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造像碑

造像碑

造像碑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47篇,主要集中在宗教、绘画、文物考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5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95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佛教文化、敦煌学辑刊、敦煌研究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5丝绸之路与泾川文化学术研讨会、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等;造像碑的相关文献由15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静杰、李凇、刘华国等。

造像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5 占比:42.40%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58%

专利文献>

论文:195 占比:57.02%

总计:342篇

造像碑—发文趋势图

造像碑

-研究学者

  • 李静杰
  • 李凇
  • 刘华国
  • 胡春涛
  • 龙忠
  • 倪文东
  • 冯杰
  • 吴荭
  • 周桂香
  • 夏名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罗丰; 李星宇
    • 摘要: 1988年发现于陕西铜川耀县稠桑乡西墙村的《荔非郎虎、任安保六十人造像碑》《雷伏娥、荔非郎虎造像碑座》和《荔非兴度观世音造像座》为北朝时期羌人合邑或家族造像碑,其上供养人题名较完整地还原了荔非氏等羌人家族的世系,发愿文则体现出佛教信仰在药王山地区羌人聚落中的盛行。碑铭所见造像者的居地、族属、谱系、婚姻等信息,或可深化我们对北朝渭北民族分布格局和民族交流状况的认识。
    • 唐仲明; 武昊
    • 摘要: 本文以考古发现及馆藏的纪年东魏—北齐造像碑为对象,根据表现形式将其分为扁体造像碑和方柱造像碑两大类,再根据碑像类型等进行类型分析,将造像碑分为东魏初—北齐初,东魏末—北齐末两期,并归纳其时代特征。通过造像碑的纪年及分布区域分析,发现造像碑集中出现于豫北、豫西地区,东魏时期有少量出现于晋西南和鲁中。到了北齐时期,向晋中南、鲁西南、皖北扩张。从类型来看,以扁体造像碑为主,占全部的近八成。方柱造像碑主要流行于北齐时期,分析其类型、样式可知,应当为佛塔的模拟。从造像题材及发愿文来看,超过三分之二的造像碑没有明确的信仰指向,结合供养人的身份,说明当时的中下层信众更加重视供养行为本身。
    • 嵇徐
    • 摘要: 发现于陕西富平县,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年)邑子六十人造像碑自发现以来长时间被认定为佛道内容平衡的造像碑的代表。与之相关的研究内容也大多集中在对碑身图像内容与主龛雕像的考证研究上。根据对本通造像碑的实地考察与现有文献研究,旨在揭示造像时“佛道平衡”之下的宗教倾向,并借此佐证相关的文献与历史材料的可靠性。同时在考证碑身细节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讨论碑身命名中的“六十人”的缘由以及碑身正龛邑主位置为何为邑师的原因。
    • 文一琳
    • 摘要: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受中国的立碑供奉纪念的影响,与中国古代的碑刻相结合,于是产生了佛教造像碑。佛教造像碑是一种具有特殊形制的宗教造像形式,是古代将佛像雕刻在石头上的碑刻,在其碑上开龛造像,并在碑上雕刻供养人、造像人姓名、官职、籍贯、造像缘由、祈福内容、造像时间、地点等。本文以张龙达造像碑为例,对其造像碑上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及碑上所体现的造像风格进行考释和分析,对其碑上体现的问题进行解读,得出张龙达造像碑的造像年代在西魏时期,造像碑上反映的是以张氏家族为主体的家族信仰,以及碑上所体现的造像风格是由于政治的影响。
    • 摘要: 此为背屏式造像碑,浅浮雕一佛二胁侍菩萨,三尊皆置于火焰纹背光前。主尊附圆形头光,内刻莲瓣纹,脸型方正饱满,笑容温暖祥和,外披袈裟,内着僧衹支(僧尼五衣之一,为一种溲«掩腋衣),袈裟衣纹呈U字型。右手于身前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结跏趺坐,袈裟下摆层层叠叠呈三角形悬挂座前。
    • 高文兴; 张燕(供图); 张明慧(摄影)
    • 摘要: 一通碑中,建筑与雕刻并存;一座龛内,佛祖与道尊同坐。青石造像碑和墨玉摩崖像,构筑起铜川药王山上的造像空间,讲述着当地人丰富又和谐的信仰世界。1922年的春天,对于右任来说,满目尽是灰暗萧条。1918年8月,他被推举为陕西靖国军总司令。这数年来,靖国军几经沉浮,但总算能够秉承“护法运动”的初心,与盘踞陕西的北洋军阀陈树藩斗争。
    • 程雪婷
    • 摘要: 北魏晚期造像碑以及造像碑的艺术特点与发展过程具有鲜明的文化碰撞与融合特征.通过对北魏晚期造像碑造像碑发展各时期内的纵向比较,以及对这一时期造像碑典型案例及其造型样式与艺术形象进行分析,以北魏晚期造像碑艺术特点来深入探讨造像碑的风格特征与发展机制;强调北魏晚期造像碑艺术中体现的过渡时期的风格特色,点明其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并进而从造像碑角度深入分析中原文化和佛教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进程.
    • 高文兴
    • 摘要: 北周时期疆域扩大,彼时佛教的信仰也开始发展起来,单体造像之风大规模盛行。然传统模式的造像也随西魏政权的灭亡而衰退。在北周灭齐实现北方一统的过程中,北齐也出现了不少值得一析的造像题记。从造像方面来看,北周造像碑凿刻的佛像、神像均呈"地平宽样式",即许多雕琢细节平宽而扁,柔和神态尽显,而此时造像碑题记书法风格也与造像一样,结字宽绰,妙趣横生,多为温、典雅之类型。
    • 李威龙
    • 摘要: 造像碑是集书法、绘画、建筑于一体的中国古代宗教雕刻的类别之一,其在北魏关中地区保存尚多,是将石窟雕刻转变为可移动的佛教造像的一种形式。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大融合,推动了文化碰撞,增强了信仰的认同感,因此造像碑呈现的是外来佛教文化与中华文化相融合的内容。文章以北魏熙平二年邑子六十人造像碑为例,从整体概貌、区域文化、美术鉴赏以及价值体现多角度进行解读,并希望适用于其他造像碑
    • 黄登欣
    • 摘要: 在山东省汶上县中都博物馆内收藏着一通隋代碑刻—章仇氏造像碑,亦称章仇禹生等造经像碑。因碑刻标题下刻有大像主章仇禹等字,题名也多章仇字样,故名。汶上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隶属济宁市,古称"中都"。《山东通志》称之为"封疆夹齐鲁之间,险阻有湖山之据"①。汶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