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
中国化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0年内共计5753篇,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中国政治、中国共产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737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2篇;相关期刊2067种,包括马克思主义研究、法制与社会、人民论坛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中国实践与中国话语”理论研讨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首届中国法学名家论坛等;中国化的相关文献由5362位作者贡献,包括宋一、王先俊、王浩斌等。
中国化
-研究学者
- 宋一
- 王先俊
- 王浩斌
- 邓剑秋
- 陈方刘
- 周前程
- 朱荣英
- 陈德祥
- 韩振峰
- 姚宏志
- 段俊平
- 田克勤
- 郭建宁
- 黄念然
- 孙强
- 李祥兴
- 石仲泉
- 董四代
- 姜喜咏
- 张玉能
- 张琳
- 朱梅
- 李伟
- 李抒望
- 汪信砚
- 董学文
- 靳书君
- 刘勇
- 刘玲
- 刘鑫
- 张世充
- 张弓
- 张超
- 曹顺庆
- 李娜
- 李婧
- 李本松
- 李立
- 杜吉刚
- 王敏
- 王海军
- 耿国祥
- 许全兴
- 赵刚
- 高宏星
- 冯宪光
- 刘淑梅
- 刘鹏
- 吴汉全
- 吴洪成
-
-
吴云珊
- 《图书馆建设》
| 2020年
-
摘要:
为推动真人图书馆在中国健康发展,使其成为“有用有为”的机构,更好地为中国社会服务,在回顾真人图书馆中国化过程的基础上明确“中国化真人图书馆”的概念,肯定建设中国化真人图书馆的意义,并结合具体方案探讨中国化真人图书馆建设的主体、书源、入藏、分编、流通几个关键问题,得出只要正视问题,坚持理论实践相结合,建设中国化真人图书馆虽“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的结论.
-
-
张巍
- 《音乐研究》
| 2020年
-
摘要:
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十二音技术在中国专业音乐创作中的运用及其理论研究为基础,来观察90年代作曲技术和研究发展概况.通过相关作品的分析以及理论的总结、归纳,力求厘清其发展脉络,进而揭示这一作曲技术理论,是如何在中国现代音乐的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中被借鉴与吸收,最终实现其民族化和中国化进程的.
-
-
张志鹏;
张华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20年
-
摘要:
为了将佛教中国化的研究纳入社会科学领域,本文构建了四个要素的理论模型,包括:民众对宗教的需求、宗教与其他社会力量的竞争、宗教为民众供给的服务和产品、宗教与其他社会力量的合作.在此基础上,提出佛教中国化的机制是通过制度化规则的确立来降低佛教与中国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张力.具体来说,在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中,佛教与政权之间权力边界逐步确立,形成"政主教从"格局;佛教解决了寺院经济的难题,采取了社会多元供应的模式;佛教不断调适与儒家、道教的竞争秩序,形成三教并存融合态势;佛教建立了内部治理规则,降低了与政府、民众之间的矛盾.中国化的佛教在教义义理、社会功能和艺术形式等多个方面都呈现出其创新之处.近代以来的社会大变局对中国佛教提出了严峻挑战,迫使中国佛教进一步随着已经改变的国际国内境况来实现本土化、大众化和现代化.从当代佛教的发展实践来看,还需要与当今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多个方面进行调适磨合,实现适应与创新.
-
-
胡昌领;
李少丹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 2020年
-
摘要:
采用文献法、历史与逻辑、科学哲学、复杂性科学等方法,从“史”和“论”两个维度展开讨论,着力阐释三个问题:第一,训练理论中国化研究基本范式;第二,训练理论中国化问题谱系的反思,明确训练理论中国化的理论前提;其三,展望训练理论中国化未来进路.研究认为,教材研究、原理研究、与西方对话研究三种研究是训练理论中国化基本范式.其中“教材研究范式”决定着训练理论中国化图景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结构,其他研究范式起到补充作用.从打破“教材研究范式”壁垒、超越简单性方法和构建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理论三个维度对训练理论中国化重点问题谱系的反思,提醒我们训练理论研究范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寻求多样性、差异化的发展;不能将训练理论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的“简单性”方法论奉为“中国化”的永恒真理.
-
-
李猛
-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 2020年
-
摘要: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中国扶贫事业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关键在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基本原理,并一步步同中国的反贫困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梳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中国化历程,可以厘清其中的传承与创新.在指导思想上,战略目标从共同富裕拓展为共享发展,根本途径从发展生产力拓展为解放、发展、保护生产力,制度保障从社会主义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方案上,新中国成立之初强调推进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并建立社会救济体系;改革开放后侧重于推进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并以政策带动后富;党的十八大以来则进一步筑牢反贫困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并推动政策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中国反贫困事业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展望未来,要在巩固成果、防止返贫的同时,处理好相对贫困问题.
-
-
-
-
-
-
-
刘可风;
解丹琪
- 《“中国实践与中国话语”理论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以其先进性和科学性指导着中国的革命实践和现代化建设,但因价值观、理论来源、历史背景等区别,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伦理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冲突.本文试从马克思主义对待人类文化遗产"批判地继承"的原则立场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范式为着眼点,立足于现实需要,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伦理由冲突向融合的转变寻求依据.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的理论视角,以开明的心态对待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从当今中国的社会实践出发,理解两者之间的对立分化,并探究其沟通融合、相互促进之道。
-
-
曹守亮
- 《历史·史学·社会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江泽民多次发表有关历史研究、历史教育和历史学习的思想,身体力行促进史学的发展。他开创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历史的制度一直延续至今,意义重大;1999年他给白寿彝写信祝贺多卷本中国通史全部出版,2008年江泽民建议编纂出版中国简史,2012年江泽民通览《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并欣然为之作序.这些活动和思想对当代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发展到新阶段: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不仅要在全球化视野下研究中国发展道路并构建具备较强理论影响力和学术阐释力的分析框架和解释范式,而且还要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历史形态和现实模式,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这两项任务是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当代史学,尤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新内容和新的学术增长点。在完成这两项任务的同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将形成深具中国民族特色而又为国际史坛所认可的基本特征和学术品格.
-
-
-
-
杨涯人
- 《中国智库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新常态暨环境与健康伦理自觉学术论坛》
| 2016年
-
摘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成为摆脱当前生态危机的首要任务.如今中国对环境哲学的研究也走过了30年的风雨历程,无论是"翻译和引进阶段"还是"讨论与论争阶段",都使得环境哲学在中国得以不断发展,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对环境哲学的研究大多只停留在借鉴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的层面上,并没有结合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以及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导致了环境哲学在本土化尝试的过程中举步维艰,从而也很难上升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为解决这一难题,本文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文化入手,将其划分为阴阳之道的宇宙观、和同之辩的方法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中庸之德的道德观和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并以此为基础结合西方环境哲学思想,构建中国环境哲学的宇宙观、方法论、认识论、道德观及价值观,使之上升为系统的理论体系,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指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
-
胡正豪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
| 2009年
-
摘要:
尽管总有人不断质疑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价值,但是马克思主义总是以它不断地中国化,宣告自己的理论体系在这个东方大国的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程度,既同近现代中国社会对于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的特殊需求有关,又同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格能够满足这种需求有关。本文认为如果人们既发现不了又无法深入发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就难以自觉地意识到近现代中国对主流思想理论和国家意识形态的特殊需求,就很难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对其在中国的传播、运用乃至于丰富发展给予科学的回答。基于这样的理解,本文拟从马克思主义特有的“现代性与批判性”、“普世性与本土性”、“继承性与创造性”等三对理论品格的发现和发掘入手,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运用和发展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