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1年内共计700篇,主要集中在宗教、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82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44篇;相关期刊276种,包括五台山研究、法音、佛学研究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3年第一届慈宗国际学术论坛、中国福山首届药师佛与健康文化论坛、海峡两岸“中国文化与宗教大同暨五台山佛教文化”研讨会等;大乘佛教的相关文献由606位作者贡献,包括姚卫群、李利安、赵朴初等。

大乘佛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82 占比:91.67%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2.42%

专利文献>

论文:44 占比:5.91%

总计:744篇

大乘佛教—发文趋势图

大乘佛教

-研究学者

  • 姚卫群
  • 李利安
  • 赵朴初
  • 黄夏年
  • 方立天
  • 胡晓光
  • 黄陵渝
  • 华方田
  • 孙昌武
  • 李向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文良; 贾学霄
    • 摘要: 近一百年来,日本学术界在引入欧洲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基础上,综合运用语言学、历史学、思想史等方法,在印度佛教、中国佛教、日本佛教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这种研究范式的局限乃至弊端也开始引起反思.另外,围绕"大乘非佛说""大乘佛教的起源""《大乘起信论》的真伪""如来藏思想是不是佛教"等问题展开激烈争论,深刻影响到东亚乃至世界佛教学术界的研究走向.进入21世纪之后,日本学术界在佛教福祉学、佛教生死学方面进行了新的开拓,力图挖掘佛教学新的可能性.
    • 张惠明
    • 摘要: 龙王作为早期大乘佛教护法神系中的一个重要图像,在公元2~4世纪间曾在受犍陀罗文化与艺术影响的区域内广为流传.那竭与于阗作为早期犍陀罗语大乘佛典在帕米尔高原以西和以东地区最重要的传播之地,两地所发现的佛教文本与图像资料均表明了龙王图像在进入佛教护法神系之初期所受到的多种宗教、文化影响.同时,图像本身也带有复合性的文化内涵与不同的艺术风格等元素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哈达佛寺舒图尔丘塔院遗址与和田地区出土的两件龙王塑像考古与史籍文献资料及相关研究的梳理和考释,关注早期大乘佛教护法图像在西域地区流传和发展的历史源流与脉络.
    • 朱明忠
    • 摘要: 佛教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印度,大约经过了1500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到了公元11世纪却在印度本土消失,或者说,被印度教所同化。为什么佛教会被印度教同化,佛教与印度教到底是什么关系?佛教产生之初,虽然反对印度教的种姓歧视,倡导众生平等和无神论思想,但是它也吸纳了印度教奥义书的许多思想,如业报轮回、解脱等。到了大乘时期,佛教的思想与印度教逐渐接近,它放弃了无神论思想,开始把佛祖释迦牟尼神化,奉他为全知全能的最高人格神。另外,大乘佛教的理论过度玄虚化,晦涩难懂,脱离了广大民众。7世纪,佛教密教化。密教大量吸收印度教性力派的理论、仪礼和咒语等,故使佛教在理论和修行上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使它与印度教难以区分,这为佛教最终被印度教同化准备了条件。
    • 黄春和
    • 摘要: 2020年11月30日,香港佳士得拍卖了一尊明代铜镀金佛像,(1)它以造型独特、工艺精美、体量高大、品相完好引起了佛像收藏爱好者和学术界的特别关注。这尊佛像为明代中原地区造像,但其造型样式非常独特和罕见,两手均伸展于胸前结印,佛名难以遽断,佳士得出版的图录命名为"鎏金铜宝冠佛坐像",显然有宽泛之嫌。笔者认为,此像具体名称应为卢舍那佛,是佛教《华严经》宣称的莲花藏世界的教主,也是大乘佛教崇奉的"三身佛"中的报身佛。下面试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 朱明忠
