是一致的。
  • 摘要:许之衡一个星字,辟开古建黑釉新天地.古建黑釉,特指非人工绘饰,是黑釉中氧化铁自然结晶的肌理.宋以来传世品系有兔毫、油滴、曜变,这类釉色《饮流斋说瓷》谓,紫黑之釉满现星点.己故陶瓷学者大陆冯先铭和台湾刘良佑称星盏、《中国工艺美术辞典》收录〈星盏釉〉词条,本研究亦表赞同星盏Gware,glitterware、星釉GG,glitter-glaze之称.星釉,即古建黑釉出星釉相之属.星釉谱系清晰朗现黑釉依形、色双轴进化出星的轨迹。本文尝试从形解构星釉,由星釉点斑而星盏整体,探索星釉大美之所以然。解构要先了解结构。黑釉通常由两种以上矿物组成,矿物是一种固态结晶物。高温时,矿石原子具备脱离原来晶体结构的能量而到处游离,釉药开始熔融;升温时釉药态相由固相而固相液相共存,而液相,降温时则相反。当原子忙着解构晶体、改变矿石态相,原子外层的价电子也忙着互相亲合、结构新晶体,冷凝后就是看到的点斑肌理fleck。点斑肌理是结晶作用的产物,釉层气泡则是驱动结晶作用的引子。热能使气泡浮上釉表,泡破顺势带出的黑釉熔浆,直接与釉面先生成晶体再反应,键结新晶体。黑釉熔液一边结晶一边流动,流动的晶流有的推挤、有的汇聚。推挤的晶流降温后形成不规则形点斑,汇聚的晶流亲合成晶流群,看似一个晶流,却是由许多晶界分明的小晶流组成;而晶界晦明的晶流群,本着晶体亲合再结晶的特性,晶流群上再破泡结点,键结斑核、核箍。
  • 摘要:浙江湖州、德清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西部,山上有丰富的瓷土、烧料,山下河网密布,运输便利,制瓷条件非常优越.以德清为中心、包括湖州南部地区在内的浙江北部东苕溪中游是商周原始瓷窑址的重要分布区,无论是烧造时间、生产规模,还是器形种类、产品质量等方面,在浙江乃至全国都是一枝独秀。自2007年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东苔溪中游发掘出一系列先秦时期窑址群。本研究以该地区窑址新发现的原始瓷样本为研究对象,采用外束PIXE技术研究了夏代晚期湖州瓢山窑、夏商之间的湖州北家山窑、商代早期湖州南山窑、周代德清火烧山窑、战国时期德清长山窑和战国时期德清亭子桥窑烧造的中国原始瓷胎和釉的化学组分。运用主成分分析系统性地研究了六个窑口原始瓷胎和釉的异同,并进一步研究了测得的德清、湖州原始瓷样品和文献报告中的中国南北方遗址出土的原始瓷样品之间的化学组分的异同,以期揭露浙江湖州、德清地区先秦时期原始瓷的技术演变和发展过程。
  • 摘要:“灰被天目”指的是元代后期到明代初期在福建省南平市茶洋窑烧制的黑釉茶碗。灰被天目的施釉方法是用同一种类的釉上了两遍。第一遍上釉较薄,然后在其上面再上一次同样的釉。该研究通过制作实验得到证实。灰被天目的釉调分为两类,体现在茶碗外腰部釉色的不同。灰被天目腰部的釉层很薄,根据其釉色的不同可分为二种:褐色和透明的黄绿色。在该研究中将褐色的称为“A类灰被天目”、将透明黄绿色的称为“B类灰被天目”。通过模拟实验和灰被天目再现实验得以判明,关于灰被天目施釉方法,以往的解释是错误的。证明重叠上二种釉(含铁成份多的釉和含铁量少的釉)的观点是错误的。而是同一种釉分两次上。实验还判明了A类灰被天目和B类灰被天目的不同就在于其采用了不同的冷却法。A类灰被天目采用的是A自然冷却法,B类黑釉茶碗采用的是B还原冷却法。笔者推测,还原冷却法由建窑先采用,从建窑延传到茶洋窑。可以断定,无论是建窑的建盏、茶洋窑的仿建盏还是灰被天目均属于同一个陶瓷技术体系。
  • 摘要:在坯体上依次施加底釉、面釉,釉层经烧成熔合后呈现丰富的色彩变化,具有艺术美感。这种装饰技术最早见于唐代北方窑场,陶器中有“唐三彩”,瓷器则有“黑釉花瓷”,吉州窑黑釉茶器成为宋代器物美学重要组成部分。吉州窑历史及其瓷釉呈色机理己有诸多报道,在此基础上设计工艺实验进行模拟复制,并初步讨论相关装饰技术。吉州窑面釉有高SiO2, CaO,低AlO3特点。其中控制CaO, MgO,Fe2O3及P2O5的变量能产生多种面釉。除了釉料组成差别,加工工艺行为也是影响釉面色彩的重要因素。多因素、多变量以及随机性构成变化丰富、独具特色的吉州窑古瓷风貌。
  • 摘要:中国历代色釉分为低温色釉和高温色釉,其中颜色釉作为在装饰瓷的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关于诸多的色釉化学组分和配方不少单位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作为釉下彩青花色料都停留在研究它采用何种天然钴矿类型,这主要过去研究对象都经高温烧制而形成青花釉,所以只能关注的青花料中着色元素(钴,锰和铁)相对含量,不能涉及到完整的化学组成或其配方.
