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学术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6340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信息与知识传播、科学、科学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327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1338篇;相关期刊2636种,包括公关世界、上海集邮、国际学术动态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对接京津——雄安新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研讨会、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2014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等;学术委员会的相关文献由2593位作者贡献,包括本刊编辑部、本刊记者、本刊等。

学术委员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327 占比:82.40%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1338 占比:17.43%

总计:7678篇

学术委员会—发文趋势图

学术委员会

-研究学者

  • 本刊编辑部
  • 本刊记者
  • 本刊
  • 本刊讯
  • 唐光健(译)
  • 曲长虹
  • 胡世杰
  • 陈舸
  • 鲍承昌
  • 于梦慈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段俊霞; 辜琳丽
    • 摘要: 软硬法混合治理是高等学校教授治学法治化的重要特色,如何设置专门学术委员会是高校教授治学软硬法在学术委员会组成规则方面的重要内容,通过对16所高校学术委员会章程中专门学术委员会的设置与硬法《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进行比较,发现各高校制定的软法制度文本呈现出一致、部分一致、缺失等多样性。分析发现,硬法文本没能完全回应专门学术委员会的现实软法立法需求,硬法文本语言过于注重灵活性,原则性相对缺乏,部分高校学术委员会章程中专门学术委员会组成规则制定随意是当前高校教授治学制度文本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与法律的完善本身是一个过程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相关软法立法撰写与审议缺乏专业人士参与、过程缺乏核定环节有关。为完善软硬法制度文本中关于专门学术委员会设置的内容,应加强法理学研究,注重总结实践经验,做到软硬法立法有理有据;应软法“硬”立,完善高校学术委员会章程的校内审议与校外核准程序;应准确使用法律语言,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 王务均; 王洪才
    • 摘要: 中国大学治理研究常在西方大学制度移植和学术话语体系中进行,缺乏将其置于中国政治经济背景与治理环境的考察。中国大学治理不是孤立的组织现象,它既受制于西方学术自治逻辑(学术轨道),也受制于我国政治行政传统(行政轨道),但双重轨道源自不同的观念基础与支配逻辑,必然存在组织冲突和运行紧张等问题。费孝通"双轨政治"分析范式概括了中国社会的制度传统与治理经验,但具有非正式治理特征,而组织分析视角善于解释高校组织现象、结构特征及其行动意义,其分析概念契合现代大学制度的法定性和正式性要求,综合两者可构成中国大学"双轨治理"分析框架。H大学的个案跟踪研究证实,大学双轨治理机制既能强化学术自治空间,又能释放行政激励功能,实现大学行政管理与学术专业决策的相对分离和协调统一。
    • 赵慧敏
    • 摘要: 学术委员会是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履行着高校学术事务的最高决策权力。因民办高校办学主体的特殊性,既要遵守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又要立足校情考虑市场需求,充分激发民办高校的办学活力。在民办高校建设学术委员会,要借鉴学习公办院校学术委员会成功运作的经验,同时又要切实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在遵循以学术为核心的大学组织逻辑前提下,探讨从学术委员选举、师生代表加盟、管理者参与、统分两级结合、工作运行体制等方面层层入手,规范明确学术委员会的定位,理顺组织架构,打破举办人和管理者利益至上的现有体制,充分发挥教授、专家在办校治教中的关键作用,推动民办院校可持续发展。
    • 王文杰; 阮琳燕
