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诗论

诗论

诗论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165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51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697种,包括齐鲁学刊、文史哲、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等;诗论的相关文献由1406位作者贡献,包括潘颂德、古远清、晁福林等。

诗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51 占比:99.9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6%

总计:1652篇

诗论—发文趋势图

诗论

-研究学者

  • 潘颂德
  • 古远清
  • 晁福林
  • 王英志
  • 刘信芳
  • 叶嘉莹
  • 张福勋
  • 江瀚
  • 邹建军
  • 廖名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刘贵贤; 刘英波
    • 摘要: 袁枚以其独特的思想与丰富的作品被称为“清代最具个性与才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其中,袁枚的诗论与文论最富文学价值,也最能体现其别具一格的思想见解。文章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他在门户之争、考据训诂、诗文创新等方面的观点多有相似之处,而在原则、形式、功用等方面的观点多有不同。这些同与不同观点的共存,再现了康乾时期文坛的复杂状况,也揭示了他身处其中的多样性抉择。
    • 李章斌; 陈敬言
    • 摘要: 在1950年代几次新诗形式大讨论的背景之下,卞之琳于1953年中国作协组织的讨论会上首次系统提出他的新诗格律理论,后以《哼唱型节奏(吟调)和说话型节奏(诵调)》为题发表于《作家通讯》。尽管卞之琳的新诗理论直至1980年代才渐臻成熟,但此次发言已然搭建起卞之琳新诗格律理论的主要框架。他以"顿"为核心,区分了新格律诗的两种节奏类型"吟调"和"诵调",并对押韵、平仄等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卞之琳的"新格律体"理论是1950年代新诗格律体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民歌写作"的热潮中坚持了诗艺的独立性,并给予新诗写作更大的自由空间。对卞之琳在1950年代提出的诗学观念进行学案式梳理,将卞之琳的新诗格律理论放入时代背景中进行阐述,可探讨其在当时文学场域中的互动。同时,结合卞之琳前后的诗学主张以及卞之琳的诗歌创作,可深入分析卞之琳1950年代新诗格律理论的特点及其对新诗音乐性探索的意义。
    • 姜勇军; 彭煜媛
    • 摘要: 一首优秀的诗词作品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从结构到语言,无一不精,无一不巧。而品鉴诗歌的音韵,更可深度体会诗歌的精巧绝伦。朱光潜在《诗论》中曾提到“就一般诗来说,韵的最大功用在于把涣散的声音贯串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曲调。它好比贯珠的串子,在中国诗里这串子尤不可少。”
    • 高艳婷; 周榆华
    • 摘要: 谢榛是明代“后七子”中的一位特殊成员,虽是布衣,但他提出的“诗三要”观点却是“后七子”的诗学纲领。他游历一生“惟诗是乐”,留下了大量诗歌和诗论总结,其中《四溟诗话》是一部有重要价值的诗学著作。对谢榛的研究是明代诗歌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谢榛研究的相关成果可以明清两代、1919-1949年和1950年迄今三个阶段来划分。
    • 胡上泉; 张振龙
    • 摘要: 陈师道诗作今存672首,论及诗人及其诗歌创作的共255首,这些诗论的内容集中在诗歌批评、诗歌创作论、诗歌价值论等三个方面。陈师道诗中诗论与其散文及《后山诗话》中诗论有相互印证者,有相互矛盾者。后山诗中诗论内容丰富、独特,是陈师道诗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意义。
    • 张炜
    • 摘要: 清代粤西诗人黄体正青年时期就已在京城诗坛博取诗名,为粤西诗人争得一席之地。其师吴树萱以“爽气”评其诗,颇为精当,尤能切中黄体正诗的主要特色。观其一生中行役、登览、怀古、落第、纪事、题画诸诗,黄诗之“爽气”实可略分为“高爽”“肃爽”“骏爽”三个方面,表现出独特而鲜明的审美倾向。察黄体正之为人及其论诗之言,可知这几个方面皆诗人胸襟见识所自然流露,非独尊性灵一派而已。
    • 赵志恒; 王聪
    • 摘要: 魏晋之际,儒学式微、道德失范的趋势催生了礼乐重构的现实需求。作为礼乐有机组成部分的诗歌、绘画,受到统治阶层和知识分子的普遍关注。无论是诗论领域,还是画论领域,审美教化或称美育都成为批评家热烈探讨的话题,并产生了以王粲的“大教之本”、曹植的“存乎鉴戒”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对后世诗画创作和诗画理论均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 赵志恒; 王聪
    • 摘要: 刘勰的《文心雕龙》包含大量艺术范畴,为洞察刘勰的知识谱系提供了宝贵的线索。纵观全书,可以发现这些范畴,许多化用自绘画领域,如“神思”“气韵”“风骨”等。探寻这些具体的艺术范畴在诗论与画论之间的流转,并结合魏晋时期世情时序,可以对六朝时期诗画相互影响、诗论画论相互交融的情况加以考辨,亦可探赜魏晋六朝诗论画论之间的融会贯通。
    • 陈宇
    • 摘要: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有朱光潜《诗论》“抗战版”原稿,通过对其内容的考察及相关信息的解读,可以进一步增进学界对《诗论》早期出版情形和修改情况的了解。
    • 韦露
    • 摘要: 朱光潜《诗论》以诗歌“音律”为中心,阐发了系统的声音诗学思想,其声音美学思想联系中国传统诗论,指出了克罗齐“直觉说”“表现说”的理论缺陷,构建了“情趣、意象、声音”三位一体诗学观。《诗论》提高了声音在诗歌中的地位,对当代诗歌写作、诵读、教学及研究具有重要启悟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