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化学工业>2007'中国·越窑高峰论坛
2007'中国·越窑高峰论坛

2007'中国·越窑高峰论坛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绍兴
  • 出版时间: 2007-10

主办单位:绍兴市人民政府;浙江省博物馆

会议文集:2007'中国·越窑高峰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4-11世纪越窑青瓷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流布,大体可以分为晋、唐、辽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之考古学材料多寡不一,反映的现象也各有不同。以往越窑瓷器的研究者,大多只对具有编年意义的辽墓材料稍有关注,对于全面认识越窑瓷器而言,这显然是不够的。本文不揣谫陋,搜集相关资料,述其大略。
  • 摘要:@@2003年6-8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广州番禺区新造镇的小谷围岛(珠江的江心洲)之青岗发掘了南汉烈宗刘隐之德陵。刘隐初为唐丰州刺史,于唐哀帝天祜二年(905年)为清海军节度使。后梁开平三年(909年)被封南平王。乾化元年(911年)被封南海王,是岁卒。刘隐统治时期尚未称帝,死后由其弟南汉高祖刘龚(911-942年在位,917年称帝)所追封,故德陵的修建或在刘龚统治时期。由于德陵多年来遭到严重破坏,文物被盗一空,墓室曾被村民用作防空洞。但在发掘墓道南端时发现一个“器物箱”,内存有190件青瓷罐和82件釉陶罐,排列整齐有序。这些青瓷器“眙质坚硬,釉色青中闪灰,晶莹透亮,是五代青瓷中的上品”。这一发现无疑是为研究五代青瓷提供了一批极为重要的资料,也使人们联想到20世纪50年代发掘南汉昭陵出土的大量青瓷及夹耳盖罐。
  • 摘要:@@越窑是中国古代陶瓷生产历史长河中早期阶段最重要的窑口,孕育越窑的杭嘉湖平原又地处沿海地区,因此,越窑的外销在中国古代早期的海上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外销的发展直接反映了中国早期对外贸易的兴衰。同时,越窑的外销对其本身的发展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 摘要:@@1998年,印尼渔民在爪哇附近领海发现一条沉船.德国捷臣洋行闻讯后即授权德国海德堡大学和德国LTD海底探险公司,共同与当时执政的印尼政府签约进行打捞,打捞工作在2001年基本结束。该船取名“黑石号”是因为沉船所在的地名是Belitang Breakston。
  • 摘要:@@唐末宋初是越窑烧造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越窑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它发展历史上的最高峰,其影响力也达到了最大。历年来在吴越王族墓葬中出土了以越瓷为主的大量瓷器,它们不仅见证了越窑走向兴盛,而且因为这些墓葬多有纪年或可考相对纪年,也为唐末宋初期间越窑不同器型、不同装饰手法的分期断代等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 摘要:@@属于丘陵地带的台州是一个多山靠海的亚热带地区,燃料、水资源较为丰富。一度被学界认为是“无瓷区”的台州,随着近几十年来的田野考古与调查,不断有窑址被发现,于是台州窑业的面貌开始逐渐清晰起来,使得学界对于台州窑业的认识不断丰富。就目前已被发现的70多处窑址来看,台州的制瓷业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生产。可以认为,自台州先民在台州出现并定居以后不久,就开始从事窑业活动。
  • 摘要:@@根据考古资料,福建地区自南朝始烧青瓷器,此后青瓷器的生产一直延续到清代。其中的前段大体为南朝至北宋时期,主要是受到越窑的影响;北宋以后则是来自龙泉窑的影响。福建南朝时期的窑址,目前仅发现分布于福州(怀安窑)、泉州(磁灶溪口山窑)两地区,数量也很少,产品皆青瓷。该窑址的发现未能完全解决全省各地出土青瓷器的窑口和产地问题。因此,有学者认为它们“属于越窑系统,并受到瓯窑和婺州窑的影响”,“两晋陶瓷产品主要由外省输入”。