    • 摘要: 高校学术委员会参与治理受到国家政策及法律法规、学校基本制度以及具体制度建构的复杂制度环境影响。从组织新制度主义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北京3所高校的研究,发现3所高校的基本制度趋同,不同层次的制度对个体行为的指引存在较大差异,学术委员会参与治理的事项范畴小、频次低、决策控制程度弱。复杂的制度环境、人对制度要素的差异化认知及对制度的能动作用、外部环境对制度刚性的形塑等,都影响着学术委员会参与治理。制度环境的诸多冲突导致学术委员会参与治理的行为与制度之间呈现“松散耦合”状态。要促进学术委员会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进一步回归高校的学术本位,促进形成共同治理的“共享的观念”,细化学术委员会参与治理相关制度条款并强化监督,重构具体制度,统整学术委员会的权力并完善决策执行的组织体系,发挥领导者等个体对制度的能动作用。
    • 戴国立
    • 摘要: 高校法人化是落实学术自治的重要组织路径,是学术研究自由和受教育权合并实现的组织机制。从组织定位角度看,学生、导师、院系、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等都是参与学位评价的主体。从学位评价的规范和标准方面看,学术委员会是规范和标准的制定机构,学位评定委员会是规范和标准的执行机构。学位评定过程中涉及学术不端调查的,学术委员会是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协助机构。为实现和落实学术自治,高校学位评价组织关系应当坚持学术评价,排斥行政评价,同时还应当受到同行评议原则的约束。
    • 胡修平
    • 摘要: 囿于我国司法权不彰的现实和传统的法源观,各地法院对教育行政案件的司法审査强度、 裁判方式、 国家赔偿等问题颇觉踟蹰,法院对此类案件处理态度暧昧,过于谦抑,司法的审慎导致田永案之后多数法院对教育行政诉讼案仍持观望甚至拒绝的态度,同案不同判、事了民不了的案子不断涌现,高校学生维权之路仍举步维艰.
    • 马健云; 陈恩伦
    • 摘要: 学术权力的运行状态是反映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表征,学术权力的分配已成为高校内部权力配置的重要环节之一.树立以知识生产为基点的学术权力运行逻辑以实现学术权力共享,是创设蓬勃而富有生机的高校学术生态环境的应然价值诉求.但在实践环节,高校学术权力受外部行政权力的挤压和内部学术权贵的蚕食,其应然释放效能与发展空间被不断干扰和压缩.因此,应以明确权力共享的多元主体、明晰学术与行政权力的关系界限、规范权力共享的组织规则、营造权力共享的共生文化氛围为着力点,建构学术权力共享机制,为新时代高校学术共治共享理念的彰显和学术权力核心地位的重塑提供路向指引.
    • 李宜江; 吉祥佩
    • 摘要: 清末民初,在国家和社会层面,面临着专制向民主权力的转移;在教育内部,学术权力开始觉醒,向封建行政权力发起冲击;在学校场域,校长或学堂监督独享管理权力,学校内最大的利益相关主体教授拥有的参与校务权力十分微弱,难以维护学术的独立.在此种历史场景下,蔡元培本着"学术自由、民主自治"原则,提出了"教授治校"思想.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后,通过设立评议会、科系教授会、行政会议三个组织来层层推进民主管理与专家治校,落实教授治校制度.在权力博弈中,北大教授的权力快速扩张,不仅获得了学术权力,而且掌控了行政权力,带动了行政权力的学术化.为了克服学术权力膨胀带来的弊端,蒋梦麟对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实践性地将教授治校改造为教授治学,完成了对教授治校的超越.当前,高校学术委员会成为教授行使学术权力的重要组织,但在实践中,学术委员会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经常处于博弈状态,如何有效平衡两种权力,可以从蔡元培的"教授治校"思想中获得一些启示.
    • 李新辅
    • 摘要: 独立、回避是高职学术委员会运行遵循的两个原则,从典型的高职院校学术背景出发,对独立、回避原则的要求进行阐述,通过对其典型案例,提出高职院校学术委员会继续坚持独立和回避原则的建议。
    • 段俊霞; 罗茜月
    • 摘要: 软硬法混合治理是高校教授治学法治化的重要特色.学术不端裁决权是教授治学相关软硬法制度文本的重要内容.通过对16所高校学术委员会章程中学术不端裁决内容的规定与相关硬法进行比较,发现各高校相关软法并无严格遵循上位法与下位法一致原则.分析发现,部分高校学术委员会的学术不端裁决权被架空,硬法给予的处理权或处理建议权被剥夺或被顶替,部分高校相关软法程序缺失或粗化等是当前教授治学相关软法与硬法冲突的主要表现.为完善教授治学软硬法制度文本中相关内容,应做到软法硬"立",完善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章程的校内审议与校外核准程序;应软法硬"依",严格落实上位法赋予学术委员会的职责权限,发扬软法优势,让软法细致化、个性化,依据各校特点细化学术委员会裁决学术不端的程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