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供养人

供养人

供养人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280篇,主要集中在宗教、中国史、绘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16篇;相关期刊139种,包括佛教文化、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敦煌学辑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敦煌吐蕃文化学术研讨会等;供养人的相关文献由277位作者贡献,包括马德、张先堂、王惠民等。

供养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9 占比:46.8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316 占比:53.02%

总计:596篇

供养人—发文趋势图

供养人

-研究学者

  • 马德
  • 张先堂
  • 王惠民
  • 张宝玺
  • 赵声良
  • 卢秀文
  • 刘人铭
  • 吴红云
  • 姜伯勤
  • 孙修身

供养人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菁葆
    • 摘要: (接上期)克孜尔第8窟后室空间较大,设有佛涅架台(已毁),顶部绘有伎乐天人供养群。其壁画与该窟左右甬道供养人一起于本世纪初被德国探险队剥走,后在德国人发表的著作和画册中未见原壁画的彩色图版,仅发表过黑白照片及描绘图,此为8窟后室顶部伎乐飞天壁画的线描图。伎乐天人共有五身。
    • 赵丰; 王乐
    • 摘要: 本文所论藏经洞所出千佛刺绣残长81.3cm、宽63.5cm,现收藏于印度国家博物馆。作品以红、蓝、紫、橘等色丝线采用劈针绣出小坐佛、伞盖坐佛和供养人。小坐佛有头光,结禅定印,身披袈裟结跏趺坐于莲花之上。伞盖坐佛的造型与小坐佛基本一致,用色也基本一致,只是头顶上方有伞盖,上下方有白色联珠带。绣像上的供养人有三处,男性供养人身穿左衽窄袖圆领袍,系腰带,足穿皮靴。贵族女供养人身穿长袍,下露裙摆及高头履头部。侍女则着圆领窄袖上衣,外套长裙。男女供养人冠式或发式都表现为山形的尖状物,头顶均有伞盖。从技术和造型来看,这件刺绣很可能在山西太原或是山东一带生产的,年代可能是6世纪末到7世纪初。刺绣原本为挂饰,破损后重新剪裁拼缝,改作袈裟或经巾。
    • 摘要: 作者采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东魏北齐石窟造像进行类型学分析,结合纪年材料对石窟造像进行了年代学研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东魏北齐石窟造像样式特征所反映的“西方”“南方”“中原传统”因素,以及传统历史研究中的“胡化”与“汉化”问题。此外还结合供养人的身份,探讨不同身份等级供养人佛教信仰取向的不同,以及背后的深层次动因。
    • 陈菊霞; 刘宏梅
    • 摘要: 曹氏归义军时期(五代宋),曹氏节度使家族与于阗皇室缔结婚姻,在敦煌石窟中出现了二十多身的于阗国王、皇后和公主的供养人画像。分别从衣裳、披帛、凤冠、妆饰、耳饰与项饰、舄、持物等方面对于阗皇后供养人像的服饰和妆饰作了全面考察。
    • 吕钊; 张越一
    • 摘要: 回鹘人在壁画、寺幡中描绘了大量手持花卉的供养人形象,其中高昌回鹘最具特色,其手持花卉种类丰富、形态多样。本文对高昌回鹘供养人手持花卉图像进行了系统地梳理与类型分析,并运用图像学、历史学的方法,研究各持花供养人图像在回鹘绘画中的历史背景和宗教影响,并结合植物学的方法探讨其花卉品种。研究认为,高昌回鹘人持花从最初的莲花逐步演变为石榴花、茶花、牡丹等多种花卉,这是回鹘宗教文化世俗化、本土化的体现,也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
    • 王文轩; 郭萌
    • 摘要: 象泉河流域石窟壁画中供养人形象时代特点鲜明,早期流行三角形大翻领袍服,晚期流行三角形小翻领袍服和对襟袍服.根据石窟窟室面积、供养人壁画所处位置、供养人两性关系及僧俗关系等分析,本文认为象泉河流域早期石窟多为王室和一般贵族供养,晚期石窟供养阶层逐渐下移.在供养佛事过程中男性和女性地位相对均等,王室成员地位相对独立,非王室成员则表现更为尊崇.
    • 照耀; Adam(图)
    • 摘要: 北魏佛像供养人刺绣,现收藏于敦煌研究院,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佛教刺绣作品,也是反映北朝时期人物形象、社会风俗的图像实物。2013年,它被正式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的文物名录。这件刺绣是北魏王族供奉在佛祖前的正方形经幡,最早存于北魏前期都城平城的家庙中,后来被带到了敦煌,供奉在莫高窟的某个佛像前。大约在盛唐时期,刺绣因多年使用而遭到了损坏。
    • 陈菊霞; 李珊娜
    • 摘要: 莫高窟第4窟东壁门南有四人一组的于阗供养人像,核心人物是第一身的于阗国王,对其身份,学界有李圣天、李圣天之弟和李圣天之子(尉迟输罗)三种不同看法,我们认为这位于阗国王为李圣天,身后的三身女供养人分别是曹皇后和两个女儿.从第4窟的供养人布局来看,该窟是由节度使曹氏和于阗王室家族合作营建完成的.
    • 摘要: 大足石刻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近年来首次举办的有关石窟寺世界文化遗产的展览,本次展览通过文物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大足石刻的发现历程、独特之处,以及文博工作者在大足石刻保护和传承过程中所做的探索。本次展览展出82件(套)展品,包括大足石刻研究院收藏的66件(套)文物,既有端庄典雅的观音、慈悲肃穆的佛陀、神态谦恭的供养人.
    • 于春; 郭峰
    • 摘要: 太壶寺藏北周保定二年(562年)如来立像为张操所造释迦像,之前还有建八关邑、忏悔等系列法事,由张氏、王氏主要参与和出资;题记中的比丘尼人数较多,反映北周一朝尼僧集团出现较大发展;北周时期的"宝幢"可能用木质长杆制成;"能人再现"之语可能指武帝宇文邕登基之事,关中周边出土的五件武成二年造像表明武帝即位之初并未明显反感佛教.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