  • 摘要:南方地区普遍采用龙窑形制作为烧造瓷器的窑炉结构,古代窑工采用向窑内投柴的方式获得高温.那么呈箱式长条形的龙窑窑室内温度如何分布?造成温差的原因有哪些?烧制技艺对窑内温度分布是否存在影响?如何影响?古代窑工如何利用烧制技艺实现目标温度和利用窑内窑位?文章选取始建于清代并流传至今的位于龙泉宝溪的"金品龙窑"作为研究载体,设计了"在传统龙窑烧造技艺下对窑室内的温度测试"实验.对于传统烧制技艺进行全程记录;测温实验采用产品批号MA 201108产品规格为Φ60测温环,测温范围1100℃~1450℃,在装窑时一同装进匣钵内,出窑后用游标卡尺测得测温环的外径,通过换算得到的温度即为测温环所在位置在烧成全过程中的最高温度.绘制龙窑实验部分俯视图和剖面图;统计窑头和各个投柴孔的累计投柴时间;对采集到的温度数据进行分类分析,绘出龙窑三个维度剖面的温度分布图,分析窑内温度分布状况;将纵剖面温度分布状况与投柴孔投柴累计时间结合分析,探究投柴时间与窑内温度的关系。
  • 摘要:青白瓷是宋朝(960-1279)和元朝(1279-1368)的主要陶瓷品种之一,它的名称源自其釉的特有的颜色,它是淡蓝绿色(青)和白色(白)的混合体.优良的青白瓷件因其纯白而半透明的胎和玉一样的光泽和细腻的釉而著名.青白瓷首次出现在宋朝以江西省景德镇周围地区为中心的瓷窑,从而延续了唐朝(618-907)"南青北白"的说法,即"青瓷出自南方而白瓷出自北方".根据历史的记载,青白瓷最初是为仿制玉器的美感和质地而生产的,以供平民百姓和高端人士日常使用.青白瓷在中国好几个不同地区内的许多窑炉都生产。青白瓷窑址己经在福建、广东、广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都有发现。不可否认,景德镇生产的青白瓷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艺术技能上都比它们胜过一筹。瓷胎的坚固的质量在它们中间是首屈一指的。中国人的制陶方法对越南陶瓷制品施加了巨大的影响。越南的青白瓷碗无论从造型还是釉面上看,都是属于典型的宋代瓷器,越南陶瓷肯定被列入中国经典的容器造型图库之中。这也同样适用于被中国人使用的设计图案图库。Tongking港(河内)和占婆在中国和南海之间的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上被建立了起来。从汉朝开始进口中国陶瓷是大量的和持续的。因此,中国陶瓷对越南的影响是巨大的。
  • 摘要:环氧树脂粘结剂广泛使用于文物修复,但环氧树脂变黄经常导致修复部位变得明显突出,这成为修复技术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在修复界引起广泛的重视.为解决此问题,本文对于FD-2紫外吸收剂进行了实验,无机紫外吸收剂具有寿命长、成本低的优点。至今FD-2紫外吸收剂己经具备在古陶瓷修复中推广的条件。它的缺点在于,本试剂是不透明的,故只能在环氧树脂粘结剂和色层间使用,而不能对于己经上色的部分(如仿金层等)外面进行喷涂,故推广有局限性。
  • 摘要:考古陶瓷是一种由结晶相和非结晶相互组合的复合材料,并且通常有一个或多个薄层材料覆盖材料(泥釉、瓷釉,珐琅……).这些不同的覆盖层不仅提供了密封的性能和往往具有更好的耐磨性能,而且它们还具有装饰作用.特别是顶层,它是覆盖层的可见的表面,具有确定陶器的外观作用(颜色、光泽等等).在过去几个世纪里,陶瓷技工们的技术诀窍已经在实现这些薄薄的装饰覆盖层上展现了出来.由此,人们可以理解之所以要采用所掌握的一切现代手段来测定它们的重要意义,其原因就是要揭示陶工们是如何能够生产出这样的产品,从而帮助完善关于在当时那些社会中达到的技术水平的知识.它也是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来跟踪技术演变和研究在同一时期的社区之间,或在更大程度上乃至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关于鉴定考古陶瓷的矿相以及它们的分布状态的全场方法的能力表明其对精确地破解古陶瓷制作过程和揭示其物理性能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方法,由此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创造那些陶瓷的古代文明。
