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法华经》

《法华经》

《法华经》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87篇,主要集中在宗教、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3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94533篇;相关期刊151种,包括五台山研究、法音、佛教文化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当代佛教与文化繁荣研讨会、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等;《法华经》的相关文献由272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星桥、曾其海、圣凯等。

《法华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3 占比:0.30%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4533 占比:99.70%

总计:94820篇

《法华经》—发文趋势图

《法华经》

-研究学者

  • 陈星桥
  • 曾其海
  • 圣凯
  • 庭野日敬
  • 张元林
  • 沈海燕
  • 游有维
  • 王友奎
  • 菅野博史1
  • 赵朴初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何占涛; 田丁月
    • 摘要: 《法华经》是中古时期口语程度极高的佛教经典,书中出现很多由两个相同语素构成并且两个语素位置恰好相反的语法单位。经过整理后发现,这些语法单位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两种形式均已不用,有些保留其一,有些则两种形式完全保留。梳理56组同素异位的词语,我们有理由认为构词语素相同、语素位置相互颠倒的形式,既反映了上古时期由单音词形成复音词的不稳定性,也是中古时期一种新的构词方式。
    • 常蕾; 刘艺侠; 刘英华
    • 摘要: 中医药文献中的“[口父]咀”是指生药加工的一种方法。“[口父]咀”是动词,有“咬碎、切碎、捣碎”等多种含义,基本释义为“使碎、使破碎”等。“[口父]咀”也见于汉译佛经。以梵汉藏佛教文献对比为基础,考察“[口父]咀”一词的音与义,并深入探寻其所对译的梵语词汇在印度医典中的文化内涵。同时,将印度实地考察所见与文献互证,探讨“[口父]咀”概念在印度传统医药和生活实践中的存续与变异。
    • 马来西亚王琛发
    • 摘要: 15世纪以前,中华、天竺与南海诸邦长期共享的“南海观音”信俗,足以印证海丝沿线各族生存共同体,自古以来经历着长期的文明交流互鉴。古代南海诸邦盛行观音化身不空罥索菩萨的造型,更是以南海守护者的信俗,构成分别显迹在南印度“补旦洛迦山”和浙江“普陀山”的多元一体文化意象,覆盖了丝路海域的东西两端,表述着海丝沿线民众的精神相通。菩萨的造型身材矫健而多臂、手持不空罥索等各种法器,义理上象征了贤者能结合诸种方法,给予众生援手,也能反映由中华而南海诸邦,海陆商旅乃至君臣百姓,咸祈离苦得乐,风调雨顺。如此“南海观音”化象,既符合法华经系说的俗世救难,也符合弥陀经系度亡需要,并且相应密教经典强调现世求愿。因此,观音文化数世纪一直盛行南海诸国,并曾被末罗瑜等国奉为护国本尊,而中国也因应着不同宗派或思想角度,陆续出现各种观音经典和译本。自唐宋以来,中国汉传佛教更演变至将印度“南海”的补旦洛迦山翻译为“普陀山”,以至构成中华内地丰富的“南海观音”信俗,何尝不在说明中华民族与南海诸邦共同的愿景,是祈求海域各境天下太平,相守相成,水陆平安。
    • 王帅; 王红蕾
    • 摘要: 钱谦益引《宋高僧传·大慈恩寺窥基传》中“三车和尚”的典故笺注杜诗“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一句,看似颠覆旧说,翻出新意。但通过文学赏析和史料考证可以确定此条笺注是错误的。它并不符合高、杜二人赠答诗的本义。而且“三车和尚”之说并非史实,是南宋之际出现的传说。“法华三车喻”在杜诗以及唐宋其他文人诗歌中多次出现,均取《法华经·譬喻品》的本义。钱谦益对于这一典故是非常清楚的,并曾在诗歌中使用过。之所以误注,与其注释杜诗时“刻意求新”的心态和“以注为著”的方法有关。
    • 赵中琪; 常樱
    • 摘要: 张永造像是北魏武帝灭佛后的最早单体造像之一,是在《法华经》思想影响下的弥勒造像。主尊弥勒,与释迦、多宝二佛并坐组合,反映了5世纪北方影响最大的"三世佛"思想;佛像背面雕刻佛传、本生等故事图像,内容选取以北魏所倡导的"孝"道精神为准则。造像沿袭了犍陀罗晚期佛像表现形式,是北魏中期中亚与我国北方的宗教艺术交流的案例。
    • 代鹏飞; 宋海军
    • 摘要: "二佛并坐"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中极其重要的图像构成,在石窟群中分布数量众多,意义丰富,造像理念源于《妙法莲华经》第十一品,是北魏时期法华信仰盛行的重要象征.代表了云冈石窟最高雕刻水平的第六窟造像风化程度低,其内中心塔柱下层北侧是一座大型二佛并坐龛,龛内"二佛"佛身塑造庄严宏大,背光纹饰华丽,少有后世的加刻、破坏,故此龛造像可以较完整地还原云冈石窟二佛并坐像的塑造义理,二尊像头光火焰纹的不同表现所蕴含之造像思维,可推测为云冈匠师对多宝、释迦二佛位置的安排之理.二佛并坐像多与弥勒菩萨像进行配置,形成云冈石窟流行的"三世佛"组合,显然亦是与法华信仰密切相关.
    • 高石
    • 摘要: 鸠摩罗什的译经对中国佛学,乃至中国文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鸠摩罗什译经与文学关系的探析,因文献阙录,研究者往往着眼于鸠译佛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如对玄言诗的影响等等。但鸠摩罗什生于异域,在长安译经之前,对汉地传统文化,特别是汉地中古文学应该是熟习的。本文选择鸠译佛经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维摩诘经》《法华经》《金刚经》,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中古文学对鸠摩罗什译经的影响。
    • 敖英
    • 摘要: 新罗学僧元晓非常重视《法华经》,一方面,他对《法华经》的注释较多,仅次于《大乘信论》;另一方面,他在自己的其他注疏中引用了《法华经》"一大事因缘说""一乘说"和"久远佛说"等核心观点.元晓的《法华经》观受到了智者大师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也有很大的不同.元并没有如智者大师一样将《法华经》置于极高的位置,而是认为《法华经》和其他佛教经典一样,都是佛陀所说之法,都是真实之义.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异,是因为二人各自面对的问题不同.
    • 摘要: 英石62×34×33cm古人认为子孙满堂、香火旺盛,是最大的"福气",而"送子观音"寄托了中国人"多子多福"的思想。《法华经》中说:"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只要众生心存善念,时时称念观世音名号,学菩萨行、修菩萨道,即可所求满愿、事事顺意。
    • 张聪; 耿剑
    • 摘要: 西魏大统三年比丘法和造像碑图像构成独具特色,汇聚了多种不同佛教美术题材.本文认为其图像主要源于《法华经》与《弥勒大成佛经》,体现了造像主法和的法华信仰与弥勒信仰.现存的诸多同类型北朝造像碑,与之共同表现了此时期《法华经》的广泛流传与深刻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