  • 摘要:@@东窑是我国古代有文献记载的一代名窑。但查考有关古代文献,我们发现如下的情况。一是东窑不见于明代以前的文献记载。二是明代的相关古籍记载语焉不详。如成书于明洪武十二年的曹昭《格古要论》,不见“东窑”的记载,而有“董窑”条目,所谓“董窑,淡青色,细纹,多有紫口铁足,比官窑无红色,质粗而不细润。”又如明屠隆撰《考槃余事》,也不见“东窑”的具体记载,但有青冬瓷,青冬窑的描述,分别为“青冬瓷菊瓣水丞”、“青冬瓷天鸡壶”,“青冬瓷狮鼓镇纸”和“青冬窑瓷印”等器物。而其中的天鸡壶“底有一窍”且“工致精极”;而青冬窑瓷印“制作巧,纽色之妙,不可尽述”,堪与哥窑,宫窑的同类产品媲美。三是清代的陶瓷文献,以兰浦《景德镇陶录》对“东窑”最为言之凿凿:“东窑,北宋东京民窑也,即今开封府陈留等地。土脉黎细,质颇粗厚,淡青色,亦有浅深,多紫口铁足,无纹,比官窑少红润。”对照《格古要论》,兰氏对东窑器的描述基本上因袭其对董窑的描述,而对东窑的定义如此自信,不知何据?他还认为董窑就是东窑,并发了~大通议论:“《唐氏肆考》误以为董窑,又云‘核之董窑,似官,其不同者,质粗,欠滋润。’盖‘东’、‘董’声相近,唐氏半采《格古要论》,乃传闻之讹也。案古东器,虽有紫口铁足,无蟹爪纹,不逮官窑多矣,唐氏何得云似。《陶成记事》亦称东窑,载东青有浅深二种。唐氏于东青色则书冬青,何不自知东之讹董也,且今所仿东青器并无紫口铁足,或更加彩矣。”继之者,有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认为“仿柴者日东窑,宋建于东京,东青所有得名也。”《景德镇陶录》成书于清代嘉庆年间,其中还专门记载了清代御窑厂和一般民窑仿烧东窑器的事,“东窑器,镇窑专仿东青器,亦分精粗,有大小式,惟官古户兼造者尤佳,或讹冬青,或讹冻青,要其所仿釉色则一。”
  • 摘要:@@探索“柴窑”,需要一种勇气。千百年来,这一千古之谜由于缺少详实的记述和流传有绪的实物,一直成为探索者望而却步的雷区,使许多颇有建树的古陶瓷专家和学者,不敢轻易染指。但随着法门寺准确无误记述的唐秘色瓷的出现和河南清凉寺汝窑窑址的考占发掘,使人们几乎看到了破解这一千古之谜的一缕曙光,探索“柴窑”又成了许多古陶瓷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共同课题。探索、破解中国古陶瓷史上最大的谜案,亦成为古陶瓷研究者的共同目标。以相互切磋、相互补充、相互充实、去伪存真的科学态度,共同完成这一中国古陶瓷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使命。
  • 摘要:@@有关于“贡窑”、“官窑”的论述历来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但是对两者概念的界定仍然较为模糊,甚或将一些曾经为朝廷烧造过御用瓷器的贡窑(其性质是民窑),也被列入官窑之列,诸如“汝官窑”、“余姚官窑”、“龙泉官窑”之谓,似为不妥。
  • 摘要:@@浙江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瓷器生产地区之一。从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到唐五代时期的越窑青瓷,再到宋元时期的龙泉窑青瓷,在不同历史时期内,浙江各窑场生产的青瓷基本代表着中国古代青瓷的发展水平,这些窑场的产品特征及其生产历史也因此成为古陶瓷研究的重点。以往既不乏对浙江地区青瓷史进行宏观论证者,也有对浙江地区原始青瓷窑场与越窑场衰落原因进行专题探讨的,并且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谨在前人的基础上,从社会机制方面对浙江地区原始青瓷窑场与越窑场的兴衰原因进行尝试性的探讨。
  • 摘要:@@越窑是我国古代著名瓷窑,从考古学角度,它经历了“早期越窑”(即东汉至隋)、“越窑”(唐到北宋)二个历史阶段。本文所研究的“越窑”衰落的历史原因,主要指北宋时期的越窑。具体地说,越窑在北宋前期仍然继承了五代时期辉煌的制瓷历史,其产品继续贡奉朝廷也是有文献记录的,对外输出的数量亦相当可观。但到了后期,越窑由于各种政治等原因,逐渐走向衰落直到停烧。越窑制瓷历史悠久,在我国陶瓷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究其衰落原因,许多专家学者说法不一,本文试对越窑衰落的历史原因,略作探索,以供方家研究。
  • 摘要:@@上虞窑在瓷器烧造史上的地位相当高,说它是越窑的“魂”并不为过。有关于它的地位,作用及其与越窑的关系问题,以前我在别的文章中也有散述,只是主题不甚明确,想说的话没有直截了当地说出来,感觉到意扰未尽。所以,这次我把我以前考研越窑、上虞窑板块的心得,结合近几年来上虞窑考古发掘所获得的最新资料重新作了梳理和归纳,将上虞窑从越窑这个大背景中拎出来,用比较、分析和推理的方法来揭示上虞窑应有的价值地位,不为别的,只为不想让家乡的“上虞窑”淹没在越窑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 摘要:@@在中国古代青瓷研究中,越窑秘色瓷长期以来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然而,已解决的秘色瓷的相关问题不算多,甚至可以说对于秘色瓷的立足点——“秘色”——这一本体的涵义也没达成共识。