  • 摘要:唐代郏县花釉瓷与宋代禹州钧瓷之间的关系,涉及到钧瓷历史的渊源和传承、钧瓷的烧造年代以及钧窑的发展历史,是钧瓷界、学术界长期具有争议的话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郏县黄道唐窑遗址为中心的唐代古窑址的发掘,尤其是郏县黄道唐窑遗址的发现和陶瓷残片的出土,在中国陶瓷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李国桢教授等人及《中国陶瓷史》认为这是古陶瓷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发现,郏县唐代花釉瓷开启了窑变艺术的先河,和宋代窑变钧釉有近似之处,,为"钧瓷始于唐"找到了依据.从而,学术界将唐代花釉瓷称之为"唐钧",以对应"宋钧".要证明唐钧为其后宋钧的盛世提供了动力和源泉,还必须从科学领域深入研究.山东硅酸盐设计院运用现代检测技术,对郏县黄道窑唐钧的化学组成和显微结构进行科学测试和研究,并对唐钧、宋钧进行组方试烧,经刘凯民先生鉴定认为,实际配釉实验结果与理论研究结果完全相符,进一步证实了唐钧与宋钧分相乳光釉的源流传承关系,揭示了唐钧与宋钧早期历史的根、叶渊源.唐钧是钧瓷的萌芽,其独特的釉上施彩斑的妆饰技法是宋钧窑变艺术的前奏,且与五代、宋元钧釉一脉相承.郏县唐钧在钧瓷发展中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必然,也应验了李国桢教授"唐钧是因,宋钧是果"的科学推断.
  • 摘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四川省的西北部.2014年,特拉华大学(美国)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成都)开始联合调查现存的人种志意义上的陶瓷作坊.由于中国许多传统作坊早己消失,或在从手工制造向工业工厂转型的过程中变得现代化,还有许多其他作坊正处在关闭的危险之中.笔者拜访了一位嘉绒藏族陶工(名为阿扎),对他制作的陶瓷制品以及他的小作坊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他在阳光下晒干粘土,锤打成粉末,将其过筛,移除粗粒直至仅剩细腻的粉末,加水,然后揉捏粘土使其变得更有粘性,使用这些粘土原有的成分,不添加掺合料。所有的产品借助模具和成套小型工具手工成型,他在自己的屋外建立了一个小型窑炉,挖入山坡,凿空一块山体,然后在两边砌石墙并加上石顶,只留前面敞开。烧陶1-2小时,然后让器物在原地冷却,第二天再移动它们。岩相薄片显示烧制的陶瓷材料中包含α石英,丰富的斜长石,许多变质岩屑,丰富的黑云母、白云母和绢云母,一些赤铁矿块,还有通常部分或完全烧焦的有机物。这位陶工己被授予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但这一称号并没有带来任何经济支持。如果有经济支持则可能可以吸引年轻人跟随他做学徒。因此,当这位年迈的陶工停止烧造之时,他所代表的这一制陶传统也将终结。
  • 摘要:近三年来,在汝州市古将台附近,群众盖房不断出土瓷片,在挖桩坑中出土不少天青、粉青、豆青色碎瓷片,这些既不是文庙窑址的废弃物,也不是张公巷窑址的废弃物,如果是上述两窑的废弃物,那此处出土的大量瓷片均不是这两窑的.从出土的窑具、瓷片看,此处无疑是一处窑址,从出土的瓷片看,它可能就是柴窑遗址,由于它处于汝州古点将台附近,笔者把此遗址命名为汝州市将台柴窑(疑似)遗址.唐、五代、宋、元时代,窑址均不在城内,如在城内发现窑址,无疑是官办窑址,将台窑址在古汝州城内,是官办无疑。将台窑址出土的窑具、瓷片不是文庙窑址的废弃物,也不是张公巷窑址的废弃物,如果是,出土的瓷片应是汝瓷片或北宋官瓷片。更不是民窑瓷片,出土的这些精细的碎瓷片应有可能是柴窑瓷片。将台窑生产的瓷器应有可能是后周皇宫的御用瓷。赵宋取代后周后,为了消除后周的影响,废柴用定,把柴瓷从宫廷全部销毁,所以,宋中、后期柴瓷就很难见到。由于天青釉的魅力,皇室又在汝州建青窑,恢复天青釉生产。除宋时汝州范围外,其他地方基本上没有发现能配制天青釉的原料,这也是明、清两代在景德镇御窑厂没能恢复汝窑的原因。
