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造像
石窟造像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237篇,主要集中在雕塑、宗教、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3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29篇;相关期刊146种,包括佛学研究、佛教文化、敦煌学辑刊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4第二届海峡两岸体育运动史学术研讨会、第二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中国考古学会第十四次年会等;石窟造像的相关文献由22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霞、常青、王青茹等。
石窟造像
-研究学者
- 王霞
- 常青
- 王青茹
- 陈明光
- 侯彩筠
- 叶原
- 姚崇新
- 常国庆
- 张小册
- 张瑞
- 李官智
- 温玉成
- 界平
- 童赛玲
- 赖天兵
- 赵一德
- 赵宏伟
- 金申
- 阮荣春
- 陆离
- 陈晓温
- 陈茜
- 陈锽
- 雷子军
- 项一峰
- 魏臻
- 丁丙
- 丁若凡
- 丛锐奇
- 于相闻
- 云志霞
- 任翔宇
- 伊国华
- 何周德
- 何林隆
- 何鑫
- 余安迪
- 倪士毅
- 健一
- 傅萍1
- 冈翎君
- 冯振国
- 冯杰
- 况敏
- 刘健
- 刘凤君
- 刘华国
- 刘卫红
- 刘吉平
- 刘学文
-
-
刘晓娜
-
-
摘要:
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川渝大地上,2850处石窟造像无疑是巴蜀文化遗产中耀眼的明珠。尤其是在唐宋六百多年的时间长河里,大足和安岳如一对亲密的姐妹,共同构成了中国南方石窟最灿烂的一段历史。随着对巴蜀石窟的深入研究,专家们越来越相信,大足和安岳许多同时期的石窟是由同一批工匠凿刻的。
-
-
-
-
摘要:
作者采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东魏北齐石窟造像进行类型学分析,结合纪年材料对石窟造像进行了年代学研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东魏北齐石窟造像样式特征所反映的“西方”“南方”“中原传统”因素,以及传统历史研究中的“胡化”与“汉化”问题。此外还结合供养人的身份,探讨不同身份等级供养人佛教信仰取向的不同,以及背后的深层次动因。
-
-
金凯婧
-
-
摘要:
龙门石窟是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代表,作为唐代石窟造像的代表作,卢舍那大佛成为完成外来输入,形成入世合俗,步入本土化的标志,而这一切都与一代女皇武则天有着深厚的渊源。文章从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本体切入,挖掘其历史渊源及其蕴含的佛教价值和艺术特色。
-
-
萧易;
袁蓉荪(摄影)
-
-
摘要:
四川和重庆古称巴蜀地区,是我国石窟造像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省份。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安岳石窟、大足石刻等,仍有很多隋唐时期的石窟散落在田间、屋后、果园里。本文作者和摄影师长年走访巴蜀石窟,拍摄了许多散落田野的石窟,又带给我们哪些新的发现呢?
-
-
杨中林
-
-
摘要:
安宁法华寺石窟是云南仅次于剑川石钟山石窟的第二大石窟群,历经千年沧桑,近年来因人为破坏、雨水侵蚀、裂隙扩张和崖面坍塌等因素,窟龛造像损毁严重。本文通过分析安宁法华寺石窟现有病害的发育情况,在遵循《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前提下,笔者认为,目前在全面加固崖面本体的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形下,应该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对石窟崖面进行局部的抢救性加固工程,如加修挡雨窟檐、填充崖面缝隙、窟区微环境改造等,以期延长窟龛造像的存续时间,防止石窟继续因诸上因素侵扰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同时也为法华寺石窟将来更为有效的维修加固工程方案奠定良好的基础。
-
-
雷子军;
常国庆;
侯彩筠
-
-
摘要:
白佛山石窟造像及摩崖题刻是研究东平地区社会史、艺术史、佛教史的重要实物资料,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东平白佛山隋唐石窟造像及摩崖题刻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现场调查,查明石窟造像及摩崖题刻出现的各类病害,并借助先进设备和软件的辅助,得到坡面裂隙空间分布和各条裂隙产状,对裂隙分布规律做了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依据文物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资料,制定适宜的山体危岩、裂隙加固措施及石质文物保护措施,并整治文物周围环境,为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
刘晓曦
-
-
摘要:
钟山石窟位于陕西省子长县以西15公里安定镇附近的钟山山峦,始建于东晋,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曾经是中国西北重要的佛教伽蓝重地。本文通过笔者实地观摩,探讨陕北钟山石窟造像的高度艺术成就,并介绍其在中国古代具象再现领域的造型艺术成就。
-
-
雷子军;
常国庆;
侯彩筠
-
-
摘要:
白佛山石窟造像及摩崖题刻是研究东平地区社会史、艺术史、佛教史的重要实物资料,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东平白佛山隋唐石窟造像及摩崖题刻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现场调查,查明石窟造像及摩崖题刻出现的各类病害,并借助先进设备和软件的辅助,得到坡面裂隙空间分布和各条裂隙产状,对裂隙分布规律做了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依据文物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资料,制定适宜的山体危岩、裂隙加固措施及石质文物保护措施,并整治文物周围环境,为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
陆离
-
-
摘要:
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丹斗(dan tig)地区的旦斗寺龙王殿岩窟(编号第1窟)及其他岩窟保存有北魏、初唐的壁画图像和唐高宗咸亨四年(673)礼佛祈愿文题记及供养人造像,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其周边地区佛教活动频繁,故该地当时也应该是一个佛教兴盛之地.藏文史籍《第吴宗教源流》(Rgya bod chos vbyung rgyas pa)等记载有吐蕃王朝境内重要寺院dan tig shan,是指凉州地区的天梯山石窟及寺院,并非青海化隆的丹斗(dan tig).西夏在金人占领中原之时乘机占领了西宁、乐州、积石州、廓州地区,丹斗地区也正在其中,此后直至1227年西夏被蒙古灭亡,西夏一直占领着这一地区.旦斗峡口发现的佛寺遗址应该是西夏佛寺遗址,遗址出土的西夏铁钟和在第4号岩窟发现的西夏文经页残片、擦擦等也明确显示了这一点.
-
-
陆离
-
-
摘要:
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丹斗(dan tig)地区的旦斗寺龙王殿岩窟(编号第1窟)及其他岩窟保存有北魏、初唐的壁画图像和唐高宗咸亨四年(673)礼佛祈愿文题记及供养人造像,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其周边地区佛教活动频繁,故该地当时也应该是一个佛教兴盛之地。藏文史籍《第吴宗教源流》(Rgya bod chos vbyung rgyas pa)等记载有吐蕃王朝境内重要寺院dan tig shan,是指凉州地区的天梯山石窟及寺院,并非青海化隆的丹斗(dan tig)。西夏在金人占领中原之时乘机占领了西宁、乐州、积石州、廓州地区,丹斗地区也正在其中,此后直至1227年西夏被蒙古灭亡,西夏一直占领着这一地区。旦斗峡口发现的佛寺遗址应该是西夏佛寺遗址,遗址出土的西夏铁钟和在第4号岩窟发现的西夏文经页残片、擦擦等也明确显示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