目前,研究者对秘色瓷一致的观点为:一是秘色瓷为特定时期越窑青瓷中的精品;二是秘色瓷的“秘色”指釉色。除此之外,笔者对秘色瓷还有以下观点:一是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实物资料看,秘色瓷有两种以上的釉色;二是秘色瓷的涵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时代变化的。本文以上述的四点为前提,对越窑秘色瓷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 摘要:@@秘色瓷是晚唐、五代、北宋时期浙江越窑为贡奉目的而专门烧造的一种高级青瓷。唐代诗人曾将越窑青瓷比作“千峰翠色”、“秋水”、“冰”、“玉”等,唐人陆羽在《茶经》中也说“越瓷青而茶色绿”。总之,越窑所烧造的瓷器是一种青瓷。既然是青瓷,为什么又有“秘色瓷”之称谓。笔者认为这是具有极深文学造诣和古文字功底的唐代文人综合高级越窑青瓷的釉色和功用而赋予它的一个颇具文学色彩的称谓。“秘”字古作“秘”,虽然按《康熙字典》的解释,其本意为一种香草,“秘色”即一种香草色,但“秘”字的引申意思是“神秘”,“不易测知的、不公开的”。因此,“秘色瓷”中的“秘”字应具有两种意思:一是指釉色;二是指“秘”字的引申意思,即“神秘”,就像我们说“桃色新闻”时,不能将“桃色”解释成“粉红色”一样。
  • 摘要:@@越窑是以烧造青瓷闻名遐迩。窑址在浙江省的绍兴、慈溪、上虞、余姚一带,春秋时期此地是越国的政治,经济中心。秦统一天下后属会稽郡,唐时属越州,唐代通常以所在州命名瓷窑,故称为越州窑,简称越窑。越窑烧造瓷器历史悠久,早在距今二千年左右的东汉时期,勤劳智慧的越州人烧制出了成熟瓷器,历经六朝、隋唐、五代时期的蓬勃发展,至宋从未间断。
  • 摘要:@@唐代晚期越窑瓷器有一部分被当时人称之为“秘色瓷”。秘色瓷是唐代瓷器中的精品,引起了现代人们的广泛关注,多有专文讨论,并有研究者对秘色的涵义这个难题曾做过比较细致的诠释。本文也试对秘色瓷的秘色之涵义做初步探讨。敬请方家不吝指正。
  • 摘要:@@越窑是南方地区烧制青瓷的重要瓷窑。烧瓷时间历经汉、两晋、南朝、唐、五代、宋,烧瓷历史较长。近些年寺龙口窑址的发现与发掘,得知越窑的烧瓷历史延续到南宋时期。越窑以其产品釉色美、工艺精、质量好,对南北方瓷窑产生重要影响。从器物造型、装饰、釉色、支烧方法等方面来看,先后与浙江地区龙泉窑等部分瓷窑、陕西耀州窑、安徽歙县窑、河北邢窑、定窑、河南汝窑、江西景德镇窑、广东梅县窑、湖南长沙窑、高丽青瓷有一定联系。
  • 摘要:@@唐宋越窑青瓷饶造中存在着不少目前仍未统一的学术问题,此次绍兴越窑高峰论坛上也有涉及。本文就唐宋官用越窑瓷烧造的性质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并对议论较多的秘色瓷含义问题再叙自己的认识。
  • 摘要:@@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从东汉创烧出成熟的青瓷器以来至今已有近二千年的制瓷历史,在这漫长的瓷业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南、北方多处窑场创烧出了丰富多彩、美轮美奂、人见人爱的中国瓷器,形成了若干个工艺技术成熟、产品精致、艺术风格自成一体,产品质量稳定的窑系。笔者以系统论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从制瓷工艺技术原理人手,并结合大量的考古文献资料,对“越窑”与“越窑系”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探讨。
  • 摘要:@@30年前,为了收集编写《中国陶瓷史》的考古资料,我随同朱伯谦先生到上虞县进行瓷窑址考古调查,并曾部分地参与了帐子山、鞍山窑址的小规模发掘清理工作,使我对上虞曹娥江流域古代瓷业遗存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到1980年初,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在杭州结束的第二天,我又曾随朱伯谦先生并会同宁波市林士民先生,对慈溪市上林湖瓷窑遗址进行为期三天的考察,这是我平生首次触摸到上林湖青瓷,感慨良多。
  • 摘要:@@随着水下考古和沉船打捞工作的开展,大大丰富了越窑研究的材料,海外古代遗址中不断发现的越窑瓷器,也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在这方面最著名的是井里汶沉船和黑石号沉船的发现,2003年井里汶沉船发现了近30万件中国瓷器,极大部分是越窑瓷器,巨大的出口贸易,促进了越窑瓷器的生产和发展,也是越窑晚唐至宋初鼎盛时期的真实写照。民间收藏热和民办越瓷博物馆的运营,也对越窑研究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