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华严宗

华严宗

华严宗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42篇,主要集中在宗教、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5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35篇;相关期刊124种,包括五台山研究、法音、佛学研究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首届西夏学国际论坛(黑水城文献与西夏国际学术论坛)、2010中国·衢州国际儒学论坛、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等;华严宗的相关文献由228位作者贡献,包括方立天、曾其海、韩焕忠等。

华严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5 占比:62.33%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1.86%

专利文献>

论文:135 占比:35.81%

总计:377篇

华严宗—发文趋势图

华严宗

-研究学者

  • 方立天
  • 曾其海
  • 韩焕忠
  • 杨维中
  • 汤凌云
  • 陈士强
  • 曹振明
  • 田健
  • 陈扬炯
  • 魏义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韩焕忠
    • 摘要: 净慧长老倡导的生活禅具有丰富的华严思想因素。他将《华严经·净行品》视为日常生活之中落实佛教和禅宗宗旨的一部教科书。他鼓励和指导大众将《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的理念体现在当下的生活实践之中。他多次引用华严宗的义理,充分表明了生活禅与华严宗之间具有一种紧密的关联。净慧长老对《华严经》及华严宗义理的重视为生活禅的义理创新建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 胡诗黎
    • 摘要: 王夫之诗论中的镜喻可分为三类:心镜取影、两镜相照和一镜空函。这些镜喻受到了华严宗哲学中"圆融"思想的影响。心镜取影是以诗中主人公的心为镜照见万象。两镜相照则是多角度、多层面的相涵相摄,时空、情景、物象、哀乐等都能成为互照的两镜。一镜空函是用一面镜子收纳一切来比喻大开大阖的笔力或诗歌整体意境。王夫之诗论中镜喻最终都归结于要求诗歌达到自然浑融的境界,而没有人工刻写的痕迹,这与华严宗所说的"圆融"境界非常相似。
    • 吴小丽
    • 摘要: 在佛教思想体系中,华严宗与禅宗的理论反映了较高的中国化思想,其中将中国哲学的“体用”范畴引入到中国佛教宗派思想之中。就学理而言,“体用”被作为基本范畴之一,对各宗派的哲学理论及修持理论建构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各派思想体系中,又凸显出不同的特色。
    • 王雪梅; 曹振明
    • 摘要: 学界一般认为,以杜顺为首的华严宗道统是唐中期以后逐步构建的。但传世文献和碑刻资料显示:杜顺的华严宗道统地位受到尊奉和推崇并不是唐中期突然出现的,而是此前即已获得承认和尊崇;换言之,自唐初的智俨开始,唐代华严宗即已开启了道统的自觉构建,经过几代华严宗人的持续努力,其道统构建最终在唐宋之际取得巨大成功。华严宗此一道统自觉史迹为学界重新审视中国佛教研究中的“宗派模式”问题不无裨益。
    • 孙少飞; 李明轩
    • 摘要: 苏州报恩寺是宋明时期吴越地区的华严宗首刹,其前身孙吴通玄寺为苏州历史可查证的最早的寺院。吴越时期,钱氏在通玄旧址新修报恩寺。南宋淳祐年间,报恩寺被理宗赐名为“贤首教寺”,是华严宗五山之首刹。鉴义佛日崧公为贤首教寺开山初祖,是华严中兴之祖晋水净源第七代法嗣,由其开启了报恩寺的华严宗传承统绪。崧公有弟子秀公,再传弟子有南轩处薰,处薰于元初住持并修复报恩寺。其后,别传传教住持报恩寺,从事寺院的兴修与田产的扩增,使得报恩寺成为当时吴越地区重要的华严宗寺院。接替传教的为无言广宣,他从多方面振兴报恩寺。古庭善学也是报恩寺重要的华严宗僧人,在法源上属于南山、宝觉一系。明初,德岩净行住持报恩寺,其善解《楞严》诸经,亦是南山、宝觉一系的华严宗僧。德岩有弟子宗源浩,继任报恩寺住持。明正德以后,报恩寺的华严宗传承已趋晦暗。
