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圆融

圆融

圆融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54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宗教、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9篇、相关期刊379种,包括五台山研究、法音、佛学研究等; 圆融的相关文献由50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振、星云大师、刘亚明等。

圆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49 占比:100.00%

总计:549篇

圆融—发文趋势图

圆融

-研究学者

  • 李振
  • 星云大师
  • 刘亚明
  • 胡敏燕
  • 余人
  • 佚名
  • 张舜梅
  • 陈明聪
  • 何佳
  • 侯月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胡诗黎
    • 摘要: 王夫之诗论中的镜喻可分为三类:心镜取影、两镜相照和一镜空函。这些镜喻受到了华严宗哲学中"圆融"思想的影响。心镜取影是以诗中主人公的心为镜照见万象。两镜相照则是多角度、多层面的相涵相摄,时空、情景、物象、哀乐等都能成为互照的两镜。一镜空函是用一面镜子收纳一切来比喻大开大阖的笔力或诗歌整体意境。王夫之诗论中镜喻最终都归结于要求诗歌达到自然浑融的境界,而没有人工刻写的痕迹,这与华严宗所说的"圆融"境界非常相似。
    • 单正齐
    • 摘要: 部派佛教一切有部与经量部在刹那实有论基础上安立时间相,即依法的最短的一瞬为现在;把最短的一瞬,瞬瞬相连,即成绵延的时间。龙树中观学破除部派佛教刹那实有论,认为时间只是依缘起法而安立的假名。法藏在华严法界缘起基础上,吸收了龙树中观学缘起性空思想,建构十世相通相融的“共时性”时间观,破除了部派佛教建立在刹那实有基础上的“历时性”时间观,依时间相证成华严宗法界圆融理论。
    • 钟丽玲
    • 摘要: 王崧舟老师指出:"一个单元的语文核心素养,取决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要让语文核心素养牢牢落地,要紧紧抓住语文要素,站在核心素养的角度审视和把握语文要素。"换言之,落实好单元语文要素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前提和抓手,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与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下面阐述两者"圆融并进"的几点举措。
    • 刘兆伟; 刘北芦
    • 摘要: 王阳明心学与佛教的禅悟根本不一样,它的处世风格是犀利、智慧,而不是圆融、太极;它不是求简单的个人解脱,不是求简单的现实逃避,而是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勇于负责、勇于担当。
    • 刘小春
    • 摘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结合,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语文教学应遵循“和谐、圆融、自然”之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依托文质兼美的课文语言,巧妙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积累,结合生活观察,融入生活体验,延伸生活阅读,融入“听”“说”“读”“写”“思”的训练,为他们打开语文与生活的“圆融”之门,引导他们以诗的形式和语言,体验语文与生活“圆融”的魅力,感受生命成长的快乐。
    • 李享
    • 摘要: 当石一次又一次把人的美好夙愿呈现出来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神奇。"红日映青松"便是这样的祥瑞之石。饱满圆融的黄河石上,左侧劲松擎盖,蔽日遮阴,右侧一轮红日高挂,普照大地,使部分地面和树干也氤氲成了红色。东升的旭日映照茁壮的青松,自是万物生发,生命蓬勃。有石如斯,幸甚至哉。
    • 洛桑加措
    • 摘要: 和合圆融是佛教义理和思想体系中重要的价值取向,也是藏传佛教千百年来传承发展的重要特征。藏传佛教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始终贯穿着“和于时、合于势、圆于事、融于制”的自我清醒和发展智慧。回顾藏传佛教顺应历史和时代条件得以立足继而弘扬传承的宝贵经验,学习借鉴不同历史时期宗教领袖引领藏传佛教应时而变、利益众生的智慧,有效克服藏传佛教健康传承过程中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现实问题,对藏传佛教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 2021年9月,随着亚洲最长天幕的重启,苏州广电总台以“2020街景电台”为基础、重新改装设计的“NICE新演艺空间”初次亮相圆融时代广场天幕东街。当音乐奏响,8分钟主题快闪“夜ZUI·苏SHOW”在外摆延展区、立方舞台区、天台网红直播区三大区域同时进行,户外轻型互动Live Show也就此拉开帷幕。NICE新演艺空间,是总台文化产业中心和自在1028联合打造的集演出舞台、直播互动、文创展示、咖啡&精酿啤酒贩售于一体的开放空间。
    • 吴运友; 庄丽艳
    • 摘要: 线条是书法的构成因素,书法靠线条来构成艺术感染力。欣赏怀素的草书,首先进入我们视线的就是线条。怀素草书线条源于篆书,具有圆融、纤细、连绵的造型特点。细线条细如钢丝,既柔韧又刚劲,富有顽强的生命力。怀素草书线条造型艺术的高明之处在于用笔方圆兼备、粗细得当、快慢适度、奇正相生、收放结合,多种对立面反向强化又互相渗透,形成均衡美之极致。
    • 辛鹏宇
    • 摘要: 禅宗生死观主要有缘起性空思想、因果业报理论、超脱生死挂碍、超越生死对立四个内涵,对唐诗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思想内涵上,唐代诗人受到禅宗缘起性空思想的影响,在诗歌创作中体现出勘破生死本质的诗学体悟;二、生命哲学上,禅宗因果业报理论促发了唐代诗人多维思考生死规律的问题;三、处世价值上,唐诗彰显出超脱生死挂碍,以达观态度对待生死的精神内核;四、审美境界上,唐诗呈现出生死圆融的美学特质。禅宗生死观使唐代诗人从新的维度思考生死问题,进而提升了唐诗创作的思辨高度、精神境界和审美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