    • 摘要: 佛教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印度,大约经过了 1500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到了公元11世纪却在印度本土消失,或者说,被印度教所同化.为什么佛教会被印度教同化,佛教与印度教到底是什么关系?佛教产生之初,虽然反对印度教的种姓歧视,倡导众生平等和无神论思想,但是它也吸纳了印度教奥义书的许多思想,如业报轮回、解脱等.到了大乘时期,佛教的思想与印度教逐渐接近,它放弃了无神论思想,开始把佛祖释迦牟尼神化,奉他为全知全能的最高人格神.另外,大乘佛教的理论过度玄虚化,晦涩难懂,脱离了广大民众.7世纪,佛教密教化.密教大量吸收印度教性力派的理论、仪礼和咒语等,故使佛教在理论和修行上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使它与印度教难以区分,这为佛教最终被印度教同化准备了条件.
    • 张敏
    • 摘要: 佛教在发展初期经历过两次大的分化,第一次是在印度"孔雀王朝"时期,分化为大众部和上座部;第二次是在"贵霜王朝"统治时期,大众部和上座部进一步分化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接近原始佛教,认为释迦牟尼是悟道者,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大乘佛教将释迦牟尼奉为佛法的显现者,进一步宣扬神异,扩大了佛教的影响范围。
    • 张统亮
    • 摘要: 一、涅槃"涅槃"一词源自于古代婆罗门教著作《奥义书》中解脱之意,书中认为:"梵者,即梵的认识者在身体衰亡后直升天界,达到解脱。"达到"梵"境界的人,能够"成为自我控制者,在一切世界中具有无限的自由"1,这里面的涅槃定义为了"解脱"和"无限自由"和达到梵的最终境界,完全回避了死亡和消失一词。古印度婆罗门教所注重的哲学思辨力,最终目的是为了个人能够掌控一切。涅槃为佛教用语"nibbanadhatu",在原始小乘佛教产生后,为了获得更多信徒,不得不做出相应的世俗化改变来适应大众,涅槃也随之依照世俗人物进行相应的改变,并且提出断除人类欲望进行灭度,大乘佛教将小乘佛教"断除欲望"和"度人"相互结合,将奥义书中"掌控一切"变为了"成佛"。
    • 羅慕君; 張涌泉
    • 摘要: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以下簡稱"《金剛經》"),梵文vajracchedikānāma triśatikāprajñāpāramitā,又名《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佛説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凡一卷,是大乘佛教初期産生的重要經典,歷來被認爲是大乘般若類經典的總綱、精髓。傳入中國後,自後秦至唐初,先後有六譯:1.姚秦鳩摩羅什譯本(以下簡稱"羅什譯本");2.元魏菩提留支譯本(以下簡稱"留支譯本");3.梁陳真諦譯本;4.隋達摩笈多譯本;5.唐玄奘譯本;6.唐義净譯本。
    • 周东华
    • 摘要: 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利用佛教对沦陷区民众进行“宣抚”的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为学者们所关注.杭州被誉为东南佛国,自古以来佛教昌盛.与其他地区的日军随军僧广开宗派进行佛教“宣抚”不同,侵杭日军随军僧虽然也办有分宗,但规模较小,而真正充当“宣抚班”之一的是主动附逆的杭州日华佛教会.该会由不良僧人成元、隆定担任会长,逼迫杭城各寺庙入会,接受日军管理;办理日语学校、难民收容所,假行慈善活动;改造大乘佛教教义,为侵略者招魂,对杭城民众进行佛教“宣抚”.杭州日华佛教会这一个案表明,侵华日军对沦陷区佛教“宣抚”的真相是利用大乘佛教教义和措施消弭沦陷区民众的民族认同和抵抗思想.
    • 卜松山; 曹露丹
    • 摘要: 《红楼梦》可以经由哲学路径——佛教或道教路径来加以解读,即通过沉浸于欲望、情感尤其是色欲之旅来体悟人生的空幻.《心经》是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极大的佛经之一,其相关知识对于从佛教路径阅读这部小说至关重要.这部小说的佛教意义是什么又是如何体现的呢?《心经》的核心概念和观念尤其是其“不二观”搭建了《红楼梦》全书的框架(第一回和第一百回前后呼应).出现在《心经》中心位置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段表达“不二”观念的信息是理解《红楼梦》的关键:色与空之间、真与假之间、迷与悟之间、轮回与涅槊之间皆无差异.因此,只有历经红尘诸相,方可悟空.这也可以看作阅读《红楼梦》的收获.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