    • 周展安
    • 摘要: 章太炎思想中的佛学因素历来为学者所关注,对章太炎佛学思想的探讨要将之置于近代以来佛学发展的脉动中加以把握.以章太炎在《齐物论释》中对于法藏的辩难为中心,围绕"十钱喻"与"椽舍喻"以及阿赖耶识缘起、无尽缘起等问题焦点,可以分析章太炎的"齐物哲学"与华严宗的离合关系,凸显章太炎思想与华严宗之间的张力.在性寂说与性觉说、妄心系与真心系的佛学判摄框架中摸索章太炎佛学所处的位置,亦可为进一步探讨其"齐物哲学"的特质提供思想前提.
    • 孙少飞; 李明轩
    • 摘要: 苏州报恩寺是宋明时期吴越地区的华严宗首刹,其前身孙吴通玄寺为苏州历史可查证的最早的寺院.吴越时期,钱氏在通玄旧址新修报恩寺.南宋淳祐年间,报恩寺被理宗赐名为"贤首教寺",是华严宗五山之首刹.鉴义佛日崧公为贤首教寺开山初祖,是华严中兴之祖晋水净源第七代法嗣,由其开启了报恩寺的华严宗传承统绪.崧公有弟子秀公,再传弟子有南轩处薰,处薰于元初住持并修复报恩寺.其后,别传传教住持报恩寺,从事寺院的兴修与田产的扩增,使得报恩寺成为当时吴越地区重要的华严宗寺院.接替传教的为无言广宣,他从多方面振兴报恩寺.古庭善学也是报恩寺重要的华严宗僧人,在法源上属于南山、宝觉一系.明初,德岩净行住持报恩寺,其善解《楞严》诸经,亦是南山、宝觉一系的华严宗僧.德岩有弟子宗源浩,继任报恩寺住持.明正德以后,报恩寺的华严宗传承已趋晦暗.
    • 黄崑威
    • 摘要: 《元始天尊说无上内秘真藏经》融汇佛教"法界"学说思想成果,构建了大乘道教的"法界观"."真藏"意味着法界,真实存在于众生自性本具的"道性"之中,所谓"道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真藏法是超越有无二边、"一真一切真"的最究竟境界;一切众生都与天尊本性平等.《真藏经》的"法界"之说并非华严学"一真法界"义理的翻版,实际上是为了回护、彰显符合道教精神特质的"道"身有相学说,为诠释"道"的真常、实有之理论特质,论证"道性"的本体意蕴服务的.他不仅凸显"身"为实体,而且强调"心"亦是实体.在这一点上,《真藏经》又融会贯通了佛教天台宗圆教学说的"法身有相"命题.《真藏经》法界学说的理论特征与中国佛教"性空妙有"的思想特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 魏义霞
    • 摘要: 华严宗在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中受到普遍关注,因而成为近代佛教中的显学.康有为、谭嗣同都对华严宗倍加关注,致使华严宗成为两人佛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康有为、谭嗣同推崇华严宗的态度是一致的,然而,两人对华严宗的教义有着不同的选择和诠释.具体地说,康有为热衷于华严宗的"圆融无碍",并运用这一致思方向和价值意趣辨梳、厘定公羊三世之间的关系.在谭嗣同那里,华严宗的"三界唯心""六相圆融"是解释世界的制胜法宝,"六相圆融"也是解开世界和人我关系的一把钥匙.康有为、谭嗣同对华严宗的不同侧重和解读表明了不同的佛教观,也使两人的华严宗建构呈现两种不同样式和形态.
    • 田健
    • 摘要: 华严宗的发心思想既是对《华严经》核心义理的解读,又是贯穿唐代华严祖师思想脉络的一条暗线,是佛教发心思想的典型代表之一.华严宗四祖清凉澄观继承智俨、法藏对华严发心思想基本诠释框架,发挥了其圆融无碍的特性,并注重对语词多义性阐发以及结合佛教内外其他思想的综合阐释,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佛教发心思想从教义理论转向实践、从佛性解脱论转向心性论的趋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