  • 摘要: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著名的青瓷窑系,形成一定规模于唐~五代,发展于北宋,南宋中晚期后走向极盛,至元代开始较多地烧制大件品物,取得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明代早期龙泉窑仍向宫廷供瓷,明中期以后至清末逐渐衰退,民国时期复苏,解放以后恢复大规模生产,走向中兴.龙泉窑窑址分布广泛,以浙江省龙泉市境内的窑址最为密集,大窑龙泉窑遗址是龙泉窑的起源地和中心产区.以前对于大窑窑址分布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琉华山的西北侧,即以大窑村为中心的吞底、上村屋后、学校后、新亭、叶坞底和高际头村、样吞头村等地。2013年11月龙泉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对位于琉华山东北侧的地舍村进行窑址踏查。新发现地舍村外围农田坡地中有宋代一元代窑址群一处,共包含至少2个窑址点;元代至明代窑址群一处,共包含至少2个窑址点;另外在地舍村村民居住区发现窑砖和瓷片堆积,估计至少存在2处窑址点,时代约在南宋一元代.农田坡地中的1号窑址群目前暴露在山坡处的堆积层厚度有1.8m左右,尚未见底,产品主要分两宋之际、南宋中期至元代两个时期.
  • 摘要:冲绳的复杂与多元文化的历史使确定岛上瓷器的组成与原产地成为一个难题.在本研究中,对具有历史意义的七个不同的冲绳地点发掘出的17至18世纪陶瓷,利用基于X射线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这项研究的实施是为了了解冲绳过去的陶瓷制造技术,同时找到区别冲绳主岛(冲绳本岛)与冲绳石垣岛上制作的陶器的方法.这两个岛相距411千米,被认为具有地质学上明显不同的粘土矿源.然而,因为风格上强烈的相似性与岛间的贸易,在这两个岛上制作的人工制品很难被区分出来。因此,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pXRF)和X射线衍射(XRD)被用来帮助确定特性与区分陶瓷.此外,利用随机森林的方法得到的pXRF数据的统计分析,被用来对已知的原产地簇的数据进行分组,以此建立一个模型或许能够确定未知来源陶瓷的原产地.这个研究是首个对17至18世纪冲绳陶瓷的综合性科学研究.冲绳的贸易往来和各种各样的陶瓷风格使确定原产地变得相当困难。在这个研究中,对17至18世纪冲绳的陶瓷首先用元素分析和矿物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总体表征。它们的烧成温度确定在1100-12500C之间。来自不同考古遗址的陶瓷残片中发现了Ca,Sr和Y相对含量的差别。于是,pXRF结果被用来创建一个预测的统计模型,借此可以确定未知陶瓷的原产地。这一研究具有开创性,并己经涉及了许多冲绳机构的合作。
  • 摘要:东西方远隔数万里,贸易路线曲折漫长,但至少自战国秦汉起,亚欧之间已经有贸易货物辗转交换.在漫长的历史中,我国的漆器,同丝织品、黄金、瓷器等货物陆续传入东北亚、东南亚、中亚及其他一些阿拉伯国家,然后再由这些"中间商"传入欧洲.这就是闻名海内外的"丝绸之路".而中国漆器和瓷器对西方产生真正的影响,主要是从16世纪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而展开的.习惯性认为,瓷器是出口的大宗商品,漆器似乎只占一小部分的内容.然而经过研究发现,来自远方的瓷器搭配了漆器家具,正是构成了欧洲宫廷"中国风"装饰的主要内容.这两种材质的器物,引起了"瓷器热"和"漆器热".漆器与瓷器作为不同材质的物质文化,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欧洲,都有互相影响的因素存在,也对西方产生了重要的文化影响,同时一些漆工艺延续至今,对陶瓷修复的材料和工艺方法都有深远的影响。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