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会通

会通

会通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112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中国哲学、中国共产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12篇、专利文献17篇;相关期刊662种,包括党课、电子知识产权、时事资料手册等; 会通的相关文献由60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德让、郭继民、张亮等。

会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12 占比:98.49%

专利文献>

论文:17 占比:1.51%

总计:1129篇

会通—发文趋势图

会通

-研究学者

  • 张德让
  • 郭继民
  • 张亮
  • 无1
  • 杨俊伟
  • 程勇
  • 罗大伟
  • 胡青松
  • 贾升煜
  • 冯亚玲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硕伟
    • 摘要: 傅山的诗、文、书、画皆具风骨。这种风骨是其尚真审美理想的体现。傅山的诗文书画在本体论、主体论、创作论、价值论等诸多层面都会通于尚真的审美理想。这种审美理想的形成,既与傅山的人生际遇有关,也与时代思潮有关。
    • 王培友
    • 摘要: "发明"备受汉唐儒者的关注,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阐释方法,因之而成为儒学阐释传统重要的方法论来源。"发明"受到了宋代理学家的普遍重视,并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发明"之于理学,虽然表征为不同的话语表达方式和阐释路径、方法,但就其目的性而言则具有共同性。两宋理学之"发明"因其涉及实践主体对于物理、义理、性理等问题的认知、体验和践履,因而具备了体验性、审美性、实践性等品格,也就顺乎自然地成为理学家诗人书写或者创作理学诗的重要表达方式。受到理学家"发明"诸方法影响而创作的某些理学诗类型,自然就具有了与文人诗截然不同的诗歌风貌。对两宋理学"发明"话语涵蕴与理学诗表达方式之关系进行考察,可为我们深入探讨中西方共同存在的"哲学"与"诗"的会通问题等,提供新的研究视域和研究方法,亦可为探讨新时期儒学创新性转化提供方法论的历史借鉴。
    • 万星伟
    • 摘要: 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诸多可会通之处,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供了思维方式方面的助力。这种会通的建构首先基于二者于客观世界社会的接触与实践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对阶级矛盾的斗争分析作为切入点,揭示了人类社会规律以及客观世界辩证法原理,将辩证法和本体论相统一。中国传统哲学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万物一体与物相融,突出自身主体能动性,通过实践理性法则以自我修养的形式对自身的道德行为进行约束,形成一种道德价值哲学,这种道德价值与社会政治和人伦关系密不可分。中国传统哲学的辩证法在矛盾观上强调两一、万物一体、“复”等观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定的会通之处。
    • 赵志恒; 王聪
    • 摘要: 刘勰的《文心雕龙》包含大量艺术范畴,为洞察刘勰的知识谱系提供了宝贵的线索。纵观全书,可以发现这些范畴,许多化用自绘画领域,如“神思”“气韵”“风骨”等。探寻这些具体的艺术范畴在诗论与画论之间的流转,并结合魏晋时期世情时序,可以对六朝时期诗画相互影响、诗论画论相互交融的情况加以考辨,亦可探赜魏晋六朝诗论画论之间的融会贯通。
    • 李东; 张德让
    • 摘要: 基于文章学、儒学等本土话语的严复翻译研究日渐丰富,却鲜见对严复名词阐释机制的研究。严复的朴学实践与创新通过“训诂”和“界说”的会通实现,其实质在于传统“训诂”和西学“界说”的体用结合。在严复翻译实践中,“正音训声、训义界义”是概念阐释的基本范式;“古今理训、中西多证”是具体操作方法。“训诂”和“界说”的会通是严复对西学概念求全求真求微的朴学实践与探索。
    • 王治国; 董丽慧
    • 摘要: 通过对王宏印元曲英译艺术进行译学释解,文章发现其元曲翻译呈现出“会通”的艺术特征。“会通”翻译表现为以曲意为核心保留曲意雅俗特点的圆融阐译;采用英语诗歌表达方式的形式再造;体现元曲雅俗交融风格的现代意味。“会通”式英译对元曲域外传播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
    • 杨云岚; 邱美琼
    • 摘要: 刘熙载《艺概》为其谈文论艺之札记编订,用以多种批评方法对文、诗、词曲、赋、书等文艺品类予以批评,其中摘句批评之法着墨颇多,多用以整句摘引或是摘词引的摘句形式,就刘熙载论艺之文体的“融通性”,摘句比较以“意不可以尽,以不尽尽之”美学理念补足前人批评“未尽之意”,管窥其摘句论艺,虽有部分摘句意图令人混淆,但始终以其中正、融通的美学思想一以贯之,故欲就从“执一”与“折中”的史学思想,以《艺概》为基,浅述刘熙载摘句批评会通艺术。
    • 任锋
    • 摘要: 钱穆在晚年积其一生学思,透过《现代中国学术论衡》来接续中国学术传统注重通学通人的精神旨趣,对于宗教、哲学、科学、史学、政治学、文学等现代分科进行了系统性反思.他的学术“论衡”在现代立国关怀的意识驱动下,强调学术文化传统的独立对于政治体构建的奠基意义,提倡以吸收性精神会通、提摄、转化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学术成就,“会通为体,分别为用”,目的在于兼顾大群社会的公义共识与智识支撑.这是其“论衡”的义理指向,也与前期《政学私言》的家言论旨遥相呼应.在会通与分别的体用关系中追求新学术和新境界,这个展望在钱穆自身学术演进中也显现出理路的曲折精微,为今人“接着讲”提供了丰富启示.
    • 周荣
    • 摘要: 每一个民族都有决定其精神气质的独特文化,中华民族也不例外。在新的时代,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的独特传统文化是每一位致力于古代历史社会和文学艺术研究的学者共同关心的问题。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周賛《志铭精品拓片研究手稿》一书代表了一位青年学者在这方面的有益探索,这一探索的成功之处或者说本书的特点可归结为"会通绝学"四字。
    • 傅琳凌
    • 摘要: 引言随着翻译学的建立和学科体系日益成熟,翻译史研究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耕耘于该领域的学者们已取得不少成果,如马祖毅(1984)、陈福康(1992)、黎难秋(1993;2002)、邹振环(2012)等。目前已有的翻译史研究专著以宏观层面的简史、通史为主,特定时期的翻译史研究数量较少;而能实现中与外、宏观与微观、文学与非文学、史料与译论之间的会通,并在国际译学界发出中国声音的翻译史著作更是凤毛麟角。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