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华严经》

《华严经》

《华严经》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528篇,主要集中在宗教、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25篇、会议论文3篇、相关期刊218种,包括五台山研究、法音、佛学研究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3年第一届慈宗国际学术论坛、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香山科学会议第S42次学术会议等;《华严经》的相关文献由473位作者贡献,包括肖雨、崔正森、陈扬炯等。

《华严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25 占比:99.43%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57%

总计:528篇

《华严经》—发文趋势图

《华严经》

-研究学者

  • 肖雨
  • 崔正森
  • 陈扬炯
  • 周叔迦
  • 张文良1
  • 镰田茂雄
  • 陈士强
  • 韩焕忠
  • 黄炳章
  • 君冈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韩焕忠
    • 摘要: 净慧长老倡导的生活禅具有丰富的华严思想因素。他将《华严经·净行品》视为日常生活之中落实佛教和禅宗宗旨的一部教科书。他鼓励和指导大众将《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的理念体现在当下的生活实践之中。他多次引用华严宗的义理,充分表明了生活禅与华严宗之间具有一种紧密的关联。净慧长老对《华严经》及华严宗义理的重视为生活禅的义理创新建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 邓启耀
    • 摘要: 释迦说法是佛“八相成道”之重要一相。《华严经》所述释迦牟尼成道后,在菩提树下为十方世界众菩萨、金刚力士及诸神诸天说法的故事,在佛教造像艺术中极为常见。以文字叙述释迦说法和菩提道场盛况的《华严经》,和以视觉表达形式呈现的大量佛教雕刻绘画,互为文本,将俗世不可见的法会,以可见的形式描绘出来;将佛理不可言说的玄妙因果,通过意象思维进行了“言说”,从而在不可思议处,开显妙旨,实现觉知与禅悟。而不同时代、不同宗派、不同作者、不同观者、不同供养人“言说”或描绘的华严妙相,又都折射了文化、族群和世俗的影像,成为世人建构的视觉文本。本文在分析图像意义的同时,也试图从审美角度,对不同作品艺术表现的风格与技法,做一些形式的分析。
    • 刘鹿鸣; 刘美玲
    • 摘要: 澄观《华严经疏钞》和李通玄《新华严经论》,是研习《华严经》最为通行的注疏.《疏钞》与《新论》对于《华严经》释义,在诸多方面颇为不同,如处会、科分、判教、宗趣、圆义、观行、以及引易象释经等.对比分析可见,澄观《疏钞》的释义宏大深刻,教之意味浓厚;而李通玄《新论》的释义则简明玄妙,观之旨趣显然.澄观《疏钞》征引经论遍及佛教各宗各派以及儒道学说,更多体现融会诸家的教理解说特点,颇具印度大乘的思辩式、概念逻辑推理式的论述风格,是印度佛学与中国文化思维方式相结合的一种解释风格.而李通玄《新论》多以《周易》象理式表法喻意观行义理,来解释经中成佛始终因果深义,颇具观行次第抉择特点,其注疏完全是象理式、体悟式的,偏向于中国文化的象理释义,重视象征意义的发挥,更接近禅宗的思维方式.
    • 何江
    • 摘要: 大足石刻博物馆中心展厅陈列着一件毗卢遮那佛头像,原为大足宝顶山大佛湾14号窟内毗卢遮那佛的造像头部,原龛窟呈现的是《华严经》中描述的毗卢遮那佛七处九会的庄严场景,是我国宋代高超雕刻技艺的缩影.
    • 明道树
    • 摘要: 30多年前,我也是一名苦苦求学的高中生,岁月荏苒,从教至今也有30年了,回望来时路,仍难忘伴我前行的五"心"。不忘初心。《华严经》经文解语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意思是说只有坚守自己的本心和最初的信念,才能成就心愿。初心是纯洁、美好的,是人生起飞的动力、希望与梦想,是青春的承诺与信念,是困难中的坚持与坚守!我们的初心可能是儿时仰望星空,飞天奔月遨游太空的遐想;可能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浪遏飞舟……然而,时光飞逝,成长的烦恼是否已让我们忘却了那份初心?如果已经模糊了,那就用心捡起来吧,初心不忘,才能走得更远。
    • 黄春和
    • 摘要: 2020年11月30日,香港佳士得拍卖了一尊明代铜镀金佛像,(1)它以造型独特、工艺精美、体量高大、品相完好引起了佛像收藏爱好者和学术界的特别关注。这尊佛像为明代中原地区造像,但其造型样式非常独特和罕见,两手均伸展于胸前结印,佛名难以遽断,佳士得出版的图录命名为"鎏金铜宝冠佛坐像",显然有宽泛之嫌。笔者认为,此像具体名称应为卢舍那佛,是佛教《华严经》宣称的莲花藏世界的教主,也是大乘佛教崇奉的"三身佛"中的报身佛。下面试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 田健
    • 摘要: 华严宗的发心思想既是对《华严经》核心义理的解读,又是贯穿唐代华严祖师思想脉络的一条暗线,是佛教发心思想的典型代表之一.华严宗四祖清凉澄观继承智俨、法藏对华严发心思想基本诠释框架,发挥了其圆融无碍的特性,并注重对语词多义性阐发以及结合佛教内外其他思想的综合阐释,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佛教发心思想从教义理论转向实践、从佛性解脱论转向心性论的趋向.
    • 薛守砚
    • 摘要: 陈师道是江西诗派的重要诗人,但"后山居士"自号所表明的佛教信息常被文学史忽略.陈师道元丰四年(1081)漫游吴越便自称"西方社"中人,有净土之愿.考察其交往禅僧,可知其在禅宗法系上倾向于云门宗,在佛典阅读上又对《华严经》充满兴趣.陈师道在生活中斋戒甚严,元祐六年(1091)与苏轼、欧阳棐兄弟等在颍州的宴会酬唱中严守酒戒,其诗歌风格的枯淡瘦硬亦有明显的"反绮语"倾向.
    • 薛守砚
    • 摘要: 陈师道是江西诗派的重要诗人,但“后山居士”自号所表明的佛教信息常被文学史忽略。陈师道元丰四年(1081)漫游吴越便自称“西方社”中人,有净土之愿。考察其交往禅僧,可知其在禅宗法系上倾向于云门宗,在佛典阅读上又对《华严经》充满兴趣。陈师道在生活中斋戒甚严,元祐六年(1091)与苏轼、欧阳裴兄弟等在颍州的宴会酬唱中严守酒戒,其诗歌风格的枯淡瘦硬亦有明显的“反绮语”倾向。
    • 韩焕忠
    • 摘要: 密云圆悟对华严的禅学解读将繁复的华严义理引向明心见性的发展道路,为人们从禅观的立场领悟华严意旨提供了一个范例。他一方面将《华严经》视为一部圆满展现佛之体用的经典,重视引导参学者去领会《华严经》彰显的佛之境界;另一方面又严格坚持禅宗“教外别传”的传统,把参学者的参悟引向佛在讲说《华严经》之前的本意。他有时还会运用《华严经》中的佛菩萨作为话头,引导参学者反观自性,来开发本有的智慧和光明。华严宗历代祖师对《华严经》义理的阐发,既为人们搜探法界玄微、登览华严境界指出了捷径,也为人们证悟本来面目、遨游毗卢性海提供了方便。因此,在密云圆悟的机锋棒喝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对华严宗祖师义理的运用和发挥。密云圆悟具有极强的历史使命感,他延续了中国禅宗自百丈以来农禅并重的传统,他自己虽然没有非常扎实的文化基础,但是非常重视对经教知识的储备和训练,故而在他的语录中又展现出很好的思想积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