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艺概》

《艺概》

《艺概》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6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书法、篆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5篇、专利文献1731篇;相关期刊202种,包括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文史知识等; 《艺概》的相关文献由260位作者贡献,包括袁津琥、王淦生、仲伟功等。

《艺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5 占比:13.28%

专利文献>

论文:1731 占比:86.72%

总计:1996篇

《艺概》—发文趋势图

《艺概》

-研究学者

  • 袁津琥
  • 王淦生
  • 仲伟功
  • 刘文波
  • 叶渠梁
  • 唐惠忠
  • 孔见
  • 徐中玉
  • 徐林祥
  • 徐铭壑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耀威
    • 摘要: 在清代后期社会巨变的大背景下,刘熙载回归程朱理学,希望通过重塑形象以激发其活力;他放弃了“作文害道”“严防夷夏”等极端理念,将朱熹“道与文同一”思想作为核心;同时,他又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想,以应对时代新状况。上述三方面思想并存于他的诗文书画评论。刘熙载《左传》文章批评的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背景,无门户之见,去芜存菁。他主要从理学视野、文章经典、叙事技法三个角度展开相关评论,其核心是“道”与“文”、“元气”与“尚礼”、“意法”与“运化”三组概念。刘熙载希望通过自己的著述及上海龙门书院教育活动改变现状,他推崇《左传》也是这一系列行动的组成部分。然而时移势易,社会状况并没有因为他的努力而发生改变。但是,他的精当总结为《左传》古典文章批评画上圆满句号。
    • 崔敏
    • 摘要: “以气论文”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传统,在刘熙载的文艺美学著作《艺概》中多次提到文章的“气”与“元气”这两个范畴,得出“文得元气便厚”的美学思想。刘熙载的文气观的理论来源,综合了《礼记·乐记》中“气”论、韩愈“气盛宜言”说及宋人吕祖谦对“元气”的论述,他的“气”论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古代气论美学走向完成式。
    • 杨云岚; 邱美琼
    • 摘要: 刘熙载《艺概》为其谈文论艺之札记编订,用以多种批评方法对文、诗、词曲、赋、书等文艺品类予以批评,其中摘句批评之法着墨颇多,多用以整句摘引或是摘词引的摘句形式,就刘熙载论艺之文体的“融通性”,摘句比较以“意不可以尽,以不尽尽之”美学理念补足前人批评“未尽之意”,管窥其摘句论艺,虽有部分摘句意图令人混淆,但始终以其中正、融通的美学思想一以贯之,故欲就从“执一”与“折中”的史学思想,以《艺概》为基,浅述刘熙载摘句批评会通艺术。
    • 唐惠忠
    • 摘要: 就如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往往也有“课眼”。何谓“课眼”?众说纷纭。较早提出“课眼”说的于冲先生,认为“‘课眼’意在‘揭全文之旨’(《艺概》),这是课文的窗户,正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打开这扇窗,就能窥见全课”(见《阅读教学必须抓住“课眼”》,载《语文教学通讯》1986年第3期);湖北名师肖爱国,将“课眼”理解为“一堂课藉以展开的关键性内容”(见《语文教学“课眼”的设置》,载《教学与管理》2004年第4期)。
    • 陈水云
    • 摘要: 清代关于"词学"的理解有一个从指向创作到研究的过程,在长期探索过程中基本形成了体制、创作、词史三大知识版块.清代词学的体系建构主要表现在汇编型词话上,到晚清逐渐从单一知识型逐渐向知识、思想兼具型转化,《艺概》《论词随笔》《人间词话》即是其表现.进入清末民国,因为现代教科书编写蔚成风气,词学体系建构亦走向现代.
    • 杨敏
    • 摘要: 回视古代写作理论发现刘熙载《经义概》中有诸多关于"文题"的概括性论断.其定向审题,分解题目;开篇破题,引出主旨;反正倒顺,纵深思维的破题观对今天审题立意教学具有借鉴意义.启示今审题立意教学可进行"靶向式"审题,细读分解材料;明确主旨定位,借鉴破题开篇明义的文体结构形式;遵守主旨兼具归纳性与扩展性的原则以及在审题立意教学中培养学生文眼思维.
    • 杨敏
    • 摘要: 回视古代写作理论发现刘熙载《经义概》中有诸多关于“文题”的概括性论断。其定向审题,分解题目;开篇破题,引出主旨;反正倒顺,纵深思维的破题观对今天审题立意教学具有借鉴意义。启示今审题立意教学可进行“靶向式”审题,细读分解材料;明确主旨定位,借鉴破题开篇明义的文体结构形式;遵守主旨兼具归纳性与扩展性的原则以及在审题立意教学中培养学生文眼思维。
    • 潘尧
    • 摘要: 晚清经师刘熙载的《艺概》是一部体系严密的综合性文艺理论著作.该书撰写受到晚清文艺思潮与经师身份之间张力的影响.刘熙载试图调和由二者引申出来的"六经皆文"与"文本于经"的冲突,构建出一套具有中间路线色彩的"文经合一"说的文章观.在批评实践中,刘熙载严格遵循文章源于六经,文章由道、义、事、情构成的文章观,将经学文献纳入文学批评视野,同时又采用经学义理视角展开文学批评,实现了推尊六经神圣性与承认文学独立性的辩证统一.
    • 陈术合; 奚沛翀
    • 摘要: 围棋是中国古代文人最喜爱的娱乐雅戏之一,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刘熙载《艺概》言:“艺者,道之形也。”中国古代传统将“道”作为知识、思想、信仰的依据,作为形下之器的艺,被认为是“道”的感性显现方式。在“以道统艺,由艺臻道”的文化氛围下,“道”与中国文化在围棋中有生动的体现。
    • 徐成选
    • 摘要: 刘熙载在《艺概》对意象进行解读,他认为"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也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之说。可见中国古典美学传统在于"表现",在"意"与"象"之间,"意"是"象"的主宰,"象"是"意"的载体。在古诗词鉴赏复习教学中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准确辨析意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